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经多穴位点中低频脉冲电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2141发布日期:2018-11-02 22:18阅读:13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经多穴位点中低频脉冲电疗装置。



背景技术:

电疗是一种利用不同类型的电流和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已有6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随着多年来的应用和改进,其治病防病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有十二经脉,每条经脉均有多个穴位点,穴位点一般是体表直径约1cm左右的圆形区域,经脉循行是有方向的,顺着经脉走行方向施加刺激为补,反之为泻,如果能将电疗方法与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相结合,利用电刺激替代实际的中医针刺,并可根据经脉方向施行循经补、泻刺激,那么,势必起到更加有益的电疗效果。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应用于人体的脉冲电疗装置品种多样,通过1对电极贴片将电信号导入人体,输出不同频率及强度的电信号刺激,普遍可以模仿人手的推拿、揉捏、敲打效果,其电极贴片较大,而且需要2片成对使用,难以满足经穴部位较小的特点,更不能实现循经多个穴位点的顺序针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循经多穴位点的中低频脉冲电疗装置,并对电极加以改进,使其更适用于经穴部位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循经多穴位点中低频脉冲电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显示器、调制器、升压器、电极组、设定单元、输出选通器;微控制器分别与显示器、调制器、设定单元、输出选通器相连接并受微控制器控制;升压器分别与调制器、输出选通器相连接,电极组与输出选通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或fpga。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器为lcd液晶显示器。

进一步的,所述调制器为数字信号加法器。

进一步的,所述升压器为变压器。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选通器为继电器或者电子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由多根同心圆电极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同心圆电极由电极接头、电极外环、电极中心圆、电极线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够更好地结合中医的经络理论进行循经多穴位点的针刺模拟,可以针对经脉循行方向施行中医针刺补、泻刺激,起到更好的治病防病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同心圆电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循经多穴位点脉冲电疗装置,包括微控制器1、显示器2、调制器3、升压器4、电极组5、设定单元6、输出选通器7;微控制器1分别与显示器2、调制器3、设定单元6、输出选通器7相连接并受微控制器1控制;升压器4分别与调制器3、输出选通器7相连接,电极组5与输出选通器7相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1为单片机或fpga,所述显示器2为lcd液晶显示器,所述调制器3为数字信号加法器,所述升压器4为变压器,所述输出选通器7为继电器或者电子开关,所述电极组5由多根同心圆电极组成,如图2所示,所述同心圆电极由电极接头8、电极外环9、电极中心圆11、电极线10组成,电极外环9与电极中心圆11为导电部分并与人体接触,电极外环9与电极中心圆11之间不连通,同时通过电极线10连接至电极接头8,同心圆电极的直径与人体体表穴位区域直径大小相当。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根据某一经脉穴位分布,选择主要穴位点,并佩戴一定数量电极贴片,通过设定单元6设定电疗强度、电疗频率、输出电极数以及激励方向等参数,微控制器1输出两路不同频率脉冲信号,送入调制器3进行信号调制,再经过升压器4提升电压,同时利用升压器将脉冲信号转换成无极性的交流信号,该信号作用到人体起到电疗效果;根据设定情况,微控制器1控制输出选通器7按照某个方向依次选择输出激励的电极,进而模拟中医的循经补、泻针刺效果。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1、电极组内设有多个同心圆电极,同心圆电极能够更好地贴合穴位,更利于对穴位施加电刺激,2、能够模拟中医的循经补、泻针刺效果,降低实际针刺疗法难度,方便普通用户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经多穴位点中低频脉冲电疗装置,包括微控制器、显示器、调制器、升压器、电极组、设定单元、输出选通器;微控制器分别与显示器、调制器、设定单元、输出选通器相连接并受微控制器控制,升压器分别与调制器、输出选通器相连接,电极组与输出选通器相连接;电疗装置具有频率可调节、强度可调节、模式可调节功能,同时电极组设有多个同心圆电极,在微控制器的控制下,电极组内电极可以按照某一方向逐一输出激励,因此,可实现对某一经络的多个穴位点按照顺序或者逆序方向进行循经电刺激,进而模拟中医循经补泻的针刺效果,方便非中医专业用户使用,达到更好的治病防病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杨风健;齐秋菊;霍旭阳;郭红壮;赵晓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医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04.21
技术公布日:2018.11.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