一种盲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251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盲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残障人士辅助器具,特别是一种盲杖。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共有近1300万视力障碍人士,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庞大群体。过去,在社会偏见、就业面和社交面较窄以及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一群体极少外出并出现在正常人的视野中。

近年来,随着思想的开放,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已经日渐减少;同时,随着国家出台了众多鼓励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政策和各地逐步完善各类无障碍设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视力障碍人士开始借助各类辅助器具走上街头如普通人一般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盲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盲杖,是视力障碍人士名副其实的“第三只眼”,使用者能够盲杖杖身底部的探点不断敲击触碰以获取道路信息,并对行走路线进行判断和选择。

现有技术中的盲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盲杖,其主要由木材或金属制成,具有使用简便的特点。但是,传统的盲杖由于其杖身的结构过于简单,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路面状况和形状不规则的障碍物时,由于盲杖杖身上只有一个用来触碰和探测障碍物的点。容易出现使用者长时间无法完全探清路面状况进而导致驻足不前的结果,从而降低了行走效率。

第二种是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型盲杖,其大多具有GPS定位、语音导航、红外探测障碍物并进行语音提示等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但是,在探测障碍物上,这类盲杖具有和传统盲杖共同的缺点,即通过探测设备只能判断出前方是否有障碍物,而对于障碍物的大小和形状只能通过杖身末端单点探测,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帮助视力障碍人士迅速准确探测路面状况和障碍物形状的盲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盲杖,包括连接的握柄和杖身,所述杖身底部固定有探测部,所述探测部上设有至少两条向探测部后侧斜下方伸出的后探测腿,所述后探测腿对称设置于探测部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后探测腿的水平高度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探测部上设有向探测部前侧斜下方伸出的前探测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探测腿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固定在探测部上,所述前段和后段之间通过弹性装置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探测腿末端与后探测腿末端的连线与杖身的延长线相垂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握柄轴线与前探测腿轴线相平行。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杖身内设有单片机、电源模块、GPS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单片机、GPS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性连接,所述GPS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均与单片机接通。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杖身由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组成,所述中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握柄上设置有防滑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后探测腿和前探测腿的末端上套有橡胶垫。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传统的盲杖中杖身末端唯一的探测点通过设置探测部和后探测腿改变为至少两个具有一致水平高度的探测点,从而让使用者在面对形状不规则的障碍物时能够通过多个探测点迅速地探清其表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对处理该障碍物是进行避让或跨越做出判断,从而保证了使用者的行走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探测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各部件的原理框图;

图中标记:1-握柄,2-杖身,201-上部,202-中部,203-下部,3-探测部,4-后探测腿,5-前探测腿,501-前段,502-后段,6-弹性装置,7-单片机,8-电源模块,9-GPS模块,10-无线通信模块,11-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盲杖,包括连接的握柄1和杖身2,所述杖身2底部固定有探测部3,所述探测部3上设有至少两条向探测部3后侧斜下方伸出的后探测腿4,所述后探测腿4对称设置于探测部3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后探测腿4的水平高度一致。其中,杖身2的底部是指杖身2远离握柄1一端的末端,探测部3的后侧是指在使用者行走时靠近使用者身体的一侧,探测部3的左右两侧与使用者在行走时身体朝向的左右两侧相一致。如图2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一般会将杖身2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度以探测身体前方的路面情况,由于后探测腿4被设置为向探测部3后侧斜下方伸出,因此在使用时后探测腿4大致能以一个与水平地面相垂直的角度来进行探测。同时,由于后探测腿4至少有两条,因此在使用者敲击和触碰路面时会有至少两个探测点和路面进行接触使用者可以根据这些探测点的反馈迅速确定路面的情况。在遇到形状不规则的障碍物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敲击触碰时多条后探测腿4的不同反馈迅速确定障碍物的形状和大小。例如,在面对表面高低不平的障碍物时,由于后探测腿4的水平高度一致,在使用在敲击障碍物时就容易出现一条后探测腿4与障碍物表面接触遇阻而其余后探测腿4无受力反馈的情况,这样一来使用者就能够立刻确定该障碍物的具体形状并对如果越过该障碍物进行判断,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行进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探测部3上设有向探测部3前侧斜下方伸出的前探测腿5。其中,探测部3的前侧是指在使用时原理使用者的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一般会将杖身2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度以探测身体前方的路面情况,由于前探测腿5被设置为向探测部3前侧斜下方伸出,所以此时前探测腿5大致能以一个与水平地面相平行的角度向使用者的行进方向正前方伸出,这样一来前探测腿5就能在第一时间探测到路面上的障碍物并通过其探测点的反馈来确定障碍物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行进效率。并且,当使用者在诸如上下楼梯等情况下需要利用盲杖进行支撑时,具有前探测腿5和至少两个后探测腿4的探测部结构相较于普通的与地面只有一个接触点的盲杖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探测腿5包括前段501和后段502,所述前段501固定在探测部3上,所述前段501和后段502之间通过弹性装置6连接。其中,弹性装置6可以采用弹簧装置、减震器、金属弹片等。其作用是在前探测腿5触碰到障碍物时给予使用者更为良好的力道反馈效果,帮助使用者能够通过逐步加力前推来判断该障碍物是固定障碍物或是可以被推开的障碍物,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护前探测腿5不会因受力较大而折断。

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探测腿5末端与后探测腿4末端的连线与杖身2的延长线相垂直。这样设置后,当使用者将杖身2垂直于地面时,前探测腿5和后探测腿4就会同时支撑在地面上从而形成稳定和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支撑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握柄1轴线与前探测腿5轴线相平行。握柄1的轴线与前探测腿5的轴线相平行表示握柄1与前探测腿5在同一水平面内也是互相平行的。由于大多数人的习惯为将握柄1平行与地面握持,以保持一个较为舒适的握持姿势,因此这样的设置保证了在使用者握持握柄1时前探测腿5也能与地面保持平行。

如图5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杖身2内设有单片机7、电源模块8、GPS模块9和无线通信模块10,所述单片机7、GPS模块9和无线通信模块10均与电源模块8电性连接,所述GPS模块9和无线通信模10块均与单片机7接通。其中,电源模块8为单片机7、GPS模块9和无线通信模块10供电;GPS模块9能够实时定位获取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并将其传输至单片机7,无线通信模块10能够与接入网络并将并在单片机7的控制下将使用者的位置信息上传至网络服务器。对于视障人士而言,虽然融入社会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好处,但是频繁地在户外进行走动依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高。在杖身2内设置了这样一个包含GPS模块9和无线通信模块10的系统后,使用者的位置能够随时为其家人亲属从网络上获取,从而在出现意外情况后能够第一时间赶赴使用者当时所处的位置进行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杖身2由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201、中部202和下部203组成,所述中部202由弹性材料制成。其中,中部202可以采用橡胶、弹簧、金属弹片等弹性材料制成。由于杖身2在使用时会频繁支撑在地面上并承受较大的支撑力,刚性材料的杖身2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容易出现变形甚至折断的情况。而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杖身2能够在支撑时通过弹性材料产生形变吸收能量,防止杖身2出现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握柄1上设置有防滑材料。其中,所述防滑材料可采用防滑橡胶、防滑合金等,其作用是防止握柄1从使用者手中滑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后探测腿4和前探测腿5的末端上套有橡胶垫11。后探测腿4和前探测腿5的末端是指与地面和障碍物接触端。橡胶垫11具有较好的防滑性和抓地性,能够在后探测腿4和前探测腿5触及支撑在障碍物和地面上时有效地避免滑动,防止出现意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