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23462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结石,是指在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结石较大者难以排出,故多留滞而致病。常见的有胆结石、肝结石、肾结石、尿路结石等。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肝结石是指肝脏内的胆小管有结石,由于肾脏通常是结石形成的部位,因此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尿路结石简称尿石症,也是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因素有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以及体质差异等。

目前,治疗结石的方法有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前者主要以手术切除结石部位为主,但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和痛苦,且术后仍有复发结石的可能,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不愿选择手术疗法;而采取其他西医的保守疗法主要采用消炎、止痛、利胆、利尿的方法,但此类方法也不能根治结石。传统的中医疗法是以排石、溶石为宗旨,通过调整肝、胆、肾等的气滞,并辅以体质调理进行辨证治疗,但一般该疗法的疗程长,配方复杂,疗效不显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结石的中药组合物配方复杂、治疗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配方简单、治疗成本低,对肝、胆、肾、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疗效的中药散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桃花10~20g、王不留行8~12g、节节草7~14g、金前草10~20g、熟地13~18g、甘草6~12g、玉米须6~12g、地龙9~14g、海金沙3~8g、白芍7~14g和延胡索8~12g。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桃花10g、王不留行8g、节节草7g、金前草10g、熟地13g、甘草6g、玉米须6g、地龙9g、海金沙3g、白芍7g和延胡索8g。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桃花15g、王不留行10g、节节草10g、金前草15g、熟地15g、甘草10g、玉米须10g、地龙10g、海金沙6g、白芍10g和延胡索10g。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桃花20g、王不留行12g、节节草14g、金前草20g、熟地18g、甘草12g、玉米须12g、地龙14g、海金沙8g、白芍17g和延胡索12g。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配药:按照原料的配方将11味药进行漂洗后,在温度为70~75℃条件下干燥,然后混匀后置于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粉末过80~100目筛,大颗粒剔除后进行重新粉碎过筛,收集过筛后药粉备用;

(2)灭菌:采用紫外线对备用的药粉进行照射灭菌,照射时间为3~5分钟;

(3)包装:将经过灭菌后的药粉按照每包为1g规格分装成散剂,即得所述下石散。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下石散,其用法与用量:兑温开水口服,每天服用2~3次,每次2~3包,15天为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见效。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制备的下石散原料通过精心选材,合理配伍,以内服方式来治疗结石,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排石溶石之功效,对肝、胆、肾、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疗效。其配方简单,原料来源广泛,治疗成本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结石的中药组合物配方复杂、治疗成本高的问题。服用方便安全,见效快,疗程短,未发现毒副作用,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广泛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取桃花10g、王不留行8g、节节草7g、金前草10g、熟地13g、甘草6g、玉米须6g、地龙9g、海金沙3g、白芍7g和延胡索8g,将称取的11味药进行漂洗之后,并在温度为70~75℃条件下干燥,然后混匀后置于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粉末过80目筛,大颗粒剔除后进行重新粉碎过筛,收集过筛后药粉;采用紫外线对收集的药粉进行照射灭菌,照射时间为3~5分钟后;按照每包为1g规格分装成散剂,即得所述下石散。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取桃花15g、王不留行10g、节节草10g、金前草15g、熟地15g、甘草10g、玉米须10g、地龙10g、海金沙6g、白芍10g和延胡索10g,将称取的11味药进行漂洗之后,并在温度为70~75℃条件下干燥,然后混匀后置于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粉末过100目筛,大颗粒剔除后进行重新粉碎过筛,收集过筛后药粉;采用紫外线对收集的药粉进行照射灭菌,照射时间为3~5分钟后;按照每包为1g规格分装成散剂,即得所述下石散。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取桃花20g、王不留行12g、节节草14g、金前草20g、熟地18g、甘草12g、玉米须12g、地龙14g、海金沙8g、白芍17g和延胡索12g,将称取的11味药进行漂洗之后,并在温度为70~75℃条件下干燥,然后混匀后置于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粉末过80目筛,大颗粒剔除后进行重新粉碎过筛,收集过筛后药粉;采用紫外线对收集的药粉进行照射灭菌,照射时间为3~5分钟后;按照每包为1g规格分装成散剂,即得所述下石散。

为了表明本发明所述的下石散对结石的治疗效果,对35例结石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肝结石患者5例,胆结石患者12例、肾结石患者10例,膀胱结石患者8例。结石最大者2.2*1.6cm,最小0.3*0.2cm,在上述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并对上述患者进行记录其病史、病情、年龄及疗效的工作。

判断标准为:

治愈:结石排出,症状体征消失,经x线或b超复查结石消失。

有效:症状基本缓解,经x线或b超复查结石部分排出或结石缩小或结石位置下移2cm以上。

无效:症状轻度缓解,未见结石排出,经x线或b超复查结石大小、位置均无明显变化。

使用效果:给患者口服实施例1至3所制备的下石散,兑温开水口服,每天服用2~3次,根据结石大小分早中晚或者是早晚进行服用,每次2~3包,15天为一个疗程,使用两个疗程后,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结石小的患者经复查其结石已经消失;使用三个疗程后,治愈患者有29例,有效患者有6例,没有无效患者,达到83%的治愈率,17%有效或好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结石的下石散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下石散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桃花10~20g、王不留行8~12g、节节草7~14g、金前草10~20g、熟地13~18g、甘草6~12g、玉米须6~12g、地龙9~14g、海金沙3~8g、白芍7~14g和延胡索8~12g。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下石散,通过精心选材,合理配伍,以内服方式来治疗结石,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排石溶石之功效,对肝、胆、肾、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疗效。其配方简单,原料来源广泛,治疗成本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结石的中药组合物配方复杂、治疗成本高的问题。服用方便安全,见效快,疗程短,未发现毒副作用,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梁正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梁正文
技术研发日:2017.09.29
技术公布日:2018.0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