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内热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4564阅读:8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松解术用内热针,特别是一种流体内热针,适用于治疗人体软组织损伤、肌肉间、骨骼处、经络处、皮下深层处损伤疼痛。



背景技术:

目前,外软组织松解术可治疗以下人体软组织的损害:人体某处肌肉、人体各部分活动关节的筋膜、活动的关节囊、腰肌、颈椎、肩周等软组织等部位。而治疗上述部位疼痛的现有的松解术用内热针一般为传统的艾球温银针或是在银针柄部位用电加热的温银针。在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上述温银针存在如下问题:针体加热不均匀,针尾与针尖温差大,甚至针尾温度很高的情况下针尖温度仍为常温,则送达到病灶的热量很少,如果深层软组织病灶部位损伤严重,需要大量的热能消灭无菌性炎症,那么上述传统的温银针根本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为了使针尖温度达到要求温度,则需增加针体的整体温度,容易造成对人体皮肤表层的灼伤,显然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内热针针体加热不均、针尖部位温度低的问题的流体内热针,其结构设计更为合理、使用安全可靠,在实现传统温银针的治疗功能外,保持整根银针针体温度均匀恒定,显著增强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流体内热针,包括针尾基座、与针尾基座的内腔连通的外层金属镀银针管,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末端为针尖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内设有沿针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层载流管,所述针尾基座后端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内层载流管前端靠近针尖端,后端进入针尾基座的内腔中并与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和内层载流管之间的缝隙以及针尾基座的内腔相通。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流体出口处设有测量回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回流体温度,有利于控制针尖温度,防止温度偏差过大影响治疗效果。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至针尾基座前端面的距离为80mm~200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内径为0.6mm~0.9mm,壁厚为0.05mm~0.15mm,其中镀银厚度为0.001mm~0.005mm。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外径为0.4mm~0.7mm。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前端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的距离为3mm~3.5mm,以保证流体流过,且不影响导热效果。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与内层载流管的轴心线重合,且两者之间的径向缝隙为0.1mm~0.2mm。

上述的流体内热针,所述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外侧利用软管与恒温流体箱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和内层载流管的双管结构,使用时外部恒温流体由流体入口进入到内层载流管,再由内层载流管的前端流出进入到双管的缝隙中,再经过针尾基座的内腔由流体出口流出,通过软管送至恒温流体箱中。由于内层载流管的前端靠近针尖端,则流体直接向针尖端传送热量,无需通过针体传递热量,流体的不断循环保证了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针尾温度均衡一致,彻底解决了传统温银针加热不均衡、针尖部位温度低的问题,能够实现在人体肌肉间、肌肉骨膜间、皮下深层等处部位直接均匀给热,避免了烧伤人体皮肤,显著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流体入口、2.针尾基座、201.内腔、3.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01.针尖端、4.内层载流管、5.径向缝隙、6.流体出口、7.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流体内热针,包括针尾基座2、与针尾基座2的内腔201连通的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末端为针尖端301,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内设有沿针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层载流管4,所述针尾基座2后端分别设有流体入口1和流体出口6,所述内层载流管4前端靠近针尖端301,后端进入针尾基座2的内腔201中并与流体入口1连通,所述流体出口6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和内层载流管4之间的径向缝隙5以及针尾基座2的内腔201相通。所述流体出口6处设有测量回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以实时监测回流体温度,有利于控制针尖温度,防止温度偏差过大影响治疗效果。所述流体入口1和流体出口6外侧利用软管与恒温流体箱连接。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由可镀银的金属管挤压磨制而成,内层载流管4由不锈钢管或非金属管制成。针尾基座2由耐高温或可熔铸材料压模成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的针尖端301至针尾基座2前端面的距离为80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的内径为0.6mm,壁厚为0.1mm,其中镀银厚度为0.001mm。所述内层载流管4的外径为0.4mm。所述内层载流管4的前端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的针尖端301的距离为3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3与内层载流管4的轴心线重合,且两者之间的径向缝隙5为0.1mm。

本实施例的流体内热针适用于人体颈部、肘部、肩膀和膝关节部位软组织损害的治疗。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至针尾基座前端面的距离为120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内径为0.8mm,壁厚为0.1mm,其中镀银厚度为0.001mm。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外径为0.54mm。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前端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的距离为3.5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与内层载流管的轴心线重合,且两者之间的径向缝隙为0.13mm。其他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流体内热针适用于人体胸背部、腰部和肌筋膜间隔部位软组织损害的治疗。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至针尾基座前端面的距离为200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内径为0.9mm,壁厚为0.1mm,其中镀银厚度为0.002mm。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外径为0.7mm。所述内层载流管的前端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的针尖端的距离为3.2mm。所述外层金属镀银针管与内层载流管的轴心线重合,且两者之间的径向缝隙为0.1mm。其他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流体内热针适用于人体臀部深层肌肉部位软组织损害的治疗。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内热针,包括针尾基座、与针尾基座的内腔连通的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外层金属镀银针管末端为针尖端,其特征在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内设有沿针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层载流管,针尾基座后端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内层载流管前端靠近针尖端,后端进入针尾基座的内腔中并与流体入口连通,流体出口与外层金属镀银针管和内层载流管之间的缝隙以及针尾基座的内腔相通。本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内热针针体加热不均、针尖部位温度低的问题,其结构设计更为合理、使用安全可靠,在实现传统温银针的治疗功能外,保持整根银针针体温度均匀恒定,显著增强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杰;王福根;周大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国杰
技术研发日:2017.03.06
技术公布日:2017.07.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