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约束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6550发布日期:2018-06-02 02:15阅读:17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约束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约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约束服。



背景技术:

对于一般躁动的患者,常采用一般约束带约束患者;如遇患者极度兴奋、躁动或约束时间稍长时,约束带会随着患者的活动越束越紧,带来更深的不适感,甚至会压迫腋部血管和臂丛神经,造成肩部疼痛及双臂麻木感;病人“勒绑”的感觉更加明显,因此又会使不适感继续增强从而使躁动再次升级,这样不仅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还会加重患者病情,这样并没有起到真正保护患者,避免躁动对其造成的伤害的作用。传统的病员服无法拆卸,穿脱不方便,在患者上肢有多根管道时,常常会有不便之处,现市面上较多的约束带,只能起到约束上肢手臂,约束两侧肩颈,而无法做到上肢的完全约束,针对一般的躁动患者尚可行,但对于异常躁动的患者无法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穿脱同时不会带给患者“勒绑”感觉的约束服。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约束服,包括约束服本体和设置于约束服本体上的系带,所述约束服本体包括背心,所述背心的两侧袖孔处分别连接有一个可拆卸的袖套,所述袖套表面沿其轴向方向固定连接有多根系带,所述背心的两侧布料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腰部束缚带。

具体的,所述袖套的顶部衣料表面沿其周向设有多个扣带,所述背心的两侧袖孔处设有多个与扣带对应的袖扣。

优选的,所述袖套在与人的肩部、肘部和腕部对应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系带。

具体的,所述腰部束缚带自其与背心的两侧衣料面的连接处向外均匀变窄,所述腰部束缚带的底面与背心的底面平齐,所述腰部束缚带的顶面最高处与背心的袖孔最低处平齐。

优选的,所述背心为通过纽扣连接的开衫背心。

进一步的,所述袖套袖口处的布料固定连接有可封闭袖套袖口的粘扣布,所述粘扣布上固定有粘扣勾面贴,所述袖套袖口处固定有与人体手掌大小对应的环形手拍板,所述环形手拍板的表面覆盖固定有全棉布料,所述全棉布料上固定有粘扣毛面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位于腰部的超长系带,可以用于床边约束,也可随意调节松紧度,给予了患者在床上自由翻身的空间,约束面增加后,避免了由于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皮肤勒伤水肿的情况,很好的确保了患者安全。2、约束服不但适用于床上患者,也适用于躁动患者坐轮椅外出检查,将腰部束缚带系在轮椅后面,可以有效防止病人从轮椅上滑落。3、肩部用袖扣安装两条可以随意上下的袖套,袖套上也安装有系带,这样既可以固定躁动患者的上肢关节部位,也可以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还能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抓伤、撞伤、拔管、自伤等意外发生;4、粘扣贴的设计更加便于医生观察患者手部皮肤情况及手部各种管道是否通畅,也可以更好地避免了躁动的患者牵扯管道或者抓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约束服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约束服的后视图;

其中,1—约束服本体(1.1—背心,1.2—袖套),2—系带,3—腰部束缚带,4—扣带,5—袖扣,6—纽扣,7—粘扣布,8—粘扣勾面贴,9—粘扣毛面贴,10—环形手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的约束服,包括背心1.1,背心1.1为通过纽扣6连接的开衫背心,背心1.1的两侧袖孔处分别连接有一个袖套1.2,袖套1.2的顶部衣料表面沿其周向设有多个扣带4,背心1.1的两侧袖孔处设有多个与扣带4对应的袖扣5。袖套1.2在与人的肩部、肘部和腕部对应位置处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系带2。袖套1.2袖口处的布料固定连接有可封闭袖套1.2袖口的粘扣布7,粘扣布7上固定有粘扣勾面贴8,所述袖套1.2袖口处固定有与人体手掌大小对应的环形手拍板10,所述环形手拍板10的表面覆盖固定有全棉布料,所述全棉布料上固定有粘扣毛面贴9。通过在袖套1.2的末端设计一个防拔管的约束手拍,既方便患者穿脱,也可便于护士观察患者手部的皮肤情况。

背心1.1的两侧布料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腰部束缚带3。腰部束缚带3自其与背心1.1的两侧衣料面的连接处向外均匀变窄,腰部束缚带3的底面与背心1.1的底面平齐,腰部束缚带3的顶面最高处与背心1.1的袖孔最低处平齐。

遇异常躁动,又易拔管的患者,将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约束服为患者穿上,将腰部束缚带3系于床下,约束患者不能坐起但又不觉得勒绑为宜,安装好袖套5,将肩部腕部和手部的系带2系于床边,同时通过粘扣勾面贴 8和粘扣毛面贴9相互贴合,有效避免了患者拔管。如遇躁动患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需外出检查,只需将腰部束缚带3系于轮椅背后,即可起到保护病人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