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6651发布日期:2018-07-27 18:02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贴覆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优选而非限定,贴覆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膏药,能够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然而在贴覆结构贴覆于人体的过程中,并不具有吸附人体皮肤内有害物质的功能。

活性炭是一种主要由含碳材料制成的外观呈黑色,内部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料。活性炭材料中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孔,1克活性炭材料中微孔,将其展开后表面积可高达800-1500平方米。也就是说,在一个米粒大小的活性炭颗粒中,微孔的内表面积可能相当于一个客厅面积的大小。正是这些高度发达,如人体毛细血管般的孔隙结构,使活性炭拥有了优良的吸附性能。而且,虽然分子运动速度受温度和材质等原因的影响,但它在微环境下始终是不停运动的。由于分子之间拥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当一个分子被活性炭内孔捕捉进入到活性炭内孔隙中后,由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原因,会导致更多的分子不断被吸引,直到添满活性炭内孔隙为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覆结构,用以实现良好的吸附功能。

该贴覆结构包括贴覆结构本体,所述贴覆结构本体上设有贴覆层。该贴覆结构还包括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为具有吸附能力的活性炭,所述贴覆结构本体设有贴覆层的一面设有所述碳材料。

进一步,所述贴覆结构为一种膏药。

进一步,还包括粘合剂,所述粘合剂设于贴覆层上,所述粘合剂用于把所述碳材料紧固在所述贴覆层上。

进一步,所述贴覆结构本体具有热塑性。

进一步,所述贴覆结构本体和所述碳材料的连接方法为:a,把所述贴覆结构本体加热至可塑状态;b,把所述碳材料置于所述贴覆结构本体的贴覆层;c,对所述碳材料施加压力,把所述碳材料压入所述贴覆结构本体中。

进一步,所述碳材料为网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碳材料为颗粒状,且所述碳材料均匀设于所述贴覆层上。

进一步,所述设于所述贴覆层上的碳材料相邻之间有空隙。

进一步,所述碳材料颗粒为U型封闭结构,所述U型结构正设于所述贴覆层上。

进一步,所述碳材料为图钉状结构,所述图钉状结构包括钉帽和钉针,所述钉针从所述贴覆层穿入所述贴覆结构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举例:在贴覆结构上设有碳材料后,贴覆结构就具有了很强的吸附性。当贴覆结构贴于身体上时,设于贴覆结构上的碳材料能够吸附皮肤中的有害物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为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实用新型添加粘合剂的贴覆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嵌入型结构剖视图,为第二实施例。

图4为设有网状结构碳材料的贴覆结构的爆炸图,为第三实施例。

图5为U型结构碳材料的剖视图,为第四实施例。

图6为图钉状结构碳材料的剖视图,为第五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贴覆结构,包括贴覆结构本体100,所述贴覆结构本体100上设有贴覆层110。该贴覆结构还包括碳材料120,所述碳材料120为具有吸附能力的活性炭。所述贴覆结构本体100设有贴覆层110的一面设有所述碳材料120。作为优选而非限定,所述碳材料120为颗粒状,具体的,为球形颗粒状,球形颗粒状的碳材料直径设置为1-10mm,贴覆层110为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的胶装物质,把碳材料120撒于贴覆层110上,由于贴覆层有一定的粘附作用,碳材料120不容易脱落下来。

作为优选而非限定,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贴覆层110的粘附效果,在贴覆层中添加粘合剂。如图2所示,图2为添加粘合剂的贴覆结构的爆炸图,在贴覆层110上涂抹粘合剂,形成粘合剂层130,然后把碳材料120通过粘合剂层固定于贴覆层110上,达到更加牢固的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贴覆结构本体100具有热塑性。作为优选而非限定,所述贴覆结构本体100采用聚乙烯塑料和/或聚氯乙烯塑料制成,把贴覆结构本体100加热至融化的临界状态,然后把碳材料置于所述贴覆层上,然后对碳材料施加压力。作为优选而非限定,本实施例采用木板和/金属板对碳材料施加压力,由于贴覆结构本体加热后具有热塑性,碳材料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挤入碳材料本体中。作为优选而非限定,在每个碳材料颗粒的二分之一被压入贴覆结构本体中后,停止对碳材料施加压力,最后的效果是每个碳材料颗粒一部分位于贴覆结构本体内,一部分位于贴覆结构本体外,待贴覆结构本体冷却后,碳材料就会被贴覆结构本体固定住,从而达到不易脱落的效果。

如图4所示,图4为设有网状结构碳材料的贴覆结构的爆炸图。

作为优选而非限定,碳材料120设置为网状结构,把网状结构的碳材料120置于贴覆层110上,然后对碳材料施加压力,由于贴覆层110具有粘性,碳材料120会粘附与贴覆层110上。由于碳材料120为网状结构,就不会影响贴覆层110与人体皮肤的直接接触。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把碳材料120做成U形结构,并使U形结构底部与贴覆结构本体接触,这样就能增加碳材料120顶部的面积,从而增大了碳材料120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增加了碳材料120的吸附能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中,所述碳材料120为图钉状结构。作为优选而非限定,所述图钉状结构包括钉帽121和钉针122,钉针122从贴覆层110穿入贴覆结构100中。作为举例而非限定,钉针122未从贴覆结构100另一侧穿出来。当然,从贴覆结构100另一侧穿出来这种情况也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如果钉针122从贴覆结构100另一侧穿出来,作为优选而非限定,可以采用硬金属块把从贴覆结构100另一侧穿出来的钉针122的部分压弯,这样,能够使得所述碳材料120与所述贴覆结构100的连接更加牢固。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