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7332发布日期:2019-06-05 21:5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



背景技术: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92%。踝关节骨折多累及内踝,82%的内踝骨折合并外踝或后踝骨折,其中双踝骨折约占49%,三踝骨折约占33%,单纯内踝骨折约占18%,并不多见。由于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同时又是各种韧带关节囊附着点,需要使用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和关节的稳定性,并且对骨折断端施加压力来达到绝对稳定,从而早期进行自主活动,防止关节粘连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所累及的内踝骨折的处理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现有的内踝骨折固定方案中通常采用单一的空心螺钉、张力带等方式,常常无法确保达到令人满意的固定效果,不愈合率高达20%。自21世纪开始,钢板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锁定钢板技术的开发。锁定钢板是生物学固定理论的产物,它通过螺钉帽与钢板之间的相对合的螺纹,使两者紧密地固定在一起,由于角度稳定性从而充分减少了钢板与骨面的接触,充分保护组织血供,且使骨折端维持相对稳定,促进了骨痂生成加速骨折愈合。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对于垂直型内踝骨折,由于骨折面剪切力比较大,单纯空心螺钉固定不能有效地对抗剪切力,生物力学稳定性差。螺钉不能很好的抗拒剪切力,对于垂直型内踝骨折往往不能提供需要的稳定效果;2.螺钉与松质骨接触部位所受应力较大,在骨质疏松病人中容易发生骨质切割;3.由于内踝软组织覆盖少,传统固定方式常常发生内固定物压迫软组织甚至突出皮肤,从而引发术后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内踝骨折治疗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使得设置的双倒钩、多个圆形锁定孔、多个克氏针孔和一个椭圆形孔相互配合,从而有利于确保达到稳定的固定效果。尽管在大多数干骺端部位都已开发出了解剖型锁定钢板,但内踝却一直未开发出上述钢板,因此此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开发对内踝骨折治疗的意义重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包括:钢板本体和连接在钢板本体末端的两个倒钩;钢板本体的轮廓与内踝解剖结构轮廓相匹配;

钢板本体上设置有m个圆形锁定孔、n个克氏针孔、一个椭圆形孔,m、n均为大于1的自然数;其中,两个倒钩用于固定在内踝的凸出处;n个克氏针孔用于对钢板本体进行预先定位;m个圆形锁定孔用于在钢板本体被预先定位后,将钢板本体与内踝中的骨骼进行固定;椭圆形孔用于偏心放置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连接在钢板本体末端的两个倒钩,可以使操作人员快速且精确地将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固定在内踝的凸出处,同时,结合多个克氏针孔对钢板本体进行预先的定位,又通过设置多个圆形锁定孔将钢板本体与内踝中各类型骨骼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又设置有一个椭圆形孔,该椭圆形孔用于偏心放置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在螺钉从椭圆形孔旋入的过程中,可以对钢板本体进行的位置进行调整,使钢板更贴合内踝,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另外,钢板本体的中部至末端呈弧形结构,且厚度递减。通过使钢板本体的中部至末端呈弧形结构且厚度递减,可以使该钢板更贴合内踝结构,有利于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另外,椭圆形孔设于钢板本体的中心,且m个圆形锁定孔沿所述钢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个设置,其中,m个圆形锁定孔直径均等于预设直径。通过在钢板本体上设置多个圆形锁定孔,且这多个圆形锁定孔沿钢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个设置,有利于对整个钢板本体覆盖部位的骨骼进行多处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另外,椭圆形孔设于钢板本体的中心,且钢板本体的首末端各设置一个圆形锁定孔,在钢板本体的首端的圆形锁定孔至中部的椭圆形孔之间,圆形锁定孔沿钢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单排逐个设置,在钢板本体的中部的椭圆形孔至末端的圆形锁定孔之间,圆形锁定孔按预设密度单排或并排设置;其中,首末端的圆形锁定孔及沿钢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单排逐个设置的圆形锁定孔的直径等于预设直径,按预设密度并排设置的圆形锁定孔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通过将圆形锁定孔设置成两种规格,有利于针对不同大小的骨折块进行固定,从而提高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圆形锁定孔相匹配的锁定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本实施方式的核心在于,这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包括:钢板本体1和连接在钢板本体末端的两个倒钩4;钢板本体1的轮廓与内踝解剖结构轮廓相匹配;钢板本体1上设置有m个圆形锁定孔2、n个克氏针孔5、一个椭圆形孔3,m、n均为大于1的自然数;其中,两个倒钩4用于固定在内踝的凸出处;n个克氏针孔5用于对钢板本体1进行预先定位;m个圆形锁定孔2用于在钢板本体1被预先定位后,将钢板本体1与内踝进行固定;椭圆形孔3用于偏心放置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双倒钩4、多个圆形锁定孔2、多个克氏针孔5和一个椭圆形孔3,有利于达到稳定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说,这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由钢板本体1和连接在钢板本体末端的两个倒钩4组成。这里所说的内踝是指踝关节的内踝,内踝是足部距骨与胫腓骨连接的踝关节附近内侧隆起的部位。因为该钢板是用于固定在内踝上,所以钢板本体1的轮廓需与内踝解剖结构的轮廓相匹配。连接在钢板本体末端的两个倒钩4是用于钩在内踝的凸出部位,从而使得与倒钩4相连的钢板本体1可以快速精准地被放置。同时,设置m个圆形锁定孔2是用来固定内踝固定部位的各类型骨骼。假设,此处的m取5(但不仅限于此),则若甲的内踝处骨折,出现部分断裂,断裂出各种形态的骨折块,则通过5个圆形锁定孔2来固定断裂处骨骼。另外,在锁定孔6固定钢板本体1之前,通过n个克氏针孔5来对该钢板本体1进行预先的定位实现初步固定。克氏针孔5供克氏针插过,通过克氏针对钢板本体1进行预先的定位固定,在预先定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由锁定钉6穿过圆形锁定孔2将钢板本体1固定在内踝上,同时锁定钉6穿过圆形锁定孔2也将内踝的骨骼进行了固定。比如说,n取3(但不仅限于此),可将这3个克氏针孔5设置在钢板本体1末端,即内踝凸出附近,有利于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在钢板本体1完全稳定后,穿过克氏针孔5的克氏针可取出,若由于骨折处小碎骨的限制,也可暂时不取出。另外,在钢板本体1上还设置有一个椭圆形孔3,用于偏心放置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都是在固定手术中常用的固定螺钉,可以对钢板实现加压锁定的功能。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仅限于此两种螺钉。

其中,钢板本体1的长度为80~90mm,宽度为9.8~10.9mm,厚度为小于或等于2.3mm。在实际手术应用中,需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所以钢板是安放在皮下的,所以,厚度需小于或等于2.3mm,同样,钢板是安放在皮下,且为内踝处的皮下,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钢板的长度在80mm到90mm之间,宽度在9.8mm到10.9mm之间,有利于避免术后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也能进一步保障固定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钢板本体1的中部至末端呈弧形结构,且厚度递减。因为该解剖型钢板是应用在内踝手术之中,且内踝存在一凸出处,所以,越靠近内踝凸出部位,该解剖型钢板的厚度越小。比如说,钢板本体1的中部的厚度为2.3mm,钢板本体1的末端的厚度为2.0mm。在实际应用中,将解剖型钢板设置成厚度递减型,有利于消除该解剖型钢板对皮下组织及皮肤的压迫。

同时,两个倒钩4的厚度从连接部至自由端逐渐递减,其中,该连接部为倒钩4和钢板本体末端的连接部位。本实施方式中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比如说,倒钩4和钢板本体末端的连接部位的厚度为2.0mm,倒钩4结构自由端的厚度为0.5mm,则形成一个尖钩的形状。另外,钢板本体1末端的两个倒钩4关于中心线对称,其中,该中心线经过钢板本体中心且与钢板本体1长边平行。即根据钢板本体1的中心线,两个倒钩4相对称,比如说,在钢板本体1末端的最两侧各连接一个倒钩4,有利于提高其固定的稳定性,同时结合两个倒钩4的厚度从连接部至自由端逐渐递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解剖型钢板在内踝处的固定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椭圆形孔3设于钢板本体1的中心,且m个圆形锁定孔2沿钢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个设置,其中,m个圆形锁定孔2的直径均等于预设直径。比如说,m取5,预设直径取值6mm,那么这5个圆形锁定孔2的直径就是6mm,另外,在钢板本体1的中心设有一椭圆形孔3,在钢板本体1的首末端各设置一个直径为6mm的圆形锁定孔2,假设该椭圆形孔3的短轴为3.7mm,长轴为8.8mm,在钢板本体1前端的6mm圆形锁定孔2至椭圆形孔3之间沿该椭圆形孔3的长轴在中间位置放置一个6.0mm圆形锁定孔2。在椭圆形孔3至钢板本体1末端的6mm圆形锁定孔2之间,为防止螺钉出现交叉阻挡,稍偏离椭圆形孔3的长轴方向等间距设置2个6.0mm圆形锁定孔2。其中,这5个圆形锁定孔2的内壁均为全螺纹。该螺纹是与锁定钉6上的螺纹相匹配,锁定钉6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锁定钉6的长度有两种规格55mm和30mm,这两种不同长度规格的锁定钉螺杆直径都为3.5mm,且为全螺纹,在钉尾有六角凹槽,且在六角凹槽的深部为圆锥形凹槽。在实际应用中,该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通过在中心位置设置椭圆形孔3,有利于偏心调节钢板的位置,起到主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固定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多个圆形锁定孔2和多个锁定钉6的结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连接在钢板本体1末端的两个倒钩4,可以使操作人员快速且精确地将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固定在内踝的凸出处,同时,结合多个克氏针孔对钢板本体进行定位固定,又通过设置多个圆形锁定孔2将钢板本体与内踝中各类型骨骼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又设置有一个椭圆形孔3,该椭圆形孔3用于供加压螺钉或者拉力螺钉偏心设置,在锁定钉6从椭圆形孔3旋入的过程中,可以对钢板本体1进行的位置进行调整,使钢板更贴合内踝,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m个圆形锁定孔2采用同一规格且沿钢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个设置。而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钢板本体1的首末端各设置一个圆形锁定孔2,在钢板本体1的首端的圆形锁定孔2至中部的椭圆形孔3之间,圆形锁定孔2沿钢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单排逐个设置,在钢板本体1的中部的椭圆形孔3至末端的圆形锁定孔2之间,圆形锁定孔2按预设密度并排设置;其中,首末端的圆形锁定孔2及沿钢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单排逐个设置的圆形锁定孔1的直径等于预设直径,按预设密度并排设置的圆形锁定孔2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通过设置两种规格的圆形锁定孔2,有利于对部分区域进行集中固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本实施方式中的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具体的说,在钢板本体1的前端至椭圆形孔3设置多个单排的较大规格的圆形锁定孔2,在椭圆形孔3至钢板本体1的末端较大规格的圆形锁定孔2之间设置多个并排的较小规格的圆形锁定孔2。比如说,假设较大规格的圆形锁定2直径为6mm,较小规格的圆形锁定孔2直径为4.2mm,椭圆形孔3的短轴为3.7mm,长轴为8.8mm。在钢板本体1的首末端各设置一个直径为6mm的圆形锁定孔2,在钢板本体1前端的6mm圆形锁定孔2至椭圆形孔3之间,等间距设置两个6mm的圆形锁定孔2,在椭圆形孔3至钢板本体1末端的6mm圆形锁定孔2之间设置4个4.2mm的圆形锁定孔2,且这4个圆形锁定孔2等间距两两并排设置。通过将圆形锁定孔2设置成两种规格,有利于对不同大小的骨骼进行固定,从而提高固定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该种双倒钩内踝解剖型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两种不同规格的锁定孔配有不同规格的锁定钉。较大规格的锁定孔对应的锁定钉6螺杆直径为3.5mm,且为全螺纹,在钉尾有六角凹槽,且在六角凹槽的深部为圆锥形凹槽,但长度存在两种规格,分别为55mm和30mm。较小规格的锁定孔对应的锁定钉7螺杆直径为2.7mm,长度为20mm,同样在钉尾有六角凹槽,且在六角凹槽的深部为圆锥形凹槽。

本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钢板本体1上设置一个椭圆形孔3和多个圆形锁定孔2,可以对钢板本体1进行偏心调节,从而使钢板本体1更贴合内踝骨骼,进而有利于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又将多个圆形锁定孔2分为两种不同的规格,且按照不同的密度放置,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