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胃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3264发布日期:2018-06-22 21:26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洗胃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清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胃槽。



背景技术:

洗胃是抢救口服中毒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包括彻底清除自服或误服的毒物、排空胃内食物残渣为切除术作准备、对毒物进行鉴定、对肿瘤进行细胞学分析等。洗胃方式根据现场情况而定:若病人神志清楚,服药量少且时间不长,则应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让其一次饮入500~1000mL灌洗液,然后用压舌板或令其用自己的手指刺激咽部,胃内容物立即涌吐而出,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吐出液清净为止。对病情较重或躁动的病人,可在压舌板、舌钳、开口器协助下放置口含管,迅速插入胃管。首先抽取胃内容物送检,再接电动洗胃器或洗胃漏斗,注入洗胃液反复冲洗,直到洗出液透明无药味为止。最后注入导泻药,将胃管反折迅速拔出,清理洗胃器械,将病人擦洗干净。而在洗胃后,病人往往仍然会有呕吐现象,此时,医护人员只能用毛巾、托盘等放置于病人的头部一侧以承接呕出物,但这样很容易弄脏病床及周边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洗胃槽,能安全而高效实现对洗胃病人的呕出物的定向导流及收集清理功能,操作起来极为方便快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洗胃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朝上的筒状的催吐腔,催吐腔的筒口处凹设有用于供洗胃病人脖颈部卡入的缺口,催吐腔的筒底面处设置供洗胃病人头部枕垫的枕块;在洗胃病人头部侧靠于枕块上时的面部所朝向的催吐腔腔壁处贯穿并引出一段用于导流呕出物的引导槽;所述引导槽槽壁与催吐腔筒壁彼此衔接并在铅垂投影上呈现水滴状结构;催吐腔筒底面与引导槽槽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该平面的高度沿引导槽的导流方向而逐渐降低;引导槽的相对连通催吐腔的另一槽端连通呕出物收集袋或呕出物收集桶。

所述引导槽的槽口处盖覆有封板,引导槽的外壁与封板外侧板面共同围合形成筒管结构,在该筒管结构的外筒壁处凹设有凹口;本洗胃槽还包括卡夹,卡夹通过扭簧座而固定于筒管结构的外筒壁处;卡夹与凹口间共同配合形成用于夹持及固定呕出物收集袋袋口的夹持结构。

所述凹口为两组且沿筒管结构的轴线而轴对称设置。

所述催吐腔筒壁以及引导槽的槽壁处均布置有导流壁槽,所述导流壁槽的导流方向均指向相应的催吐腔筒底面以及引导槽的槽底面处;催吐腔筒底面以及引导槽的槽底面处则凹设有导流底槽,所述导流底槽为多道且导流底槽的导流方向与引导槽的导流方向同向设置。

所述枕块包括软质的垫块以及由垫块底端面处铅垂向下延伸并固定于催吐腔筒底面处的固定支板,所述固定支板为彼此平行的两块且固定支板板面平行引导槽槽长方向。

所述缺口处设置有用于调节洗胃病人脖颈部垫入高度的垫片,所述垫片卡嵌固定于缺口处的卡槽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独立结构设计,依靠催吐腔与引导槽进行结构一体化后形成的水滴状的导槽结构,并在该导槽结构的槽壁处开设缺口并在催吐腔筒底面处布置枕块,从而实现对洗胃病人的呕出物的定向导流及收集清理功能。具体操作时,在洗胃病人在仰靠于本实用新型上后,通过偏转头部从而侧靠在枕块上,此时洗胃病人的面部自然朝向引导槽方向。当进行催吐操作时,洗胃病人的呕出物的喷出方向与引导槽的导流方向同向,搭配上述导槽结构的水滴状的导流外形,可进一步的确保引导槽的的导流功能及对呕出物的收集效果。

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引导槽槽口处还盖覆有封板,并依靠封板及引导槽处预设的凹口及卡夹,从而实现对呕出物收集袋的夹持固定功能。呕出物收集袋的优点在于储存方便且使用便捷,可大批量的储存于狭窄空间内。实际需要进行洗胃操作时,搬来本实用新型,并临时取来呕出物收集袋并直接套在引导槽与封板构成的筒管结构上,再通过卡夹从而将呕出物收集袋的袋口卡嵌固定在凹口处,即可进行后续的催吐操作。待催吐完成后,只需随后打开卡夹并取下呕出物收集袋即可,整个操作过程极为便捷。

3)、导流壁槽的布置,进一步的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相对洗胃病人呕出物的导流收集效果。即使在引导槽的槽底面处,还应当布置导流底槽,从而提升呕出物的收集性和流动性,以进一步的提升其导流效果。

4)、枕块应当避免整体实心的布置在催吐腔内。通过采用固定支板来支撑垫块,从而使得垫块、固定支板及催吐腔筒底面间形成导流孔结构,以避免偶尔出现的呕出物因实心枕块的阻挡而沉积于催吐腔内的状况。缺口处设置有垫片,从而根据洗胃病人的体型差异,适应性的实现对洗胃病人脖颈部垫入高度的调节功能,以利于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10-催吐腔 11-缺口

11a-垫片 12-枕块 12a-垫块 12b-固定支板

20-引导槽 30-呕出物收集袋 40-封板

51-凹口 52-卡夹 61-导流壁槽 62-导流底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3所示,其主体构造为由催吐腔10及引导槽20共同围合形成的水滴状的导槽结构。在催吐腔10的其中一侧筒壁处设置供洗胃病人脖颈部放入的缺口11,缺口11上设置卡槽以便于安设提升使用舒适度的垫片11a。在催吐腔10的筒底面处则设置如图2-3所示的枕块12,枕块12由软质的垫块12a以及起支撑垫块12a作用的固定支板12b所组合形成。固定支板12b为至少两块,固定支板12b之间的间隙应当与引导槽20的导流方向同向。

催吐腔10及引导槽20的壁面及底面处相应设置导流壁槽61与导流底槽62。导流壁槽61用于将溅射于催吐腔10筒壁以及引导槽20槽壁处的呕出物快速导流至导流底槽62处。而导流底槽62则一方面实现了对呕出物的快速收集汇流功能;另一方面也通过导流底槽62自身狭小的导流面,从而起到对已汇流呕出物的流速加快功能,最终进一步的提升本实用新型对呕出物的导流及收集效率。导流壁槽61与导流底槽62的具体槽型大小可根据现场实际状况而酌情设定,具体以满足上述使用功能为准,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引导槽20的槽口处盖设有封板40。实际操作时,可直接将封板40与引导槽20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整体形成筒管结构。该筒管结构的外筒壁处布置如图1-3所示的凹口51,凹口51处相应设置卡夹52。每当需要进行洗胃操作时,通过搬来本实用新型,并临时取来呕出物收集袋30并直接套在引导槽20与封板40构成的筒管结构上,再通过卡夹52从而将呕出物收集袋30的袋口卡嵌固定在凹口51处,即可进行后续的催吐操作。待催吐完成后,只需随后打开卡夹52并取下呕出物收集袋30即可,整个操作过程极为便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