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8002发布日期:2018-08-21 17:05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理降温仪。



背景技术:

半导体制冷技术日趋成熟, 医疗上利用半导体作为制冷原理的降温设备也日渐增多,但是现有技术中利用半导体原理将液体降温,然后循环到水囊给患处进行物理降温的降温仪体积重量都非常大,使用过程中移动设备容易溢水,而且存在预降温时间长、降温幅度低、能源利用率低、无法方便携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轻便、水路全密封、可挂载蓄电池、降温速度快、节能环保、工作效率高的物理降温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物理降温仪,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半导体制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冷端的第一接口、泵箱一体化水泵、用于连接冷敷袋的出水接头、用于连接冷敷袋的回水接头以及半导体制冷器冷端的第二接口经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半导体制冷器热端的第一接口、散热泵、散热器以及半导体制冷器热端的第二接口经管道依次连接,形成散热循环系统;所述半导体制冷器、散热泵、散热器以及泵箱一体化水泵均由控制板控制,所述控制板由开关电源供电,所述开关电源与供电电源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泵箱一体化水泵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侧壁由双层亚克力板构成,并且该双层亚克力板之间为真空层;在所述水箱侧壁的下端部设有回水口,所述回水口经管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冷端的第一接口相连接;所述水箱的上表面上设有加水口,所述加水口由上盖进行密封,在所述上盖内设有气压平衡阀;水泵进水口与所述水箱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经管道与所述出水接头相连接,并且在该管道上还设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板相连接;所述水箱和水泵通过固定架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架还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提手。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蓄电池接口,所述开关电源由蓄电池供电或者所述开关电源通过插头与外设的供电电源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物理降温仪还包括操作面板,在所述操作面板上设有显示屏,所述操作面板与所述控制板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半导体制冷器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相连接。

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体温探头,所述体温探头与所述控制板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板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电源单元、温度采集单元、报警单元以及继电器单元相连接,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开关电源相连接,所述温度采集单元与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体温探头相连接,所述继电器单元控制着所述半导体制冷器、散热泵、散热器以及泵箱一体化水泵;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流量计以及操作面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物理降温仪结构紧凑轻便、水路全密封、可挂载蓄电池、降温速度快、节能环保、工作效率高,能够解决现有的物理降温设备存在的体积大、能耗大、使用时不能移动、预制冷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可以应用于野战、救护车等没有市电的急救场所。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的原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所述泵箱一体化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所述水箱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所述控制板的原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所述控制板上的电源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6示出了所述控制板上的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7示出了所述控制板上的温度采集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8示出了所述控制板上的报警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9示出了所述控制板上的继电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1-开关电源,2-操作面板,3-控制板,4-半导体制冷器,5-散热泵,6-散热器,7-泵箱一体化水泵,8-固态继电器,9-管道,10-流量计,11-体温探头,12-出水接头,13-水箱,14-水泵,15-固定架,16-上盖,17-回水口,18-出水口,19-气压平衡阀,20-回水接头,31-控制单元,32-电源单元,33-温度采集单元,34-报警单元,35-继电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在所述壳体1内设有半导体制冷器4,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冷端的第一接口、泵箱一体化水泵7、用于连接冷敷袋的出水接头12、用于连接冷敷袋的回水接头20以及半导体制冷器4冷端的第二接口经管道9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热端的第一接口、散热泵5、散热器6以及半导体制冷器4热端的第二接口经管道依次连接,形成散热循环系统;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散热泵5、散热器6以及泵箱一体化水泵7均由控制板3控制,所述控制板3由开关电源1供电,所述开关电源1与供电电源相连接。

所述泵箱一体化水泵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包括水箱13,所述水箱13的侧壁由双层亚克力板构成,并且该双层亚克力板之间为真空层,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隔绝热量传递,防止冷凝水产生,而且可以观察水位。在所述水箱13侧壁的下端部设有回水口17,所述回水口17经管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冷端的第一接口相连接。所述水箱13的上表面上设有加水口,所述加水口由上盖16进行密封,为了能够有效保证设备在运动状态使用时能够正常运行且不会溢水,并且使箱体内的气压平衡,在所述上盖16内设有气压平衡阀19,如图3所示。水泵14进水口与所述水箱13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水泵14的出水口18经管道9与所述出水接头12相连接,并且在该管道9上还设有流量计10,所述流量计10与所述控制板3相连接。所述水箱13和水泵14通过固定架15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架15还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实现便携式的效果,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提手(图中未示出)。所述壳体上还设有蓄电池接口,以便使所述开关电源1由蓄电池供电(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所述开关电源1也可以通过插头与外设的供电电源相连接)。

为了满足智能化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还包括操作面板2,在所述操作面板2上设有用于显示相关参数信息的显示屏,所述操作面板2与所述控制板3相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上设有型号为DS18b20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3相连接。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体温探头11,所述体温探头11也与所述控制板3相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板3包括控制单元31,所述控制单元31分别与电源单元32、温度采集单元33、报警单元34以及继电器单元35相连接。

所述电源单元32的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第一接线端子J1与所述开关电源1相连接,所述开关电源1将外接的电源转换成+24V直流电,所述第一接线端子J1的2引脚接地,其1引脚连接至型号为HKS12006的降压芯片U2的1引脚和2引脚,所述降压芯片U2的3引脚和4引脚接地,其5引脚和6引脚相连接,输出+12V电,所述降压芯片U2的6引脚还引出导线经并联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解电容C2接地,所述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至型号为WRB1205MB的单片机电源芯片U3的2引脚,其1引脚、3引脚接地,其5引脚经并联的第三电解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第五电解电容C5接地,并且从所述单片机电源芯片U3的5引脚引出VCC,以便为控制芯片U1供电。

所述控制单元31的电路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芯片U1采用型号为ATMEGA48的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U1的4引脚、6引脚以及18引脚均与VCC相连接,其3引脚、5引脚以及21引脚均接地,所述控制芯片U1的29引脚经第一电阻R1接至VCC。

所述温度采集单元33的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第二接线端子J2与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上的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第三接线端子J3与所述体温探头11相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和第三接线端子J3的1引脚均与VCC相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和第三接线端子J3的3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的2引脚连接至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的3引脚,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的2引脚还连接至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所述第十三二极管D13的负极接至VCC,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的2引脚还经第七电阻R7接至VCC,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J2的2引脚还引出导线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U1的27引脚。所述第三接线端子J3的2引脚连接至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三接线端子J3的3引脚,所述第三接线端子J3的2引脚还连接至第十四二极管D14的正极,所述第十四二极管D14的负极接至VCC,所述第三接线端子J3的2引脚还经第六电阻R6接至VCC,从所述第三接线端子J3的2引脚还引出导线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U1的26引脚。

所述报警单元34的电路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芯片U1的28引脚经第二电阻R2连接至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经蜂鸣器B1接至VCC,其集电极还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至VCC,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1采用型号为8050的三极管。

所述继电器单元35的电路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控制芯片U1的11引脚连接至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至型号为AQY210EH的第一光耦U4的2引脚,其1引脚经第三电阻R3连接至VCC,所述第一光耦U4的3引脚接地,其4引脚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一光耦U4的4引脚还经第一继电器的线圈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K1的一端连接至+12V电,其另一端连接至第四接线端子J4的1引脚,所述第四接线端子J4的1引脚连接至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四接线端子J4的2引脚接地,所述第四接线端子J4外接所述散热泵5,以便使所述控制芯片U1控制所述散热泵5的动作。

所述控制芯片U1的10引脚连接至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至型号为AQY210EH的第二光耦U5的2引脚,其1引脚经第四电阻R4连接至VCC,所述第二光耦U5的3引脚接地,其4引脚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二光耦U5的4引脚还经第二继电器的线圈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K2的一端连接至+12V电,其另一端连接至第五接线端子J5的1引脚,所述第五接线端子J5的1引脚连接至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五接线端子J5的2引脚接地,所述第五接线端子J5外接所述泵箱一体化水泵7,以便使所述控制芯片U1控制所述泵箱一体化水泵7的动作。

所述控制芯片U1的9引脚连接至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至型号为AQY210EH的第三光耦U6的2引脚,其1引脚经第五电阻R5连接至VCC,所述第三光耦U6的3引脚接地,其4引脚连接至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三光耦U6的4引脚还经第三继电器的线圈连接至+24V电,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触点K3的一端连接至+24V电,其另一端连接至第六接线端子J6的1引脚,所述第六接线端子J6的1引脚连接至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六接线端子J6的2引脚接地,所述第六接线端子J6外接所述散热器6,以便使所述控制芯片U1控制所述散热器6的动作。

所述控制芯片U1还经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固态继电器8控制着所述半导体制冷器4的动作与否。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结构紧凑轻便、水路全密封、可挂载蓄电池、降温速度快、节能环保、工作效率高,能够解决现有的物理降温设备存在的体积大、能耗大、使用时不能移动、预制冷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物理降温仪可以应用于野战、救护车等没有市电的急救场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