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496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输液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液控制器。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血液等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其具有:易将药物达至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使得静脉输液成为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手段。

使用输液器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药物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静脉滴注速度,并且在整个输液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静脉滴注速度,以防止滴停、回血、空气栓塞的现象发生,同时在输液结束时,还需要及时地更换输液或者拨出针头停止输液。

目前对静脉输液滴注速度的监控普遍采用人工目测来观察滴壶的滴速状态,一般情况下护士根据经验调节输液器的滴速调节器将滴注速度调节至适当值。但由于滴注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配置和输注输液场所的环境温度、输液瓶剩余液体量、输液瓶的形状不规则等,此外由于输液患者的体位、患者输液处与输液瓶的高度差经常变化,使得滴注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有时候还会出现滴注停止甚至回血的现象,这时往往需要及时地调节输液速度,但频繁的呼叫护士来回调节不仅增加护士的劳动负荷,也使得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输液控制器,其不仅能实时监控滴注速度,还能够实时调节滴注速度至预设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控制器,不仅能实时监控滴注速度,还能够根据滴注速度实时地将滴注速度调节至预设水平,从而能够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患者的输液治疗体验,促进疗效的有效发挥。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输液控制器,包括:

控制系统;

设于护士工作站的输液警报器;

滴速调节组件,其包括基座、设于该基座中的左挡片及右挡片、以及压迫装置;

由所述基座所支撑的至少两根支撑杆;

从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的上固定座及下固定座,

其中,所述上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上部,所述下固定座可沿所述支撑杆上下滑移,所述上固定座中设有滴速感应器,所述滴速感应器及压迫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输液警报器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左挡片及右挡片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导管通路,由滴壶出口延伸出的输液导管卡设于所述导管通路中。

优选的是,所述压迫装置与所述导管通路中的输液导管持续接触并选择性压迫其中的输液导管。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杆上、下固定座及基座之间套设有回复弹簧,所述下固定座与所述回复弹簧保持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杆上、上固定座及下固定座之间套设有防撞柱。

优选的是,所述上固定座呈圆环形结构,所述上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上固定座的半径为15~20mm,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为23~27mm。

优选的是,所述下固定座上开设有用于承托输液滴壶底部的承托孔,所述承托孔呈上部为圆柱状下部为圆锥状的漏斗形结构,所述承托孔的上部半径为8~11mm。

优选的是,所述下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所述承托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为8~11mm。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均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优选的是,还包括用于给所述控制系统及压迫装置提供电力的电池组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不仅能实时监控滴注速度,还能够根据滴注速度实时地将滴注速度调节至预设水平,从而能够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患者的输液治疗体验,促进疗效的有效发挥。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输液控制器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输液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参照图1及图2,输液控制器包括:

控制系统;

设于护士工作站的输液警报器;

滴速调节组件10,其包括基座11、设于该基座11中的左挡片111及右挡片12、以及压迫装置;

由基座11所支撑的至少两根支撑杆50;

从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支撑杆50上的上固定座30及下固定座20,

其中,上固定座30固定于支撑杆50的上部,下固定座20可沿支撑杆50上下滑移,上固定座30中设有滴速感应器31,滴速感应器31及所述压迫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输液警报器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讯连接。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50设有两根,分别为左支撑杆51与右支撑杆52。

参照图1及图2,左挡片111及右挡片12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导管通路14,由滴壶出口延伸出的输液导管卡设于导管通路14中。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右挡片12的底部设有斜向下突出的护翼121,护翼121能够防止导管从导管通路14中侧向滑出。

参照图2,压迫装置与导管通路14中的输液导管持续接触并选择性压迫其中的输液导管。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压迫组件包括表面具有防滑纹的压迫柱13、与压迫柱枢接的压迫轴131、以及用于驱动压迫柱13绕压迫轴131选择性旋转的驱动电机,进一步地,左挡片111呈倒置的L字形结构,压迫柱13及压迫轴131设于左挡片111下方的容纳空间,且压迫柱13位于导管通路14的末端出口处,左挡片111与基座11一体成型,基座11的前端面上设有圆形的限位槽15,限位槽15的顶部与左挡片111相接,压迫轴131处同轴固接有扇形的限位片16,限位片16可在限位槽15中随压迫轴131同步转动,当限位片16转到限位槽15中最高处时,其与左挡片111相抵触,从而限制了压迫轴131的进一步转动,能够防止压迫柱13将导管压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参照图1及图2,支撑杆50上、下固定座20及基座11之间套设有回复弹簧,下固定座20与所述回复弹簧保持接触。支撑杆50上、上固定座30及下固定座20之间套设有防撞柱。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左支撑杆51及右支撑杆52上分别设有左回复弹簧55及右回复弹簧56,左支撑杆51及右支撑杆52上分别设有左防撞柱53及右防撞柱54。

参照图1,上固定座30呈圆环形结构,上固定座3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口32,上固定座30的半径为15~20mm,第一开口32的宽度为23~27m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滴速感应器31设于上固定座的内表面上,上固定座30的半径为18mm,第一开口32的宽度为26.7mm。

参照图1及图3,下固定座20上开设有用于承托输液滴壶底部的承托孔22,承托孔22呈上部为圆柱状下部为圆锥状的漏斗形结构,承托孔22的上部半径为8~11m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承托孔22的上部半径为10.5mm。

参照图1,下固定座2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与承托孔22相连通,第二开口21的宽度为8~11m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1的宽度为10m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32及第二开口21均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参照图1,输液控制器还包括用于给所述控制系统及压迫装置提供电力的电池组件60。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池组件60包括:

设于基座11背面的电机箱61;

设于基座11上表面的支撑板64;

以及设于支撑板64左右两边的护板62,

其中,两块护板62形成用于安装电池63的容纳空间,电机箱61用于放置驱动电机并给电池63提供支撑。

参照图1,支撑杆50上、上固定座30的上方固接有导管扶持环40,该导管扶持环40用于将引入输液滴壶顶部入口中的导管扶正,便于输液畅通,导管扶持环40开设有第三开口41,该第三开口41的宽度为8~11mm。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开口41的宽度为10.5m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21及第三开口41均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工作原理:

1.将下固定座20下压一段距离,将输液器的输液滴壶放入上固定座30及下固定座20之间,并将输液滴壶顶部的输液导管放入导管扶持环40的第三开口41中,而将输液滴壶底部的输液导管放入导管通路14中,并使得压迫柱13与导管通路14中输液导管适当接触;

2.向控制系统中输入预设滴速值,控制系统开始控制驱动电机将导管通路14中的输液导管压紧,而滴速感应器31开始感应滴壶中的滴速并将实时滴速反馈给控制系统,如果实时滴速低于或高于预设值,这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驱动电机实时调整压迫柱13的压迫力;

3.当一瓶输液输入完成时或者出现意外输液停止时,控制系统发送反馈信号给护士工作站处的输液警报器,输液警报器发送警报并提醒护士改名患者所处位置及信息,护士根据提示信息及时赶往该名患者处提供换瓶、调整或是输液停止操作。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