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备长炭深层洁肤面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26017发布日期:2019-06-15 00:2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面膜制备
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植物备长炭深层洁肤面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大部分人群因为长期接触电脑、熬夜以及不规律的饮食等等因素,容易导致皮肤干燥、油腻、暗淡无光、毛孔粗大、长痘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甚至还会导致内心消极,缺乏自信,进而对工作和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刺梨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缫丝花的果实,又名山王果、刺莓果、佛朗果、茨梨、木梨子,别名刺菠萝、送春归、刺酸梨子、九头鸟、文先果,是滋补保健健身的营养珍果。近年来研究表明,贵州高原的刺梨富含美容维生素c、e,抗衰因子(sod)、微量元素cu、fe、zn、se、mn等,其中,维生素c、sod、维生素p含量为水果之最,被誉为“三王水果”,具有重要的美容价值;此外,刺梨也是贵州省民族药材,具有健胃、消食、滋补,止泻等功效,亦有提高免疫力、抗动脉硬化、延缓衰老、降血脂和防癌抗癌等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形象的重视,面膜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市场上出现的面膜种类越来越多,价格和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选择一款理想型的面膜十分困难,多数情况下是钱也花了,皮肤改善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本发明基于对刺梨的长期研究,将刺梨中的药效成分提取出来用于面膜的制作中,开发出一种新型面膜,能够显著的改善人们的皮肤问题;此外,专利cn201210170545.8也公开了采用刺梨40-65%、地衣15-28%、藕粉12-21%、桃胶4-13%、米糠油1-9%为原料制备成面膜,但是尚未有单纯利用刺梨提取物作为活性成分制成面膜的专利申请。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备长炭深层洁肤面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植物备长炭深层洁肤面膜,该面膜由基质和膜材两部分组成,所述基质原料以重量份计为:水40~69份、丙二醇2~5份、peg-40氢化蓖麻油0.5~1份、羟乙基纤维素2~5份、黄原胶0.1~0.5份、透明质酸钠0.1~0.3份、生育酚乙酸酯0.01~0.05份、甘草酸二钾0.3~0.5份、三乙醇胺1~2份、刺梨果提取物25~40份、氯苯甘醚0.1~0.5份、苯氧乙醇0.02~0.05份;进一步的,所述基质原料以重量份计为:水59份、丙二醇3.5份、peg-40氢化蓖麻油0.8份、羟乙基纤维素4份、黄原胶0.3份、透明质酸钠0.2份、生育酚乙酸酯0.05份、甘草酸二钾0.4份、三乙醇胺1.5份、刺梨果提取物30份、氯苯甘醚0.2份、苯氧乙醇0.05份。所述膜材由备长碳纤维制成,优选由日本纪州岛原生木材,经高温煅烧而成的备长炭植物纤维。所述刺梨果提取物是通过将刺梨果粉碎后,过100~200目筛,加入其重量10~13倍的丙二醇超声提取4~5次,将提取物进行喷雾干燥,得刺梨果提取物。所述超声提取频率为35~45khz,提取时间为45~50min,提取温度为42~48℃。上述深层洁肤面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配方量取水、羟乙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和生育酚乙酸酯,混合后采用高速搅拌3~5min,将物料加热至85~95℃,待温度冷却至80±1℃,得物料a;按照配方量取丙二醇、甘草酸二钾混合,采用高速搅拌处理1~3min,将物料加热至70~80℃,并加入peg-40氢化蓖麻油、三乙醇胺和氯苯甘醚,高速搅拌处理3~5min,得到物料b;将物料a和物料b进行混合,高速搅拌处理1~2min,得物料c,按照配方量取黄原胶、刺梨果提取物和氯苯甘醚、苯氧乙醇,加入到上述物料c中,高速搅拌处理30~50s,再经60~70℃微波加热2~4min,冷却后,将其与膜材进行复合,放入面膜袋中密封保存即可。优选地,所述面膜袋中至少有一个半真空袋。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的面膜采用由基质和膜材组成,基质中选择水、丙二醇、peg-40氢化蓖麻油、羟乙基纤维素、黄原胶、透明质酸钠、生育酚乙酸酯、甘草酸二钾、三乙醇胺、刺梨果提取物和氯苯甘醚等原料,通过对基质原料的选择和配比设计,使得基质中物质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促进皮肤对基质中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达到清洁肌肤、保湿抗氧化、控油补水的目的;其次,膜材由备长碳纤维制成,尤其是选择日本纪州岛原生珍木制成的备长炭纤维,膜材中细密繁多的微孔质结构可紧密贴服肌肤,不仅强力吸附堆积在毛孔难以清洗的污垢,发挥深层清洁作用,并且备长炭纤维在干、湿状态下均能释放负离子,能更好地促使刺梨果提取物渗透肌肤,促进皮肤对精华的吸收和补充;再次,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本发明面膜还具有去黑头、除粉刺的作用,特别适用于长期面对电脑的人群。对本发明面膜的筛选研究如下:1、基质组成的研究一般来说,面膜分有补水、美白、祛痘、淡斑等,根据不同的功效选择不同的活性成分,以及适宜的保湿、防腐、粘度调节剂等辅料。1.1活性成分筛选:本发明人选择贵州特色产品刺梨为基础,针对出油、粉刺、黑头等需改善的皮肤问题,在活性成分的选择上,分别测试了刺梨提取物单独使用,与绿豆、杏仁、黄芩、玻尿酸、蜂蜜、海藻粉等活性成分的搭配使用。结果显示,单纯使用刺梨果提取物,即能获得补水保湿、抗氧化的效果,考虑特色面膜的开发,进一步针对能搭配刺梨果提取物的辅料进行筛选。1.2辅料搭配筛选:在辅料的选择上,保湿剂采用甘油、丁间二醇、丙二醇、透明质酸钠、芦荟、生育酚乙酸酯共6种进行筛选,防腐剂采用氯苯甘醚、苯氧乙醇、羟化甲酯共3种进行筛选,粘度调节剂采用羟乙基纤维素、黄原胶、卡波姆、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共5种进行筛选,ph调节剂选择三乙醇胺、柠檬酸、氢氧化钾、乳酸、柠檬酸钠共5种进行筛选,主要侧重在深层清洁、补水控油方面。结果显示,选择丙二醇、透明质酸钠和生育酚乙酸酯相结合作为保湿剂,避免了单一保湿剂如甘油过多引起的粘腻感,也避免了透明质酸、丙二醇虽然保湿型好但是价格高的缺陷,再搭配生育酚乙酸酯,不仅保湿锁水且能增强刺梨提取物抗氧化的效果;选择羟乙基纤维素和黄原胶相结合作为粘度调节剂,能合理调整基质的粘腻度和与皮肤的贴合情况,相较于单纯卡波姆、丙烯酸酯类更适合于刺梨果提取物的分散;另外选择三乙醇胺作为ph调节剂,氯苯甘醚和苯氧乙醇相结合作为防腐剂,配合刺梨果提取物中天然维生素c、sod、维生素p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充分发挥了补水保湿的功效,进一步的,在此基础上适当添加甘草酸二钾、pfg-40氢化蓖麻油,增强透明质酸钠补水、透水光的作用,还兼顾降低防腐剂所可能引起的过敏情况,在补水保湿的基础上,还兼顾防过敏、抗炎、促吸收的效果。1.3原辅料用量筛选:进一步的,对关键原辅料的用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以100ml基质计算,分别选择刺梨果提取物在基质即精华液中的用量为20%、25%、30%、35%、40%、45%、50%,透明质酸钠用量为0.05%、0.1%、0.15%、0.2%、0.25%、0.3%、0.35%、0.4%,甘草酸二钾用量为0.2%、0.3%、0.4%、0.5%、0.6%,以皮肤光泽、水分、清除污垢效果、控油效果、刺激性、安全性为指标,结果显示,选择刺梨果提取物用量在25-40%、透明质酸钠用量在0.1-0.3%、甘草酸二钾用量0.3-0.5%,皮肤无刺激性,肤质细腻,透光水润,黑头、粉刺有效祛除,2小时后皮肤未出油,8小时后水分和光泽度仍在,略有出油。优选刺梨果提取物用量在30%、透明质酸钠用量在0.2%、甘草酸二钾用量0.4%,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载体膜材的材质和使用效果。2、膜材的选择研究确定基质即精华液为经筛选后的组成和用量,膜材选用普通无纺布、竹炭纤维、备长炭纤维,选择不同黑色面膜作比较,结果如下:结果显示,选择备长炭植物纤维作为膜材,刺梨果提取物搭配透明质酸钠、甘草酸二钾、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等辅料,面膜产品无论是吸附性、敷感、精华液的容纳性、清洁效果、保湿、祛除黑头等效果均非常理想。进一步的,对本发明实施例制成面膜的作用效果研究如下:1、去黑头、粉刺效果验证:选取面部具有粉刺或黑头的100名志愿者进行试验,该志愿者入组前3个月内未使用任何去黑头、粉刺的产品,分为试验组(1-3)和对照组,每组25名,其中试验组受试人员每周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3方案制备的面膜2-3次,对照组受试人员每周使用专利cn201210170545.8制备的面膜2-3次,试验周期均为4周,试验结束后统计显效、有效、无效数,计算其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肉眼视无黑头、粉刺>70%,皮肤毛孔细小,出油改善>70%;有效:肉眼视无黑头、粉刺>50%,皮肤毛孔有缩小,出油改善>50%;无效:肉眼视无黑头、粉刺<30%,皮肤毛孔仍粗大,出油,结果如下表1:表1祛除黑头、粉刺效果对比组别受试人员显效显效率有效有效率无效无效率试验组1251872%728%00试验组2251664%936%00试验组3251976%624%00对照组251248%936%416%上表结果可知,试验组面膜对祛除黑头、粉刺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控油保湿效果验证:选取面部偏黑或皮肤干燥、脱屑受试者60名,年龄为20~35岁,无严重面部皮肤病,试验前3个月内未使用任何面部美白产品,试验过程中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其中试验组45名(实施例1-3各15名),每日使用本发明方案制备的面膜,对照组15名,每日使用专利cn201210170545.8制备的面膜,试验周期为1个月,试验结束后,定皮肤ph值、油脂含量和含水量,结果如下表2:表2控油保湿效果对比注:空白组为60名受试者实验前的皮肤ph值、油脂含量和含水量的平均值。由试验结果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受试者的面部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试验组皮肤油脂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皮肤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试验组对皮肤的控油和保湿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核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实施例1基质原料:水69kg、丙二醇2kg、peg-40氢化蓖麻油0.5kg、羟乙基纤维素2kg、黄原胶0.1kg、透明质酸钠0.1kg、生育酚乙酸酯0.01kg、甘草酸二钾0.3kg、三乙醇胺1kg、刺梨果提取物25kg、氯苯甘醚0.1kg、苯氧乙醇0.02kg;所述膜材为备长炭纤维。所述刺梨果提取物是通过将刺梨果粉碎后,过100目筛,加入其重量10倍的丙二醇超声提取4次,将提取物进行喷雾干燥,得刺梨果提取物。所述超声提取频率为35khz,提取时间为45min,提取温度为42℃。制备方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取水、羟乙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和生育酚乙酸酯,混合后采用高速搅拌3min,将物料加热至85℃,待温度冷却至80±1℃,得物料a;按照配方量取丙二醇、甘草酸二钾混合,采用高速搅拌处理1min,将物料加热至70℃,并加入peg-40氢化蓖麻油、三乙醇胺和氯苯甘醚,高速搅拌处理3min,得到物料b;将物料a和物料b进行混合,高速搅拌处理1min,得物料c,按照配方量取黄原胶、刺梨果提取物和氯苯甘醚、苯氧乙醇,加入到上述物料c中,高速搅拌处理30s,再经60℃微波加热2min,冷却后,将其与膜材进行复合,放入面膜袋中密封保存即可。实施例2基质原料:水45.1kg、丙二醇5kg、peg-40氢化蓖麻油1kg、羟乙基纤维素5kg、黄原胶0.5kg、透明质酸钠0.3份、生育酚乙酸酯0.05kg、甘草酸二钾0.5kg、三乙醇胺2kg、刺梨果提取物40kg、氯苯甘醚0.5kg、苯氧乙醇0.05kg;所述膜材为备长炭纤维。所述刺梨果提取物是通过将刺梨果粉碎后,过200目筛,加入其重量13倍的丙二醇超声提取5次,将提取物进行喷雾干燥,得刺梨果提取物。所述超声提取频率为45khz,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温度为48℃。制备方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取水、羟乙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和生育酚乙酸酯,混合后采用高速搅拌5min,将物料加热至95℃,待温度冷却至80±1℃,得物料a;按照配方量取丙二醇、甘草酸二钾混合,采用高速搅拌处理3min,将物料加热至80℃,并加入peg-40氢化蓖麻油、三乙醇胺和氯苯甘醚,高速搅拌处理5min,得到物料b;将物料a和物料b进行混合,高速搅拌处理2min,得物料c,按照配方量取黄原胶、刺梨果提取物和氯苯甘醚、苯氧乙醇,加入到上述物料c中,高速搅拌处理50s,再经70℃微波加热4min,冷却后,将其与膜材进行复合,放入面膜袋中密封保存即可。实施例3基质原料:水59kg、丙二醇3.5kg、peg-40氢化蓖麻油0.8kg、羟乙基纤维素4kg、黄原胶0.3kg、透明质酸钠0.2kg、生育酚乙酸酯0.05kg、甘草酸二钾0.4kg、三乙醇胺1.5kg、刺梨果提取物30kg、氯苯甘醚0.2kg、苯氧乙醇0.05kg;膜材为日本纪州备长碳纤维。所述刺梨果提取物是通过将刺梨果粉碎后,过160目筛,加入其重量12倍的丙二醇超声提取4次,将提取物进行喷雾干燥,得刺梨果提取物。所述超声提取频率为40khz,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温度为45℃。制备方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取水、羟乙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和生育酚乙酸酯,混合后采用高速搅拌5min,将物料加热至90℃,待温度冷却至80±1℃,得物料a;按照配方量取丙二醇、甘草酸二钾混合,采用高速搅拌处理3min,将物料加热至75℃,并加入peg-40氢化蓖麻油、三乙醇胺和氯苯甘醚,高速搅拌处理3min,得到物料b;将物料a和物料b进行混合,高速搅拌处理2min,得物料c,按照配方量取黄原胶、刺梨果提取物和氯苯甘醚、苯氧乙醇,加入到上述物料c中,高速搅拌处理45s,再经65℃微波加热3min,冷却后,将其与膜材进行复合,放入真空袋中,抽半真空,再放入面膜袋中密封保存即可。注:由于在实施例3的面膜袋内先进行半真空处理,进而提高了防腐、防变质的性能,使得面膜的保质期提高了12~15个月。试验例1稳定性考察:按照qb/t2872-2007对本发明方案制备的面膜进行感官以及理化指标测试,结果如下表所述,表明本发明面膜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寒性能,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qb/t2872-2007:试验例2刺激性试验:选择40名男女各半、年龄在24~28岁、皮肤健康的年轻人,分别将适量样品均匀涂抹在其左右手臂,20min后用温清水洗去,此后1h、6h、12h、24、36h观察涂抹样品部位的皮肤,与实验前物明显变化,未出现发红、起疹、起水泡等现象,也无发痒、疼痛、过敏等现象,因此,本发明面膜产品对皮肤无刺激性。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和试验例仅限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和理解,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的非突出实质性特征和显著进步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