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2924发布日期:2019-01-04 23:3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



背景技术:

胸部或腹部手术后需对形成手术创面的胸部或腹部进行整体压迫包扎,以减少皮瓣下渗液渗血导致的皮瓣下积液积血、切口愈合延迟术后并发症。现在临床仍用传统胸腹固定带或者绷带,根据患者实际手术创面调节位置以及松紧度,但是其调节松紧一次成型,改变松紧度需要重新进行包扎,同时对患者压迫的调节还需依靠改变缓冲垫的数量以实现,较为繁琐。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制出一种调节灵活的胸腹固定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包括前背心、后背心、以及将前背心与后背心相连的前后连接件,前背心的内侧设有缓冲垫;后背心的内侧设有靠垫;前后连接件包括后背心连接带、连接件以及前背心固定条;后背心连接带的一端缝合于后背心的肋下部位,另一端与连接件相连;前背心固定条缝合于前背心的前侧,其两端分别位于前背心的两侧肋下部位,并且其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限位槽;连接件包括手持框、丝杠、滑杆、固定夹杆以及限位头;手持框为“U”形,其底部与后背心连接带相连;丝杠以及滑杆分别转动于手持框的开口中部以及开口处,并与手持框的深度方向垂直;丝杠的中部配合安装有丝杠螺母,并且丝杠螺母两侧螺纹反向设置;固定夹杆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于丝杠螺母两侧,其底部与丝杠相安装,中部套设于滑杆表面,顶部内侧设有限位头;限位头与限位槽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由前背心、后背心以及用于将前背心与后背心相连的前后连接件,其中前背心的内侧设有缓冲垫,用于对患者的前胸以及两侧肋下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一方面能够防止患者收到二次压迫,造成进一步地损伤,另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后背心的内侧设有靠垫,可用于对患者的后背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将患者的后背进行垫高,提升舒适感,促进呼吸。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连接件由后背心连接带、连接件以及前背心固定条组成,其中后背心连接带的一端缝合与后背心的肋下部位,另一端连接连接件,通过连接件与缝合于前背心上的前背心固定条的松开以及锁紧,在实现前背心与后背心的连接与分离的同时,实现前背心内缓冲垫与患者压迫度的调节,以替代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缓冲垫的数量实现压迫度的方式,调节更为灵活;为此,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件设计为由手持框、丝杠、滑杆、固定夹杆以及限位头组成,手持框为“U”形,底部与后背心连接带相连,丝杠以及滑杆分别转动连接于手持框的开口中部以及开口处,丝杠上配合安装两侧螺纹反向设置的丝杠螺母,固定夹杆为关于丝杠螺母对称设置的两个,底部与丝杠相安装,中部套设在滑杆表面,顶部内侧设有与前背心固定条上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头,在使用时,通过调节丝杠螺母控制两个固定夹杆相对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限位头与限位槽的接触与分离,通过限位头在限位槽中的位置,调节前背心与后背心之前的松紧。

作为优选,缓冲垫包括胸部缓冲垫与肋下缓冲垫,分别贴合于前背心的前胸部位以及肋下部位。

本实用新型中的缓冲垫由胸部缓冲垫以及肋下缓冲垫,分别贴合于前背心的前胸部位以及肋下部位,有助于对患者的前胸以及肋下进行适度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作为优选,前背心的中部向内凹陷呈背心凹槽;前背心固定条将前背心的前侧与前背心固定条相对应位置的部分压至背心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前背心设计为由中部向内凹陷呈背心凹槽,前背心固定条连同前背心前表面的部分压至背心凹槽中,使的前背心的表面平滑,便于患者将手部放在前胸上进行调养。作为优选,后背心连接带与连接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连接件分别通过后背心连接带连接于后背心的两侧肋下部位。

本实用新型中的后背心连接带以及连接件均选择为两个,两个连接件分别通过后背心连接带连接在后背心的两侧肋下部位,通过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连接件,有助于包子两侧缓冲垫压迫的平衡,提升舒适性。作为优选,后背心连接带为弹性带。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后背心连接带选择为弹性带,同样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调节更为灵活便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根据连接件在前背心固定条上的位置对前背心与后背心之间的压迫度进行调节,取代了现有胸腹固定带采用改变缓冲垫数量的方式对压迫度进行调节,穿着更为方便,并且调节更为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中限位头与限位槽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前背心1、后背心2、缓冲垫3、靠垫4、后背心连接带5、前背心固定条6、手持框7、丝杠8、滑杆9、固定夹杆10、限位头11、丝杠螺母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背心式可调胸腹固定带,包括前背心1、后背心2、以及将前背心1与后背心2相连的前后连接件。

前背心1的中部向内凹陷呈背心凹槽;如图4,前背心1的内侧设有缓冲垫3。缓冲垫3包括胸部缓冲垫与肋下缓冲垫,分别贴合于前背心1的前胸部位以及肋下部位。

后背心2的内侧设有靠垫4。

前后连接件包括后背心连接带5、连接件以及前背心固定条6;后背心连接带5的一端缝合于后背心2的肋下部位,另一端与连接件相连;前背心固定条6将前背心1的前侧与前背心固定条6相对应位置的部分压至背心凹槽内,其两端分别位于前背心1的两侧肋下部位,并且其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限位槽;如图3,连接件包括手持框7、丝杠8、滑杆9、固定夹杆10以及限位头11;手持框7为“U”形,其底部与后背心连接带5相连;后背心连接带5为弹性带,后背心连接带5与连接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连接件分别通过后背心连接带5连接于后背心2的两侧肋下部位;丝杠8以及滑杆9分别转动于手持框7的开口中部以及开口处,并与手持框7的深度方向垂直;丝杠8的中部配合安装有丝杠螺母12,并且丝杠螺母12两侧螺纹反向设置;固定夹杆10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于丝杠螺母12两侧,其底部与丝杠8相安装,中部套设于滑杆9表面,顶部内侧设有限位头11;限位头11与限位槽相配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