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场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646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生物电场治疗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皮肤的治疗,具体说是生物电场治疗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年龄、饮食和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人体皮肤会出现雀斑、老年斑、咖啡牛奶斑或眼袋等等,而皮肤治疗仪可促进皮肤修复并改善皮肤外观。皮肤软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除了带来损伤部位的疼痛外,损伤部位皮肤缺损常引发感染,更严重者会导致感染扩散至全身。所以及时封闭创面对软组织损伤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式有负压治疗技术及生物电场治疗技术,两者在治疗软组织损伤过程中都能促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向创面∕伤口中心定向迁移的作用,而且可刺激血管细胞向创面∕伤口迁移,使得损失组织出现新生血管,从而促进创面修复。但现有的生物电场治疗设备价格昂贵,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的生物电场治疗设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生物电场治疗设备,包括柱形壳体,壳体上端设置有可与皮肤接触的治疗头,该治疗头上端面成型有凹槽,凹槽下侧成型有空腔,凹槽槽壁开设有数个与空腔连通的通孔,从通孔抽出凹槽内的空气使凹槽边缘吸附在皮肤上,所述凹槽边缘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负极连接的负极片,所述凹槽中部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正极连接的伸缩式正极片。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紫外线光源,该紫外线光源可穿过所述通孔照射在皮肤上,紫外线光源通过外部电源供电。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电场发生器设置在壳体内,该生物电场发生器由所述外部电源供电。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导气管,该导气管一端与所述空腔连通,另一端与设置在壳体外的引风机连接,该引风机由所述外部电源供电。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下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螺纹孔和与该螺纹孔配合的中空螺栓,所述正极片与推拉杆一端固定连接,推拉杆另一端设置有可绕该推拉杆转动的滚珠,该滚珠卡入所述螺栓内腔并与螺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片嵌入凹槽边缘内。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片采用圆环。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片采用沿凹槽边缘分布的数个导电片。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可将治疗头吸附在皮肤的患处,当正、负极片通电后会在患处形成生物电场,生物电场具有促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向创面/伤口中心定向迁移的作用,而且可刺激血管细胞向创面/伤口迁移,使得损失组织出现新生血管,从而促进创面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详细介绍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生物电场治疗设备,包括柱形壳体1,壳体上端设置有可与皮肤接触的治疗头2,治疗头与壳体可活动连接,方便更换、清洗治疗头,达到节省成本、循环使用的目的。该治疗头上端面成型有凹槽21,凹槽下侧成型有空腔23,凹槽槽壁开设有数个空腔连通的通孔22,治疗头接触皮肤患处后,通过抽出凹槽内的空气使凹槽边缘吸附在皮肤上。凹槽边缘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4负极连接的负极片41,所述凹槽中部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正极连接的伸缩式正极片42;当凹槽边缘吸附在皮肤患处后,负极片与皮肤接触,此时伸出正极片,使其从凹槽中部接触皮肤,形成以正极片为中心的生物电场,从而对皮肤患处创面进行生物电场修治疗。

具体来说,壳体下端设置有盖板11,盖板上设置有螺纹孔24和与该螺纹孔配合的中空螺栓25,所述正极片与推拉杆26一端固定连接,推拉杆另一端设置有可绕该推拉杆转动的滚珠27,该滚珠卡入所述螺栓内腔并与螺杆固定连接;当需要伸出正极片时,旋转螺栓,使其伸入螺纹孔,此时滚珠一边转动一边移动,滚珠转动时推拉杆不会转动,方便连接导电线;滚珠移动时则带动推拉杆移动,从而使推拉杆带动正极片伸出;需要正极片缩回时,只需反向旋转螺栓即可。作为优选,所述生物电场发生器设置在壳体内,该生物电场发生器由外部电源5供电,使用时只需将生物电场发生器连接就可使用,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结构紧凑,成本较低。

本发明壳体内设置有导气管12,该导气管一端与所述空腔连通,另一端与设置在壳体外的引风机9连接,该引风机由外部电源供电;在实施过程中,治疗头与皮肤患处接触后,启动引风机,凹槽内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进入导气管排出,将凹槽内的空气抽出,使凹槽具有一定的真空度,从而将治疗头吸附在皮肤上。

本发明的空腔内设置有紫外线光源8,该紫外线光源可穿过所述通孔照射在皮肤上,紫外线光源通过外部电源供电。在实施过程中,紫外线光源可设置多处,如在靠近凹槽边缘和凹槽中部等位置,这样可使照射的紫外线光源较为均匀;同时为了尽量避免药液干扰光源,在靠近凹槽边缘设置激光光源为宜。紫外线光源通电后,其将整个空腔照亮,然后穿过通孔向皮肤照射,其与治疗头的凹槽、通孔的配合实现紫外线治疗皮肤的目的,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成本低。紫外线光源照射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特别是对皮肤浅层的急性感染性炎症、皮肤溃疡等能产生明显的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作用。因此,伤口在生物电场和紫外线光源照射下共同作用下,更进一步加快了伤口愈合;同时还可在生物电场和紫外线光源照射治疗后向患处喷射药液治疗,进一步方便了治疗、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所述负极片嵌入凹槽边缘内,保证凹槽边缘吸附皮肤时不受干扰。作为优选方式,负极片上端面与凹槽边缘上端面齐平,不仅可使负极片充分接触皮肤,而且负极片不会阻碍凹槽边缘吸附皮肤;在实施过程中,负极片上端面不应低于凹槽边缘上端面,否则负极片与皮肤接触,在皮肤上很难形成生物电场。所述负极片采用圆环,沿整个凹槽边缘分布,或是采用沿凹槽边缘分布的数个导电片,且可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导通,这样对患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生物电场治疗。

上述实施方式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生物电场治疗设备,包括柱形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端设置有可与皮肤接触的治疗头,该治疗头上端面成型有凹槽,凹槽下侧成型有空腔,凹槽槽壁开设有数个与空腔连通的通孔,从通孔抽出凹槽内的空气使凹槽边缘吸附在皮肤上,所述凹槽边缘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负极连接的负极片,所述凹槽中部设置有与生物电场发生器正极连接的伸缩式正极片。本发明可将治疗头吸附在皮肤的患处,当正、负极片通电后会在患处形成生物电场,生物电场具有促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向创面/伤口中心定向迁移的作用,而且可刺激血管细胞向创面/ 伤口迁移,使得损失组织出现新生血管,从而促进创面修复。

技术研发人员:曹科;何东;曹培国;朱煜星;龚恋;周建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7.04.25
技术公布日:2017.07.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