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皮环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1247阅读:2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皮环切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包皮环切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包皮环切器在环切包皮时,同时就在切口附近自动打上了缝合钉(钛钉),这使得医生在包皮环切结束后,无需缝合伤口,只需简单包扎一下即可完成手术。这样做看似可以大大简化医生的工作,减少患者的痛苦,但在临床实际中,却并非如此:因为钛钉不是缝线,无法被人体吸收消化,一般来说,钛钉会在患者伤口处存留至少两周以上,在此期间,患者会无时无刻不被存留的钛钉引起的刺痛感所折磨,尤其是在阴茎勃起的状态下,更加难以忍受。另外,在患者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部分钛钉可能根本无法自然脱落,这就需要患者再次手术取出;不仅如此,如果术后伤口万一出现了部分感染、裂开,那么,手术医生将不得不考虑提前拆除全部钛钉、清创,并酌情使用缝线缝合伤口。所有这些既增加了患者的痛楚体验和就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低效使用,使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下降,增加了医患矛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切口缝合依然能发挥充分的实用价值,针对对能够在环切后提高切口缝合效率的装置结构的改进也就具备了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案提出了一种包皮环切器,其通过对现有环切器结构的改进,使得其可以在环切后,便于医生对切口进行快速缝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包皮环切器,其包括:

龟头罩,其用于将龟头与包皮隔开;

环形切刀,其用于对隔开的包皮进行环切;

外壳,其用于容置所述环形切刀,并与所述龟头罩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控制包皮的切割位置,使所述环形切刀受力后沿预定路径移动至包皮的切割位置进行环切;

其中,所述环形切刀的外表面套有弹性圈;

所述龟头罩中设有第一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龟头罩包括:

套罩,其呈杯形;

外延端,其设于所述套罩的开口沿边;

拉杆,其与所述套罩的底部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外延端的侧壁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外延端的底部设有垫圈,且当所述龟头罩与所述外壳相连时,该垫圈正对所述环形切刀。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环形切刀的外表面设有隔层,所述弹性圈套于该隔层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隔层表面设有容置所述弹性圈的第二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该包皮环切器还设有驱动组件,其包括有:

手柄,其与所述外壳可转动连接;

推杆,其通过压簧与所述环形切刀弹性连接;

联杆,其一端与所述手柄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推杆可转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中还设有第三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外壳还具有用于与所述拉杆可拆卸连接的固定杆。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外壳表面设有用于与所述手柄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片。

优选的是,所述的包皮环切器,其中,所述推杆设有用于与所述联杆可转动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二固定片。

本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案通过对现有环切器结构的改进,删去了缝合钉结构,改用弹性圈,以使得包皮在被环切后,通过弹性圈的固定使待缝合的包皮部分被固定在龟头罩上,从而便于医生对切口进行快速缝合;本案设计的环切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患者无需复诊,切口愈合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包皮环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包皮环切器中龟头罩外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包皮环切器在环切前分离包皮的工况图。

图4为包皮环切器在环切前固定龟头罩的工况图。

图5为包皮环切器在环切时的工况图。

图6为包皮环切器在环切后的工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6所示,本案列出一实施例的包皮环切器,其包括:

龟头罩1,其用于将龟头2a与包皮2b隔开;

环形切刀3,其用于对隔开的包皮2b进行环切;

外壳4,其用于容置环形切刀3,并与龟头罩1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控制包皮2b的切割位置,使环形切刀3受力后沿预定路径移动至包皮2b的切割位置进行环切;

其中,环形切刀3的外表面套有弹性圈5;该弹性圈5用于环切完成后,将切口附近皮肤固定住,便于医生在环切完成后迅即对切口进行缝合。弹性圈5的种类不受限定,可优选医用级的橡皮圈。

龟头罩1中设有第一凹槽6,该第一凹槽6用于防止弹性圈5在固定切口附近皮肤时发生滑落。

其中,龟头罩1包括:

套罩1a,其呈杯形;

外延端1b,其设于套罩1a的开口沿边;

拉杆1c,其与套罩1a的底部相连;

其中,第一凹槽6位于外延端1b的侧壁上。

其中,外延端1b的底部设有垫圈7,且当龟头罩1与外壳4相连时,该垫圈7正对环形切刀3。垫圈7用于防止在环切时,环形切刀3对龟头罩1造成损伤。

其中,环形切刀3的外表面设有隔层8,弹性圈5套于该隔层8上。隔层8用于形成一个隔断层,防止环形切刀3在行径过程中对外壳1内壁造成损伤,同时隔层8还能增加环形切刀3在环切时的稳定性,防止其在外壳1中的空隙内产生横向偏移。

其中,隔层8表面设有容置弹性圈5的第二凹槽9。

其中,该包皮环切器还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通过医生手按压驱使环形切刀3,使其沿预定路径向上顶出从而对包皮进行环切;驱动组件包括有:

手柄10,其与外壳4可转动连接;

推杆11,其通过压簧12与环形切刀3弹性连接;

联杆13,其一端与手柄10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杆11可转动连接。

其中,第一凹槽6中还设有第三凹槽14。当环切完成后,弹性圈5固定住待缝合的皮肤,但此时第一凹槽6几乎被皮肤填满,医生下针缝合不方便,第三凹槽14的作用就是向内预留一定的空间,便于医生穿针缝线。第三凹槽14可优选与第一凹槽6垂直。

其中,外壳4还具有用于与拉杆1c可拆卸连接的固定杆15。固定杆15用于在环切前,对龟头罩1进行固定。

其中,外壳4表面设有用于与手柄10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片4a。

其中,推杆11设有用于与联杆13可转动连接且延伸至外壳4外部的第二固定片11a。

包皮环切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1)将龟头罩1套在患者龟头2a上,将包皮2b与龟头2a分开(如图3);

2)将龟头罩1的拉杆1c插入外壳4中,通过固定杆15将龟头罩1与外壳4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不受限定,本案图例采用螺栓螺母的方式连接),如图4所示,此时虽然环形切刀3靠近包皮2b,但不具有切割力;

3)此时医生手握手柄10,施加握力后,通过联杆13传动给推杆11,推杆11通过压簧12将环形切刀3向上顶,从而对包皮2b实现环切,如图5所示,此时环形切刀3冒出外壳4顶部,弹性圈5也冒出,以方便环切后,将弹性圈5移至第一凹槽6处;

4)环切完成后,将弹性圈5移至第一凹槽6处,将包皮2b勒紧固定在龟头罩1上,如图6所示,此时松开固定杆15和拉杆1c,将龟头罩1连同龟头2a和包皮2b一起与外壳4分离,医生对包皮切口2c进行缝合和包扎,由于弹性圈5的固定,医生可以很方便地缝合包皮切口2c,使包皮切口2c被缝合地更美观,包扎结束后,即完成了整个包皮环切术。

缝合和包扎大约耗时3-5分钟,整个环切术大约耗时10-15分钟,环切创面小,不易感染,切口美观,缝合后缝线按期自我吸收脱落,无需拆线,患者痛苦少、体验佳,满意度高。相较于缝合钉,缝线的方式更灵活,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灵活调整缝线的密度,这是机械式的缝合钉结构所不能实现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