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
背景技术: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本病病因复杂多难以确定。自觉症状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可迁延多年不愈。急性期,表皮海绵水肿,棘层内及角层下水疱,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真皮 浅层小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轻度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亚急性、慢性期表皮增厚,有角化不全、角化过度、轻度海绵水肿。慢性期表皮突显著延长。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 轻度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扶正透疹、祛湿止痒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其原料组成按质量配比为:大血藤5-15份;山大颜15-32份;柴胡5-10份;竹沥3-8份;冰片1-3份;薏苡仁15-32份;栀子12-18份;诃子5-10份;硫黄1-3份。
各药物组成的药物作用:
大血藤:【性味归经】性平,味苦。归大肠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山大颜:【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经暂无。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拔毒。属拔毒生肌药,根、叶: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伤寒,胃痛,风湿骨痛;叶:外用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疮疡肿毒,下肢溃疡。
柴胡:【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归肝经、胆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竹沥:【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心经、肝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降火,滑痰利窍。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冰片:【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归心经、脾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属开窍药。
薏苡仁:【性味归经】性凉,味甘、淡。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栀子:【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三焦经。
【功效与作用】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诃子:【性味归经】性平,味苦、酸、涩。归肺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涩肠敛肺、降水利咽。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硫黄:【性味归经】性温,味酸,有毒。归肾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解毒、杀虫、疗疮、助阳通便。外用属杀虫止痒药,内服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将上述药物制成本发明的方法是:
将上述大血藤、山大颜、柴胡、冰片、薏苡仁、栀子和诃子各药物混合,将混合后的各药物采用500ml的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采用文火煮沸,之后滤渣蒸馏浓缩至100ml,并与竹沥和硫磺混合放凉即可,使用时一日多次,涂抹于患处,5日为1疗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采用中药制配而成,使用方便,各药相辅相承,扶正透疹、祛湿止痒,对于湿疹有显著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治愈率高,安全可靠,疗程短,疗效快,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用来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其原料组成按质量配比为:大血藤5份;山大颜15份;柴胡5份;竹沥3份;冰片1份;薏苡仁15份;栀子12份;诃子5份;硫黄1份。
实施例2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其原料组成按质量配比为:大血藤10份;山大颜28份;柴胡8份;竹沥5份;冰片2份;薏苡仁30份;栀子17份;诃子8份;硫黄2份。
实施例3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其原料组成按质量配比为:大血藤15份;山大颜32份;柴胡10份;竹沥8份;冰片3份;薏苡仁32份;栀子18份;诃子10份;硫黄3份。
诊断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停药后一个月内不复发。
显效:红疹瘙痒、脓疱、脓性渗出等症状明显减轻性或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但停药后半个月内复发。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随机选取100位被确诊为湿疹的小儿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试验,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等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 1。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湿疹,具有推广价值。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