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8763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



背景技术:

卫生巾表层是直接与肌肤接触的部分,其材质必需要柔软,表面的织法和压痕决定经血的吸收不回渗的效果。PE打孔膜表层和棉质表层是最常用的两种材质,PE表层加上微孔设计,能让经血不易回渗,让使用者有干爽的感觉,但是材质较硬。

传统的市场常见妇婴两用巾产品较厚,穿着舒适度和透气性能差,容易造成皮肤瘙痒起疹,无法快速吸收大量液体,尤其是宝宝的尿液,容易造成侧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常见妇婴两用巾产品较厚,穿着舒适度和透气性能差,容易造成皮肤瘙痒起疹,无法快速吸收大量液体,尤其是宝宝的尿液,容易造成侧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包括卫生巾主体,所述卫生巾主体的两侧设置有侧翼,且卫生巾主体的表面设置有柔棉面层,所述柔棉面层的两侧贴近侧翼处设置有立体围护,且柔棉面层的两侧贴近立体围护处设置有锁止槽,所述柔棉面层的表面设置有纵向导流槽和水平导流槽,且柔棉面层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无尘纸层,所述第一无尘纸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所述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的下方设置有蓬松无纺布层,所述蓬松无纺布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所述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无尘纸层,所述第二无尘纸层的下方设置有离型纸。

优选的,所述卫生巾主体的背面设置有粘胶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无尘纸层的表面设置有旋涡吸收区。

优选的,所述第二无尘纸层的底部设置有底膜。

优选的,所述离型纸的底部设置有包膜,所述包膜的表面设置有透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简单方便,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产品更薄,能够立体防侧漏的初生婴儿和产褥期妈妈使用更舒适的超薄妇婴两用巾,本实用新型的柔棉面层上设置有呈倒锥型的防回渗孔,能够防止卫生巾主体在受到重压时发生液体回渗,保证干爽,纵向导流槽和水平导流槽能够从双方位对液体进行导流,深入渗透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卫生巾主体的两侧设置有锁止槽,能够有效锁住液体,加上立体围护能够防止外漏,本产品采用无尘纸,蓬松无纺布和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先制作成复合吸收芯体,然后于婴儿尿片设备上切断成形,产品更薄,初生婴儿和产褥期妈妈使用更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卫生巾主体,2、侧翼,3、立体围护,4、锁止槽,5、纵向导流槽,6、防回渗孔,7、水平导流槽,8、第一无尘纸层,9、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10、蓬松无纺布层,11、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12、第二无尘纸层,13、底膜,14、离型纸,15、包膜,16、柔棉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妇婴两用巾,包括卫生巾主体1,卫生巾主体1的两侧设置有侧翼2,且卫生巾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柔棉面层16,柔棉面层16的两侧贴近侧翼2处设置有立体围护3,且柔棉面层16的两侧贴近立体围护3处设置有锁止槽4,柔棉面层16的表面设置有纵向导流槽5和水平导流槽7,且柔棉面层1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无尘纸层8,第一无尘纸层8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9,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9的下方设置有蓬松无纺布层10,蓬松无纺布层10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11,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1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无尘纸层12,第二无尘纸层12的下方设置有离型纸14。

卫生巾主体1的背面设置有粘胶条,第一无尘纸层8的表面设置有旋涡吸收区,第二无尘纸层12的底部设置有底膜13,离型纸14的底部设置有包膜15,包膜15的表面设置有透气孔。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超薄妇婴两用巾按正常程序生产好过后,首先将卫生巾主体1通过背面的粘胶粘附与内裤上,在使用时,纵向导流槽5与水平导流槽7能够从双方位对液体进行导流,深入渗透卫生巾主体内部,第一无尘纸层8上设置有呈倒锥型的防回渗孔8,能够防止卫生巾主体1在受到重压时发生液体回渗,保证干爽,第一无尘纸层8、第一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9、蓬松无纺布层10、第二混合高吸水性吸收树脂层11和第二无尘纸层12形成复合吸收芯体,使得产品更薄。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