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穴位贴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的膏药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穴位贴敷在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穴位贴敷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的穴位贴敷呈现出简单化与便捷性的趋势,如市面上各种止痛的贴敷多种多样,操作非常便捷。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不同于药店所售的普通贴敷,其是根据人体的经络学原理,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贴于几个主要穴位,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的膏药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的膏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白芥子1-2份,党参0.5-0.8份,肉桂0.8-1.5份,黄芪0.8-2份,白术0.5-1份,当归0.7-1.5份;
制备方法如下:
将上述中药材打粉,过筛,加0.5-1份姜汁,顺时针搅拌,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球状药饼,剪成大小正方形备用;
使用方法如下:
1)按以下时间点贴于相关穴位:上午9-11时贴于脾俞、双足三里穴位,下午5-7时贴于肾俞、关元、肺俞穴位;
2)将球状药饼敷于穴位上,用白色医用胶布固定;
3)每日一贴,每次4-6小时。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的膏药,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白芥子1.5份,党参0.7份,肉桂1.2份,黄芪1.6份,白术0.8份,当归1.2份;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十二经络子午流注穴位贴敷的膏药,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步骤:将中药材打粉,过100-150目筛,加0.5-1份姜汁,顺时针搅拌5-15分钟,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直径10mm-15mm大小的球状药饼,白色医用胶布剪成30mmx30mm大小正方形备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按照人体经络循行时间规律,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脾在上午9-11时,肾在下午5-7时,两经经气最旺,再辅助以药物,达到健脾补肾之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由以下重量份中药材制成:
白芥子1份,党参0.5份,肉桂0.8份,黄芪0.8份,白术0.5份,当归0.7份;
制备步骤如下:
上述中药材打粉,过100目筛,加姜汁,顺时针搅拌5分钟,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直径10mm大小的球状药饼,白色医用胶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备用;
使用方法如下:
1)按以下时间点贴于相关穴位:上午9-11时贴于脾俞、双足三里穴位,下午5-7时贴于肾俞、关元、肺俞穴位;
2)将球状药饼敷于穴位上,用白色医用胶布固定;
3)每日一贴,每次4-6小时。
实施例2
由以下重量份中药材制成:
白芥子1.2份,党参0.6份,肉桂1份,黄芪1份,白术0.6份,当归1份;
制备步骤如下:
上述中药材打粉,过120目筛,加姜汁,顺时针搅拌5分钟,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直径10mm大小的球状药饼。白色医用胶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备用。
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由以下重量份中药材制成:
白芥子1.5份,党参0.7份,肉桂1.2份,黄芪1.6份,白术0.8份,当归1.2份;
制备步骤如下:
上述中药材打粉,过150目筛,加姜汁,顺时针搅拌5分钟,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直径15mm大小的球状药饼。白色医用胶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备用。
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由以下重量份中药材制成:
白芥子2份,党参0.8份,肉桂1.5份,黄芪2份,白术1份,当归1.5份;
制备步骤如下:
上述中药材打粉,过150目筛,加姜汁,顺时针搅拌5分钟,呈稠糊状,无水渗出,做成直径15mm大小的球状药饼。白色医用胶布剪成30mm*30mm大小正方形备用。
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例3:本发明实施例3治疗脾肾阳虚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共观察病人100例。
(一)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肾阳虚证患者。治疗组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5,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6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7,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9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则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实施例3的中药粉根据子午流注图穴位贴敷于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肺俞等穴位,对照组采用“贞芪扶正颗粒”(国药准字z62020415,成分:黄芪、女贞子)。
(二)病例选择及中医诊断标准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
观察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实验对照方法观察。治疗组用实施例3的中药粉根据子午流注图穴位贴敷于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肺俞等穴位,贴敷时间为4-6小时,以局部耐受情况为准。每1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贞芪扶正颗粒”,服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1袋,连服1个月。
用药前对受试者均作详细体格检査,测血常规。服药后每周随诊1次,询问用药情况,记录病情及副作用。用记分法评定治疗效果。疗效判断直接由观察者作出。观察期间禁服类似药物。
结果
(一)疗效评定标准:
1.近期痊愈:主症消失,见证积分减少91%以上;
2.显效:主症显著改善,见证积分减少61-90%以上;
3.好转:主症有改善,见证积分减少31-60%以上;
4.无效:主症无改善,见证积分减少30%以下。
(二)治疗效果:
1.对各种症状的影响: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见证积分下降均显著。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证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
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100例,近期痊愈6例,显效21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50例,近期痊愈1例,显效14例,好转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毒副作用
两组治疗方法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提示:
1.实施例3得到的中药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法,确有补益脾肾之功效,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所致之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等症。本组100例,总有效率达90%。
2.实施例3得到的中药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法,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本组100例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表1:治疗前后见证积分比较
注:治疗前两组症状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比较p<0.05。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实施例3得到的中药粉配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法经钦州市中医医院对100例临床结果表明:本品对有补益脾肾之功效,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所致之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等症,总有效率为90%,在临床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本品能提髙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含量。经临床验证表明:本品具有补益脾肾之功效,用于病后或年老体弱脾肾阳虚所致的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等症。
对比例:
作为比较,本发明申请人在前期还分别对:
对照组1:配方:白芥子1.5份,党参0.7份,肉桂1.2份;中药粉根据子午流注图穴位贴敷于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肺俞等穴位;
对照组2:实施例3的中药粉穴位贴敷于梁丘、涌泉、胃俞等穴位。
(一)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肾阳虚证患者。对照组1,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2岁,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4岁;对照组2,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岁,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8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则无显著差异(p>0.05)。
(二)病例选择及中医诊断标准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下肢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
观察方法
对照组1:用对比例1中药粉据子午流注图穴位贴敷于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肺俞等穴位,贴敷时间为4-6小时,以局部耐受情况为准。每1个月为1疗程;
对照组2:用对比例2中药粉,贴敷梁丘、涌泉、胃俞等穴位,贴敷时间为4-6小时,以局部耐受情况为准。每1个月为1疗程。
结果
(一)疗效评定标准:
1.近期痊愈:主症消失,见证积分减少91%以上;
2.显效:主症显著改善,见证积分减少61-90%以上;
3.好转:主症有改善,见证积分减少31-60%以上;
4.无效:主症无改善,见证积分减少30%以下。
(二)治疗效果:
1.对各种症状的影响:见表3。
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4。对照组1,近期痊愈4例,显效13例,好转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4%;对照组2,近期痊愈3例,显效14例,好转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
表3:治疗前后见证积分比较
表4:两组疗效比较(例)
结果:
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方法远远超过以上对比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