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243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在完成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血管痉挛、脑积水是影响患者愈后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约有12-20%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约有10%-20%的患者发生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据现有研究表明动脉瘤破裂出血位置、血量是影响二者的主要因素),需要进一步分流手术。如何尽早的、安全的、微创的、有效的清除蛛网膜下腔或(和)脑室系统的血液,以及多渠道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是预防和治疗二者的关键环节。

目前,针对血管痉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给药方式:(1)常规药物治疗:由于血脑屏障存在,导致颅内难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而且具有周身系统的副作用,并且就现阶段而言尚没有明确有效的抗血管痉挛的药物应用于临床;(2)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介入血管内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操作复杂具有一定风险性,且治疗费用高昂,难以多次治疗;(3)术中用药治疗:开颅手术中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贴敷、冲洗治疗血管痉挛,这种方法仅限于术中操作不具有反复、多次给药的可能性,难以达到长期的、稳定的血药浓度。针对脑积水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腰大池引流治疗:腰大池引流现已取代多次腰穿,避免了多次、反复腰穿的缺点,但仍有颅内感染、引流管堵塞等不足;患者治疗时需卧床,有增加患者痛苦、体位受限的缺点,有部分患者因昏迷状态、腰部疾患等病情限制不能实施腰大池引流;(2)脑积水分流术:对于腰穿、腰大池引流仍不能避免发生的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采取再次开颅手术,穿刺脑室,进行脑积水-腹腔分流术或脑积水-心房分流术。

在颅内动脉瘤出血后血管痉挛、脑积水的相关专利及文献中,闵远清在2002年2月公布了关于《一种用于外科引流的y形双腔引流装置》的专利,用于实现冲洗、引流及注药一体化,其不是颅内应用装置,不能长久留置于体内;步星耀于2008年10月发布《脑室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管》专利,发明例脑室注药与脑脊液引流一体的置换管,不能实现载瘤动脉局部给药的功能。唐玖宁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中论述了应用腰大池引流降低脑积水(慢性分流依赖性)的发生率,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分流术式治疗脑积水。在《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一文中分别论述了有关应用抗血管药物贴敷、冲洗治疗血管痉挛,介入血管内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静脉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等,但这些治疗手段仍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与加重。

综上所述,但现阶段二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及专利中,未见有应用“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治疗血管痉挛、脑积水的报道。

我们的目的在于开创的使用“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将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系统血液清除与局部血管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相结合,以提高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降低脑积水发生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包括子母囊结构及y型双腔管结构;

所述子母囊结构包括共用的子母囊外壁及互不连通的子囊内壁及母囊内壁,所述子囊内壁与母囊内壁分别形成子囊囊腔及母囊囊腔;

所述y型双腔管结构有两个分支管,分别为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

所述第一分支管一端的端头开有多个侧孔,另一端通过内腔管道及子囊通道与子囊囊腔连通;

所述第二分支管一端设有内侧囊壁开孔的弧形囊结构,另一端通过外腔管道与母囊囊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内腔管道穿过外腔管道的腔体,且与外腔管道不连通。

优选的,所述子囊内壁、母囊内壁与子母囊外壁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

优选的,所述子囊囊腔外接一预留脑室腹腔分流管接口。

优选的,所述子母囊结构及y型双腔管结构均由硅胶树脂制成。

优选的,所述子囊内壁、母囊内壁或子母囊外壁上涂有不同图案的铅涂层,用于x线下区分子囊与母囊。

优选的,所述的子母囊结构为扁平结构,利于安放于大脑皮层、颅骨及头皮之间。

优选的,所述内腔管道与外腔管道之间通过一连接件固接。

优选的,所述子囊通道设于子母囊结构底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治疗脑血管痉挛方面,利用其药液流出的囊状端结构可以定期、定量的给予颅内责任血管用药,可以显著提高颅内责任血管的血药浓度,并且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可以进一步分布于颅内,为治疗脑血管痉挛用药增加新的、直接的、有效的、稳定的用药途径,药物浓度可达系统常规用药的13倍,局部渗透可达2.5cm。弥补了既往不能颅内反复、多次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的不足及用药方法的单一性,避免了药物的多系统副作用及并发症。

(2)在防治脑积水方面可以避免腰大池引流、多次腰穿的操作,避免了腰部损伤、神经根、脊髓损伤可能,只需穿刺头皮下方双层子母囊即可完成脑脊液引流,具有方便操作、治疗微创、感染风险低、患者痛苦小、体位不受限等优点。

(3)子母双层囊尾端预留有脑室腹腔分流管接口,可以直接连通分流管接口完成脑积水分流手术,避免再次开颅穿刺脑室。

(4)经济效益方面: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来计算,每年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约350例,保守估计有30%需腰大池引流,现有腰大池引流管的售价约为6.000元左右,若与之价格相仿,仅一所大规模综合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在此项的收入为105×6.000.00=603.000.00元,经济效益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一分支管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图2b为本发明第二分支管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图2c为本发明双腔管结构的径向剖面图;

图3为图1的纵向剖面图;

图4为图3的45度角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子母囊结构1、子母囊外壁11、密闭空腔111、子囊内壁12、子囊囊腔121、子囊通道122、连接处123、母囊内壁13、母囊囊腔131、y型双腔管结构2、第一分支管21、侧孔211、第二分支管22、弧形囊结构221、内腔管道23、外腔管道24、连接件25、预留脑室腹腔分流管接口3、铅涂层4。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图4所示,一种y型两用双腔两囊引流器,包括子母囊结构1及y型双腔管结构2;

所述子母囊结构1包括共用的子母囊外壁11及互不连通的子囊内壁12及母囊内壁13,所述子囊内壁12与母囊内壁13分别形成子囊囊腔121及母囊囊腔131;

所述y型双腔管结构2有两个分支管,分别为第一分支管21和第二分支管22;

如图2a所示,所述第一分支管21一端的端头开有多个侧孔211,另一端通过内腔管道23及子囊通道122与子囊囊腔121连通;

如图2b所示,所述第二分支管22一端设有内侧囊壁开孔的弧形囊结构221,用于更好的贴合动脉瘤夹闭处血管,另一端通过外腔管道24与母囊囊腔131连通;

所述内腔管道23穿过外腔管道24的腔体,且与外腔管道24不连通。

所述子囊内壁12、母囊内壁13与子母囊外壁11之间形成一密闭空腔111。

所述子囊囊腔121外接一预留脑室腹腔分流管接口3。

所述子母囊结构1及y型双腔管结构2均由硅胶树脂制成,由于子母囊为双层结构,配合其材质,能够实现多次刺穿使用不会渗漏的现象。

所述子囊内壁12、母囊内壁13或子母囊外壁11上涂有不同图案的铅涂层4,用于x线下区分子囊与母囊。

所述的子母囊结构1为扁平结构,y型双腔管结构2为管状结构,利于安放于大脑皮层、颅骨及头皮之间。

如图2c所示,内腔管道23与外腔管道24之间通过一连接件25固接。

所述子囊通道122设于子母囊结构1底部。

应用时,将子母囊结构1置于颅骨与头皮之间,将第一分支管21带有侧孔211的一端的端置入脑室,将第二分支管22带有弧形囊状221的一端植入责任血管处,使带有孔结构的弧形内壁与责任血管贴合。

当需要给责任血管给药时,先确认头皮下母囊位置,必要时可通过在x射线下观察确定母囊的位置,常规消毒,穿刺针穿刺母囊囊壁,注入药物。药物经母囊囊腔131、外腔管道24、弧形囊状结构221到达动脉瘤夹闭的血管处。也可以通过穿刺针连接药物,进行分次或持续给药。用药结束后,拔出注射器,常规消毒,局部包扎伤口。

当需要引流脑积液时,先确认头皮下母囊位置,必要时可通过在x射线下观察确定子囊的位置,常规消毒,取穿刺注射针穿刺头皮下子囊,当有血性脑脊液流出后,确认穿刺成功。脑积液经第一分支管21、内腔管道23、子囊通道122、子囊囊腔121引流至穿刺针连接的脑积液引流存放装置。

当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行分流手术时,通过预留脑室腹腔分流管接口3处连接分流管头端,完成分流手术。

本发明的实施例内容揭露如上,然而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依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