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贴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40085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组合物、中药贴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淋巴结炎是由淋巴结所属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累及淋巴结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腋部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和臀部的感染,可以发生腹股沟部淋巴结炎;头、面、口腔、颈部和肩部感染,引起颌下及颈部的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增生性病变。其特征是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可伴系统性症状。该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有关。坏死性淋巴结炎抗生素治疗无效,尚无公认的规范治疗方案,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如wbc减少者,予以升白治疗,高热不退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激素虽能缓解症状,但有些病例对激素依赖,停药后容易复发,且长期使用激素的毒副作用较大,诸如感染的诱发和加重、消化道症状、精神中枢神经障碍、类固醇糖尿病及类固醇肌病等。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如:《河北中医》2011年1月公开的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31例》,采用内服自拟抗病毒颗粒、外用清热消肿膏与西药相结合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其中清热消肿膏的主要组成为:藏红花、生大黄、白蔹、黄连、黄柏、紫花地丁、制乳香、制没药、樟脑、乌梅、甘草、饴糖。中国专利201310367489.1公开了一种治疗过食干姜型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中药,取碎米柴、辟汗草、鲜黄连、橄榄、爵床、翻白草、八角莲、了哥王、三颗针、大飞扬草、万年青根、山豆根、山慈菇、千层塔、无患子、木芙蓉花、瓦松、毛莨、凤尾草、水蓼、龙葵、白蔹、白毛藤、白薯莨、玄参、半边莲、地耳草、羊蹄草、虎掌草、明党参、金果榄、喉咙草和甘草等,将以上中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过食干姜型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中药。上述中药组合物对于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疗效,但均存在药味数多、起效慢、药剂的制备方法复杂的缺点。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如上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贴膜。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夏枯草20-40份、黄连20-40份、黄柏20-40份、白蔹50-70份、紫花地丁10-20份、制乳香10-30份、制没药10-30份、冰片5-15份。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夏枯草25-35份、黄连25-35份、黄柏25-35份、白蔹50-70份、紫花地丁10-20份、制乳香10-30份、制没药10-30份、冰片5-15份。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夏枯草30份、黄连30份、黄柏30份、白蔹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没药20份、冰片10份。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允许的辅料,所述药学上允许的辅料包括但不限于:甘露醇、山梨醇、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巯基乙酸、蛋氨酸、维生素c、edta二钠、edta钙钠,一价碱金属的碳酸盐、醋酸盐、磷酸盐或其水溶液、盐酸、醋酸、硫酸、磷酸、氨基酸、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红糖、甘露糖醇、硅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藻酸盐、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土温80、琼脂、碳酸钙、碳酸氢钙、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环糊精、β-环糊精、磷脂类材料、高岭土、滑石粉、硬脂酸钙、硬脂酸镁。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如上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所述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辨证属热毒壅盛型。为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药贴膜,所述中药贴膜由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及中药贴膜基质制成。进一步,所述的中药贴膜的制备方法如下:(1)按照如上所述所述的重量份取中药组合物,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2)取聚乙烯醇2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份、卡波姆0.5份、甘油3份、海藻酸钠5份,将卡波姆分散在甘油中,得液体a;(3)将液体a、聚乙烯吡咯烷酮与药液混合,得液体b;(4)将聚乙烯醇加入液体b,边加边搅拌加热至85℃,得液体c;(5)将海藻酸钠加入液体c混合均匀制成中药贴膜。进一步,所述煎煮过程中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本发明优点在于: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对于坏死性淋巴结炎起效快,疗效显著,患者靶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疼痛及发热症状得到显著改善。2、制成中药贴膜,贴于患处,直达病灶,并通过皮肤传导刺激,促进局部生理功能恢复,可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3、无毒副作用,不会产生耐药性,且药味数少,原材料易得,治疗成本低。4、本发明的药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没药的添加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了药方的治疗效果。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成分及配比通过实验筛选,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一)取原料药:夏枯草30份、黄连30份、黄柏30份、白蔹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没药20份、冰片10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二)取原料药: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40份、白蔹5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没药30份、冰片1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三)取原料药:夏枯草20份、黄连20份、黄柏20份、白蔹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四)取原料药:夏枯草20份、黄连20份、黄柏20份、白蔹5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五)取原料药: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20份、白蔹5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6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六)取原料药: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40份、白蔹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7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七)取原料药: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40份、白蔹7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液的制备(八)取原料药: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40份、白蔹7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没药30份、冰片15份,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冰片,制成药液。实施例9本发明中药贴膜的制备(1)取聚乙烯醇2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份、卡波姆0.5份、甘油3份、海藻酸钠5份,将卡波姆分散在甘油中,得液体a;(2)将液体a、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实施例1-8所制备的药液混合,得液体b;(3)将聚乙烯醇加入液体b,边加边搅拌加热至85℃,得液体c;(4)将海藻酸钠加入液体c混合均匀制成中药贴膜。实施例10本发明中药膏剂的制备取实施例1-8所制备的药液,加入药液1/5体积的蜂蜡和黄凡士林,再温火煎熬搅拌,冷却成膏状物即得。实施例11本发明中药凝胶剂的制备将卡波姆加入甘油中研磨使湿润,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后,移到量杯中,另取三乙醇胺、羟苯乙脂、蒸馏水适量使溶解,搅拌成凝胶状,再加适量蒸馏水搅匀,加入实施例1-8所制备的药液,研匀即得。实施例12本发明中药透皮贴剂的制备取实施例1-8所制备的药液,于药液中加入高岭土、甘油等常规贴剂基质,搅匀,涂布于背衬层,加入保护层即得。实施例1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实验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1)发热:多有上感等前驱症状,热型多呈弛张热,应用抗菌素抗生素治疗无效。(2)淋巴结肿大:可有颈部、腋窝等体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肝脾大及皮疹。(3)辅助检查:淋巴结活检是本病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血象常示白细胞减少或正常。1.1.2中医诊断依据及辨证本研究采用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医证型,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2002年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优势病种《痰毒(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及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中医辨证分型属于热毒壅盛证。热毒壅盛证:不规则高热,体表多枚淋巴结融合成团,质地中等,界限欠清,活动度稍差,触痛明显,皮色如常,皮温略高。和/或伴颜面潮红、鼻息气热、烦燥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咽痛、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以中医辨证标准为主,若见症状复杂,证型兼夹,则以症状偏明显者为主定型。由职称为高年资主治中医师以上医生进行中医辩证确诊。1.2纳入资料纳入符合入选标准,坏死性淋巴结炎属热毒壅盛证患者180例,均来源于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随机分为6组,6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方便两两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治疗方法中药1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实施例1:夏枯草30份、黄连30份、黄柏30份、白蔹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没药20份、冰片10份),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每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2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实施例2:夏枯草40份、黄连40份、黄柏40份、白蔹5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没药30份、冰片15份),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两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3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实施例3:夏枯草20份、黄连20份、黄柏20份、白蔹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两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4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中药组合物:夏枯草60份、黄连60份、黄柏60份、白蔹30份、紫花地丁30份、制乳香10份、制没药10份、冰片5份,药液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每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5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中药组合物:夏枯草41份、黄连41份、黄柏41份、白蔹71份、冰片21份,药液的制备方法:将夏枯草、黄连、黄柏、白蔹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冰片,制成药液),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每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6组:给予由本发明实施例9方法制备的中药贴膜(中药组合物:藏红花15份、生大黄15份、黄连30份、黄柏30份、白蔹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没药20份、樟脑10份、乌梅5份、甘草5份、饴糖5份,将藏红花、生大黄、黄连、黄柏、白蔹、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为1000份,煎煮时间为1.5小时,合并煎液,将煎液加热至60℃时纳入制乳香、制没药、樟脑、乌梅、甘草5、饴糖,制成药液),生药含量为30g/贴,贴于患处,每次一贴,每天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1.4.1一般项目及生化检测观察治疗后即第7、14天的主要指标(体温、靶淋巴结最大径、疼痛程度、wbc);治疗前、治疗后各检测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1.4.2疗效评价主要根据药物的消肿(以最大淋巴结为靶淋巴结)、止痛(局部疼痛情况)、降体温及升白情况进行评价。以肿胀程度(靶淋巴结的最大径)、疼痛、体温及wbc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采用打分制方法记录及疗效评估。①疼痛程度:0分-无疼痛;1分-轻微疼痛,意识不到疼痛,靶淋巴结有压痛;2分-患处触痛,有自主疼痛,患者能自我感觉患处疼痛,但能忍受,日常工作休息受到轻度影响;3分-触痛明显,疼痛较甚,无法耐受,日常工作休息受到严重影响。②靶淋巴结肿胀程度:0分-无肿大淋巴结;1分-肿胀程度轻,靶淋巴结直径不大于1.0cm;2分-肿胀程度中,靶淋巴结直径在1.0cm~2.5cm之间;3分-肿胀重,靶淋巴结直径大于2.5cm。③发热程度:0分-不发热,t≤37℃;1分-低热型,37℃<t≤38℃;2分-中热型,38℃≤t<39℃;3分-高热型、超高热型,39℃≤t。④wbc减少程度:0分-无减少,4.0×109/l≤wbc;1分-轻度减少,3.5×109/l<wbc≤4.0×109/l;2分-中度减少,3.0×109/l<wbc≤3.5×109/l;3分-重度减少,2.0×109/l<wbc≤3.0×109/l。(注:鉴于医学伦理学考虑,本次研究排除wbc≤2.0×109/l的hnl患者。)1.4.3安全性评价分5个评定标准(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分析患者不适情况及辅助检查结果异常对照评定标准,将前三者合并计算不良反应率。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程度。根据病情由观察者决定进一步试验安排,对于停药患者应及时、长期追踪,并记录处理经过及结果。必要时上报伦理委员会。1.5统计学方法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别间的计量指标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指标采用χ2检验,不同检测项目之间采用相关分析法。2结果2.1各组靶淋巴结肿大程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均可明显缩小肿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显著减小患者淋巴结肿大程度。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4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靶淋巴结肿胀程度显著小于中药4组(p<0.05),说明在适当的配比范围内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效果显著的优点。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5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靶淋巴结肿胀程度小于中药5组(p<0.05),说明药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没药的添加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了药方对于淋巴结肿大症状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6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靶淋巴结肿胀程度小于中药6组(p<0.05),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表1各组治疗过程中靶淋巴结肿胀程度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中药1组302.83±0.370.94±0.210.12±0.04中药2组302.76±0.351.22±0.160.14±0.05中药3组302.77±0.411.18±0.180.14±0.21中药4组302.84±0.362.15±0.421.20±0.28中药5组302.81±0.432.06±0.451.18±0.36中药6组302.78±0.462.08±0.52*1.06±0.322.3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中药1组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均可显著减轻靶淋巴结肿痛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显著减轻靶淋巴结肿痛程度。中药1组与中药2-3组比较,在治疗第7天,中药1组的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中药2-3组,在治疗第14天,中药1组与中药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1组起效更快。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组与中药4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组的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显著小于中药4组(p<0.05),说明实施例1的中药配比对于靶淋巴结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最好。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组与中药5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组的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显著小于中药5组(p<0.05),说明药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没药的添加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了药方对于淋巴结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组与中药6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组的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显著小于中药6组(p<0.05),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表2各组治疗过程中靶淋巴结疼痛程度比较2.4各组发热程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均可显著减轻发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显著减轻发热。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4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发热程度显著小于中药4组,说明在适当的配比范围内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效果显著的优点。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5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发热程度显著小于中药5组(p<0.05),说明药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没药的添加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了药方对于发热症状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6组比较,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组发热程度显著小于中药6组(p<0.05),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表3各组治疗过程中发热程度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中药1组302.18±0.560.48±0.660.00±0.00中药2组302.15±0.480.52±0.640.00±0.00中药3组302.22±0.520.58±0.620.00±0.00中药4组302.19±0.471.24±0.820.72±0.44中药5组302.14±0.581.28±0.840.78±0.52中药6组302.20±0.481.25±0.840.76±0.582.5各组wbc减少程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中药1-3组在治疗第7天和低14天均可提高wbc。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药1-3组与中药4-6组比较,同等剂量的情况下中药1-3组的wbc浓度显著高于中药4-6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各组wbc的变化情况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中药1组303.28±0.863.92±0.825.62±1.52中药2组303.16±0.823.86±0.865.48±1.54中药3组303.25±0.843.81±0.855.42±1.48中药4组303.22±0.823.32±0.874.25±1.42中药5组303.34±0.713.26±0.824.21±1.36中药6组303.12±0.853.28±0.864.26±1.462.6安全性评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及异常体征,表明各组药物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