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3760发布日期:2019-07-03 03:1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背景技术:

消化道肿瘤是人类高发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圆管型吻合器代替医生的手工操作对消化道等生理组织进行吻合。圆管型吻合器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器械,大多采用轴向内装订方式,在手术时对食管、胃、肠道等生理组织形成端对端的、或者端对侧的吻合,吻合时两段组织内敛收容于吻合器内,击发完成后在组织上形成圆形吻合口,重建了组织通道。

现有技术中,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设于远端的钉仓组件,所述钉仓组件包括环形钉仓、切刀;以及设于本体近端的旋钮,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本体旋转。此处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所述钉砧组件包括钉砧、设置在钉砧顶部的钉砧帽、设置在钉砧内部的刀砧,以及与吻合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钉砧轴。在手术过程中,离断去除肿瘤组织后,钉砧轴从组织一端的荷包穿出,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钉砧和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圆管型吻合器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痔疮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在泌尿外科领域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手术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圆管型吻合器,即包皮吻合器。包皮吻合器在现有技术中也有描述,其结构类似于上述的消化道圆管型吻合器,区别仅在于与所述本体配合的是龟头帽组件。相似的,所述龟头帽组件包括钉砧、与钉砧固定连接的龟头帽、刀砧,以及与吻合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中心杆。在手术过程中,把待切除的包皮组织固定在龟头帽上,然后把中心杆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龟头帽与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对圆管型吻合器的击发传动机构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保险机制,在吻合器未达到可击发状态时,医生即使按动把手,由于保险机制的作用,把手也无法按动,从而避免了器械击发造成的手术失败。然而,实际情况下,仍然存在有一些缺陷,例如医生的使用体验不高,另外医生如果用力按动把手,可能会导致吻合器的机壳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在吻合器未达到可击发状态时,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也就不会击发吻合器,且两个把手的旋转中心统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把手组件,用于吻合器的击发,所述把手组件包括:

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

扭簧和销轴,所述销轴固定于所述吻合器的壳体且穿设于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中,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销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的壳体和所述第二把手;

把手复位压簧,连接于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吻合器的壳体之间;

滑槽和滑块,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把手或所述第二把手上,所述滑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所述滑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中;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不联动;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时,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通过所述滑块联动。

可选地,所述滑槽位于所述第一把手上,所述第二把手包括把手抵触部;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滑块不与所述把手抵触部抵触,所述第二把手位于保险位置;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二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滑块与所述把手抵触部抵触且驱使所述第二把手从所述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一所述滑槽,所述滑块包括两个滑动部和滑动部之间的抵触部,所述两个滑动部分别可滑动设置于一所述滑槽中。

可选地,所述滑动部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滑槽的第二段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滑块复位压簧。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的外部还设置有把手壳体,所述把手壳体与所述滑槽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包括分别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应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滑动部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开槽的第二段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滑块复位压簧。

可选地,所述滑块的两个滑动部之间还包括扭簧限位部,所述扭簧限位部和所述第二把手之间还设置有滑块复位扭簧。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一端为握持部,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二端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二把手的第一端位于所述连接部的腔体内部;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把手继续进入所述第一把手的腔体内部;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滑块阻挡所述第二把手继续进入所述第一把手的腔体内部。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的两侧壳体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销轴端部的固定柱,所述吻合器的壳体的内壁还设置有壳体固定部,所述第一把手的第二端还设置有把手固定部,所述把手复位压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固定部和所述把手固定部。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吻合器的两侧壳体,所述扭簧的第一端抵触所述支撑柱,且所述扭簧的第二端抵触所述第二把手的内壁;

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吻合器的壳体之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部分包覆所述支撑柱的弧形凹槽,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吻合器的壳体;

所述把手复位压簧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把手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滑槽位于所述第二把手上,所述第一把手包括把手抵触部;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把手抵触部不与所述滑块抵触,所述第二把手位于保险位置;

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二段,且所述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把手抵触部与所述滑块抵触且驱使所述第二把手从所述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

可选地,还包括指针,所述指针包括第一端、定位端和第二端,所述指针的定位端可旋转固定于所述吻合器的壳体;所述指针连接于拉片的拉钩,所述拉片的近端套设于丝杆,所述丝杆远端设有旋钮,旋转所述旋钮带动所述拉片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所述拉片带动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一位置区域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所述指针的第二端带动所述滑块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移动至所述滑槽的第二段。

可选地,所述第二把手包括拉片抵触部,所述第二把手从所述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时,所述拉片抵触部抵触所述拉片,使所述拉片的拉钩与所述指针脱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包括所述的把手组件。

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通过将把手组件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只有第二把手的运动才能够击发吻合器;在使用过程中,无论吻合器是否达到可击发状态,医生均可以按动第一把手,然而,在吻合器未达到可击发状态时,第一把手不会驱动第二把手,也就不会击发吻合器;通过扭簧、销轴和压簧的设计,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可旋转连接并可以实现复位,实现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绕同一个旋转中心旋转,失效状态和击发状态的旋转中心不变,结构更加稳定,操作者的使用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应用于常规圆管型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应用于包皮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初始状态的爆炸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滑块和指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拉片和指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失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是失效状态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0中滑块和指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击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击发状态的爆炸图;

图19是图15中滑块和指针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失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处于击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如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吻合器的结构。其中吻合器的远端设置有钉仓组件72和钉砧组件73,近端设置有旋钮71和把手组件,把手组件的外部设置有把手外壳16,通过按动把手组件,可以实现吻合器的击发。

图2~9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位于初始状态的结构,其中为了清楚显示把手组件的结构以及其与其他部分的配合,部分壳体或部分组件已经省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将把手组件进行分段,分为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并且只有当第二把手2旋转时才是可以击发吻合器的。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中同时穿设有销轴31,销轴31固定于吻合器的壳体74,且其上套设有扭簧32。扭簧32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的壳体74和所述第二把手2,在第二把手2旋转后,如果解除外力,可以将第二把手2复位。

由于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都是绕销轴31旋转的,因此,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的旋转中心统一,操作者的体验更好,在失效状态下和击发状态下旋转中心都不变,同时可以将把手设计地开口更小,外观更好看,把手组件和吻合器的结构也更加稳定。为了固定销轴31,在该实施例中,吻合器的两侧壳体74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销轴31端部的固定柱。销轴31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对应的固定柱的内部。

此外,还设置了一个或多个把手复位压簧35,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把手1和吻合器的壳体74,用于第一把手1的复位。具体地,第一把手1上可以设置把手固定部352,吻合器的壳体74上可以设置壳体固定部351,把手复位压簧35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把手固定部352和壳体固定部351上。当第一把手1处于初始状态时,把手复位压簧35无变形,然而当第一把手1受到外力逆时针旋转时,会挤压把手复位压簧35使其变形,当外力解除时,把手复位压簧35的恢复力可以使得第一把手1恢复到初始状态。图中仅示出了一个把手复位压簧35,在实际应用中,压簧的数量和型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销轴和压簧的设置可以参见图2示出的结构。吻合器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742,用于限制第一扭簧32的第一端在壳体上的位置,支撑柱74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吻合器的两侧壳体74,扭簧31的第一端抵触支撑柱742,且扭簧31的第二端抵触第二把手2的内壁;支撑柱742与吻合器的壳体74之间设置有固定板743,固定板743的一端设置有部分包覆支撑柱的弧形凹槽744,固定板743的另一端固定于吻合器的壳体74,起到加强壳体的作用;把手复位压簧35位于固定板743和第一把手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通过该种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吻合器的内部空间,并且对各个部件进行了很好的支撑,可以获得更加小巧紧凑的整体结构。

为了实现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的联动,在第一把手1上还设置有滑槽41和滑块42,滑槽4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第二把手2包括把手抵触部25;当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411,且第一把手1被握持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滑块42不与把手抵触部25抵触,第二把手2位于保险位置,即第一把手1虽然旋转,但不会击发吻合器,处于失效状态。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图中示出的逆时针方向,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医生握持第一把手1时,可以轻易地使第一把手1旋转,但却不会触发第二把手2,同时因为此时是空击发状态,握持第一把手1的力是非常小的。医生也可以通过此操作体验了解到当前吻合器的状态是处于未击发状态,并且不会造成吻合器的机壳破裂。

当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二段412,且第一把手1被握持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滑块42与把手抵触部25抵触且驱使第二把手2从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当第二把手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会同时推动推钉杆75向吻合器的远端移动,进而驱动击发吻合器。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中所述滑槽41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一定是滑槽41的两个端部,即在图中示出的视角中,滑槽41的第一段411位于第二段412右侧。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411时,不会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而位于滑槽41的第二段412时,将会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包括具有两侧侧壁的第一腔体13,第一腔体13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一滑槽41,滑块42包括两个滑动部421和滑动部421之间的抵触部422,两个滑动部421分别可滑动设置于一滑槽41中。第一把手1的外部设置有把手壳体16,把手壳体16与滑槽41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开槽,开槽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与滑槽41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相对应。为了实现滑块42在移动后的限位,滑动部421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43,开槽的第二段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43和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滑块复位压簧45。

滑块42从滑槽41的第一段411向第二段412的移动是通过指针5控制的。指针5包括第一端51、定位端53和第二端52,指针5的第一端51设置有突出部54,该突出部54与一拉片6的拉钩61位置相对应,指针5的定位端53可旋转固定于吻合器的壳体74。拉片6的尾部62固定于一丝杆76上并且会随着丝杆76的移动而移动。旋钮71沿一方向旋转时,丝杆76会向近端移动,带动拉片6向近端移动,拉片的拉钩61可以带动指针5的第一端51沿第二方向旋转,以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时,指针5的第二端52进而带动滑块42从滑槽41的第一段411向滑槽41的第二段412移动。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为图中示出的顺时针方向,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中在吻合器本体上对应于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处设有一视窗,用于观察指针第一端51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指针第一端51在第一位置区域时,是处于保险状态的,此时吻合器不能击发,当指针第一端51处于第二位置区域时,吻合器可以击发,为了更直观地给医生以提示,在视窗上对应于可击发的第二位置区域即为绿色区域,现有技术已经有揭示。

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常规的圆管型吻合器,还可以应用于包皮吻合器。例如图3所示,示出了应用该把手组件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结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远端包括钉仓组件81,另外还设置有与钉仓组件81配合的龟头帽组件(图中未示出)。采用包皮吻合器时,第二把手2活动连接到包皮吻合器的一端,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与包皮吻合器的推钉部件相配合,当满足可击发条件时,第二把手2会推动推钉部件,实现包皮吻合器的击发。

如图10~14示出了该实施例的把手组件位于失效状态时的结构。该状态下,拉片6未拉动指针5的位置没有变动,因此指针5的第一段51位置没有变动,仍然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滑块42仍然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411,在第一把手1的旋转路径上,滑块42与第二把手2的把手抵触部25不发生干涉。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时滑块42在滑块复位压簧45的作用下位于滑槽41第一段的远离第二段的尽头即图示的右端位置。当然也可以是由指针41的第二端52来对滑块3的初始位置进行限位。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的第一端11为握持部,第二端12包括连接部;第二把手2的第一端21位于连接部的腔体内部,第二端22与推钉杆75抵触。此时,器械处于保险状态。由于把手复位压簧35的压缩力较击发力要小得多,第一把手1在受到操作者较小的握持力时,即可绕销轴31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腔体内部,即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处于不联动状态,第二把手2不发生旋转。操作者握紧第一把手1时,虽然能够按动,但是却不会带动第二把手2的转动,也就无法完成吻合器的击发。操作者此时也能得到触觉反馈,了解到当前指针5的第二端未达到第二位置区域,没有击发。当外力解除时,第一把手1在复位压簧35的作用下复位。

如图15~19示出了该实施例的把手组件位于击发状态时的结构。该状态下,转动旋钮71使得丝杆76带动拉片6向近端移动,带动指针5的第一端51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指针5的第二端52推动滑块42,使其向滑槽41的第二段412移动至与把手抵触部25干涉。在第一把手1被握持逆时针旋转时,滑块42与把手抵触部25抵触并且阻挡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内部腔体中。由此,第二把手2和第一把手1变成联动状态。第二把手2随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推动推钉杆75,推钉杆75会进一步推动吻合器的推钉片和环形切刀,对进行手术的组织进行缝合和切割。

从图15~19中可以看出,滑块复位压簧45在滑块42的移动过程中被进一步压缩。第二把手2上还设置有拉片抵触部23,第二把手2从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时,拉片抵触部23会在顶出顶点231位置处顶起拉片6,使拉片6的拉钩61与指针5脱离。此时,指针5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会自动恢复至初始位置。采用该实施例的单旋转中心的结构,拉片抵触部23距离拉片接触点更近,拉片6更容易被顶出,不易出现顶出失败而导致指针不回位的现象。由于指针5的第一端51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指针5的第二端52与滑块42脱离。然后,在失去了指针5的推力后,滑块42在滑块复位压簧45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会返回至滑槽41的第一段411,完成复位。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松开第一把手1,第二把手2在扭簧31的恢复力下复位;第一把手1由于是和第二把手2在滑块的作用下啮合的,因此其首先随着第二把手2复位,同时又在复位压簧35的作用下复位。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吻合器的壳体74中与指针5的第一端5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个金属片77,当指针5恢复至初始位置时,会与金属片77撞击,发出声音,提示操作者指针5已复位。

如图11所示,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限制初始位置的第一把手1的位置,防止第一把手1的张角过大,在第一把手1的第二端12的腔体内部设置有限位销轴14,第二把手2的第一端21设置有第二把手限位部24;第一把手1未受压旋转时,限位销轴14与把手限位部24抵靠,以阻挡第一把手1沿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初始状态给第一把手1一个精确的初始位置。但是限位销轴14和第二把手限位部24对于第一把手1的逆时针旋转并没有影响,因此不会影响把手组件的正常工作。同时,采用该种设置,还可以限定第二把手2的初始位置。

如图20~2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技术内容有:对滑块复位压簧45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直接设置于滑槽41的第二段412的端部。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与吻合器的壳体74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一把手限位部15,吻合器的壳体74对应设置有壳体限位部741;第一把手1未受压旋转时,第一把手限位部15与壳体限位部741抵靠,以阻挡第一把手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20所示,把手组件位于初始状态,拉片6未拉动指针5旋转,指针5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411。如图21所示,把手组件位于失效状态,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腔体,两者不联动,握持第一把手1不能实现吻合器的击发。如图22所示,把手组件处于击发状态,旋转旋钮71,使拉片6拉动指针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滑块42滑动向滑槽41的第二段412,握持第一把手1,同时带动第二把手2逆时针旋转,推动推钉杆75,完成吻合器的击发。击发后,各个组件的复位状态同上一实施例,在此不与赘述。

由于把手末端距离壳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操作者往往很难判断吻合器是否处于完全击发状态。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吻合器的壳体74上还设置有一个橡胶钉78,在握持第一把手1时,第一把手1的第一端尾部靠近橡胶钉78,在视觉上可以提示操作者第一把手1的第一端11已到达吻合器的壳体74,吻合器击发到位了。

如图23所示,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与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把手复位压簧35设置在第一把手1的另一侧,同样地,第一把手1被按压时,可以将把手复位压簧35压缩,松开第一把手1后,把手复位压簧35可以使第一把手1复位。在该实施例中,把手复位压簧35可以设置在第一把手1本身和吻合器的壳体74之间,也可以设置在把手壳体16和吻合器的壳体74之间。

如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变形和组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滑槽和滑块不限于设置于第一把手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把手上,第一把手相应地具有把手抵触部。第二把手具有第二腔体,第一把手的第二端部分位于第二腔体的内部。当滑块位于滑槽的第一段,且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把手抵触部不与滑块抵触,第一把手继续进入第二把手的腔体内部,第二把手位于保险位置;当滑块位于滑槽的第二段,且第一把手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把手抵触部与滑块抵触,阻止第一把手继续进入第二把手的腔体内部,从而驱使第二把手从保险位置向击发位置旋转,实现吻合器的击发。

另外,滑块的复位方式也不限于采用压簧的方式,也可以在滑块的两个滑动部之间设置一个扭簧限位部,扭簧限位部和第二把手之间设置有一个滑块复位扭簧。扭簧限位部可以是一个凹槽,对滑块复位扭簧的一端进行限位。滑块从滑槽的第一段向第二端滑动时,会挤压滑块复位扭簧,使其形成变形,滑块受到的外力解除后,滑块复位扭簧的恢复力会将滑块推动至初始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吻合器,包括所述把手组件。在吻合器未达到可击发状态时,第一把手不会驱动第二把手,也就不会击发吻合器,医生也可以通过操作体验来判断击发状态,只有吻合器达到可击发状态时,第一把手的运动才会带动第二把手的运动,进而击发吻合器。从而在避免吻合器被误击发的基础上,同时避免发生吻合器机壳开裂的情况。此外,本发明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旋转中心统一,使得吻合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壳体中把手的开口可以设计得更小,具有更美观的外观。

本发明所提供的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通过将把手组件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只有第二把手的运动才能够击发吻合器执行切割和缝合动作;在使用过程中,无论吻合器是否达到可击发状态,医生均可以按动第一把手,然而,在吻合器未达到可击发状态时,第一把手不会驱动第二把手,也就不会击发吻合器;通过扭簧、销轴和压簧的设计,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可旋转连接并可以实现复位,实现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绕同一个旋转中心旋转,失效状态和击发状态的旋转中心不变,结构更加稳定,操作者的使用体验更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