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1673发布日期:2019-04-05 20:0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恢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在骨折愈合的初期,由于受伤的腿部不能进行很大幅度的运动,血液流通不顺畅,导致骨折部位过度肿胀,为了加快对骨折腿部的恢复,通常需要对骨折的腿部进行适当的垫高,减小肿胀,同时手术后存在恢复较慢,需要护理的时间长,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对患者骨折的腿部进行垫高,同时能对受伤腿部进行适当运动,缩短其恢复时间的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手术后骨折部位过度肿胀,恢复较慢,需要护理的时间长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对患者骨折的腿部进行垫高,同时能对受伤腿部进行适当运动,缩短其恢复时间的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包括有底座、第一箱体、升降装置、套筒、套杆、顶板、支撑杆和夹持装置,底座的顶部设有第一箱体,第一箱体的内部安装有升降装置,第一箱体的顶部中间连接有套筒,套筒内设有套杆,套杆的顶部设有顶板,顶板的顶部中间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夹持装置。

优选地,升降装置包括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块、齿条、第一电机、大扇形齿轮、拉线和第一弹簧,第一箱体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两个第一滑块的右端设有齿条,第一箱体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大扇形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第一箱体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套筒内设有拉线,拉线的一端与套杆的底部连接,拉线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与齿条的顶部连接,套杆的底部与第一箱体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

优选地,夹持装置包括有第一夹杆、第二夹杆、海绵、橡胶垫、第二弹簧、第一竖板、导杆、第二竖板、第三弹簧、凹型块和凸型块,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夹杆,第一夹杆上设有第二夹杆,第一夹杆与第二夹杆的左端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夹杆顶部设有海绵,第二夹杆的下方设有橡胶垫,橡胶垫与第二夹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第二夹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竖板,第一竖板的右端中部设有导杆,第一竖板的右侧设有第二竖板,第一竖板与第二竖板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二竖板的中部开有第二通孔,导杆的右端穿过第二通孔,第二竖板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凹型块,第一夹杆的右端连接有凸型块,凸型块与凹型块相互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摆动机构,顶板的顶部右侧安装有摆动机构,摆动机构包括有第二滑轨、第二滑块、第二箱体、第二电机、圆盘和连接杆,顶板的顶部中间设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顶板的顶部右侧安装有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圆盘的前部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的右端铰接,第二箱体的左侧开有连接杆运动所需的空间。

优选地,还包括有微动机构,第一电机的下方设有微动机构,微动机构包括有支杆、第三电机和小扇形齿轮,第一箱体的内右侧壁中部水平方向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小扇形齿轮,小扇形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

工作原理:患者需要对受伤的腿部进行初期恢复时,打开夹持装置将需要护理的腿部固定在夹持装置上,启动升降装置即可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一定的恢复。

因为升降装置包括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块、齿条、第一电机、大扇形齿轮、拉线和第一弹簧,第一箱体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两个第一滑块的右端设有齿条,第一箱体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大扇形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第一箱体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套筒内设有拉线,拉线的一端与套杆的底部连接,拉线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与齿条的顶部连接,套杆的底部与第一箱体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当受伤的腿部固定在夹持装置后,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大扇形齿轮逆时针转动,此时大扇形齿轮与齿条啮合,大扇形齿轮逆时针转动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向下移动通过拉线拉动套杆在套筒内向下移动,套杆向下移动时压缩第一弹簧,套杆向下移动带动顶板和顶板顶部的支撑杆向下移动,支撑杆向下移动带动夹持装置向下移动,当大扇形齿轮不与齿条啮合时,套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下带动顶板和顶板顶部的支撑杆向上移动,支撑杆向上移动带动夹持装置向上移动,如此反复可达到不断地进行上下移动的目的,从而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一定辅助恢复。

因为夹持装置包括有第一夹杆、第二夹杆、海绵、橡胶垫、第二弹簧、第一竖板、导杆、第二竖板、第三弹簧、凹型块和凸型块,支撑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夹杆,第一夹杆上设有第二夹杆,第一夹杆与第二夹杆的左端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夹杆顶部设有海绵,第二夹杆的下方设有橡胶垫,橡胶垫与第二夹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第二夹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竖板,第一竖板的右端中部设有导杆,第一竖板的右侧设有第二竖板,第一竖板与第二竖板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二竖板的中部开有第二通孔,导杆的右端穿过第二通孔,第二竖板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凹型块,第一夹杆的右端连接有凸型块,凸型块与凹型块相互配合。需要对受伤的腿部进行恢复时,向右拉动凹型块,凹型块沿着导杆向右滑动,当凹型块与凸型块分离后,使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的右端分离开来,护士将患者骨折的腿部放入第一夹杆上,重新拉动第二夹杆,使第一竖板接触到凸型块,拉动凹型块将其扣在凸型块上,弹簧的弹力可使凹型块紧密地扣在凸型块上,第一夹杆上设有海绵可使腿部更加舒适,第二夹杆的下方由弹簧连接的橡胶垫可以让腿部固定紧实,防止受伤的腿部在恢复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因为还包括有摆动机构,顶板的顶部右侧安装有摆动机构,摆动机构包括有第二滑轨、第二滑块、第二箱体、第二电机、圆盘和连接杆,顶板的顶部中间设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顶板的顶部右侧安装有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圆盘的前部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的右端铰接,第二箱体的左侧开有连接杆运动所需的空间。夹持装置将腿部固定后,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圆盘转动,圆盘带动第二滑块沿第二滑轨左右移动,第二滑块左右移动带动支撑杆左右移动,支撑杆左右移动带动夹持装置移动,夹持装置移动带动受伤的腿部左右运动,从而让受伤的腿部更好的辅助恢复。

因为还包括有微动机构,第一电机的下方设有微动机构,微动机构包括有支杆、第三电机和小扇形齿轮,第一箱体的内右侧壁中部水平方向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小扇形齿轮,小扇形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由于升降装置上下运动的幅度较大,可能使患者不适应,此时可关闭第一电机,打开第三电机,第三电机带动小扇形齿轮逆时针转动,此时小扇形齿轮与齿条啮合,小扇形齿轮逆时针转动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向下移动通过拉线拉动套杆在套筒内向下移动,套杆向下移动时压缩第一弹簧,套杆向下移动带动顶板和顶板顶部的支撑杆向下移动,支撑杆向下移动带动夹持装置向下移动,当小扇形齿轮不与齿条啮合时,套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下带动顶板和顶板顶部的支撑杆向上移动,支撑杆向上移动带动夹持装置向上移动,如此反复可达到不断地进行上下移动的目的,但小扇形齿轮移动的幅度比大扇形齿轮移动的幅度大大减小,如此微动机构与升降装置交替开启,可对受伤的腿部进行更好的辅助恢复。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装置对腿部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升降装置和移动装置分别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上下和左右运动,达到了对患者骨折的腿部进行垫高,同时能对受伤腿部进行适当运动,缩短其恢复时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摆动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第一箱体,3-升降装置,31-第一滑轨,32-第一滑块,33-齿条,34-第一电机,35-大扇形齿轮,36-第一通孔,37-拉线,38-第一弹簧,4-套筒,5-套杆,6-顶板,7-支撑杆,8-夹持装置,801-第一夹套,802-第二夹套,803-海绵,804-橡胶垫,805-第二弹簧,806-第一竖板,807-导杆,808-第二竖板,809-第二通孔,810-第三弹簧,811-凹型块,812-凸型块,9-摆动机构,91-第二滑轨,92-第二滑块,93-第二箱体,94-第二电机,95-圆盘,96-连接杆,10-微动机构,101-支杆,102-第三电机,103-小扇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箱体2、升降装置3、套筒4、套杆5、顶板6、支撑杆7和夹持装置8,底座1的顶部设有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的内部安装有升降装置3,第一箱体2的顶部中间连接有套筒4,套筒4内设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设有顶板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夹持装置8。

实施例2

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箱体2、升降装置3、套筒4、套杆5、顶板6、支撑杆7和夹持装置8,底座1的顶部设有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的内部安装有升降装置3,第一箱体2的顶部中间连接有套筒4,套筒4内设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设有顶板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夹持装置8。

升降装置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齿条33、第一电机34、大扇形齿轮35、拉线37和第一弹簧38,第一箱体2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轨31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2,两个第一滑块32的右端设有齿条3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34,第一电机3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35,大扇形齿轮35与齿条33相互啮合,第一箱体2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36,套筒4内设有拉线37,拉线37的一端与套杆5的底部连接,拉线3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36并与齿条33的顶部连接,套杆5的底部与第一箱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8。

实施例3

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箱体2、升降装置3、套筒4、套杆5、顶板6、支撑杆7和夹持装置8,底座1的顶部设有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的内部安装有升降装置3,第一箱体2的顶部中间连接有套筒4,套筒4内设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设有顶板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夹持装置8。

升降装置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齿条33、第一电机34、大扇形齿轮35、拉线37和第一弹簧38,第一箱体2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轨31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2,两个第一滑块32的右端设有齿条3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34,第一电机3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35,大扇形齿轮35与齿条33相互啮合,第一箱体2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36,套筒4内设有拉线37,拉线37的一端与套杆5的底部连接,拉线3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36并与齿条33的顶部连接,套杆5的底部与第一箱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8。

夹持装置8包括有第一夹杆、第二夹杆、海绵803、橡胶垫804、第二弹簧805、第一竖板806、导杆807、第二竖板808、第三弹簧810、凹型块811和凸型块812,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夹杆,第一夹杆上设有第二夹杆,第一夹杆与第二夹杆的左端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夹杆顶部设有海绵803,第二夹杆的下方设有橡胶垫804,橡胶垫804与第二夹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805连接,第二夹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竖板806,第一竖板806的右端中部设有导杆807,第一竖板806的右侧设有第二竖板808,第一竖板806与第二竖板808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810,第二竖板808的中部开有第二通孔809,导杆807的右端穿过第二通孔809,第二竖板808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凹型块811,第一夹杆的右端连接有凸型块812,凸型块812与凹型块811相互配合。

实施例4

一种腿部骨折术后辅助恢复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箱体2、升降装置3、套筒4、套杆5、顶板6、支撑杆7和夹持装置8,底座1的顶部设有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的内部安装有升降装置3,第一箱体2的顶部中间连接有套筒4,套筒4内设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设有顶板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夹持装置8。

升降装置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齿条33、第一电机34、大扇形齿轮35、拉线37和第一弹簧38,第一箱体2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轨31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2,两个第一滑块32的右端设有齿条3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34,第一电机3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35,大扇形齿轮35与齿条33相互啮合,第一箱体2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36,套筒4内设有拉线37,拉线37的一端与套杆5的底部连接,拉线3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36并与齿条33的顶部连接,套杆5的底部与第一箱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8。

夹持装置8包括有第一夹杆、第二夹杆、海绵803、橡胶垫804、第二弹簧805、第一竖板806、导杆807、第二竖板808、第三弹簧810、凹型块811和凸型块812,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夹杆,第一夹杆上设有第二夹杆,第一夹杆与第二夹杆的左端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夹杆顶部设有海绵803,第二夹杆的下方设有橡胶垫804,橡胶垫804与第二夹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805连接,第二夹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竖板806,第一竖板806的右端中部设有导杆807,第一竖板806的右侧设有第二竖板808,第一竖板806与第二竖板808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810,第二竖板808的中部开有第二通孔809,导杆807的右端穿过第二通孔809,第二竖板808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凹型块811,第一夹杆的右端连接有凸型块812,凸型块812与凹型块811相互配合。

还包括有摆动机构9,顶板6的顶部右侧安装有摆动机构9,摆动机构9包括有第二滑轨91、第二滑块92、第二箱体93、第二电机94、圆盘95和连接杆9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第二滑轨91,第二滑轨9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92,顶板6的顶部右侧安装有第二箱体93,第二箱体93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94,第二电机94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95,圆盘95的前部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有连接杆96,连接杆96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92的右端铰接,第二箱体93的左侧开有连接杆96运动所需的空间。

还包括有微动机构10,第一电机34的下方设有微动机构10,微动机构10包括有支杆101、第三电机102和小扇形齿轮10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水平方向连接有支杆101,支杆101的顶部安装有第三电机102,第三电机102的输出轴上设有小扇形齿轮103,小扇形齿轮103与齿条33相互啮合。

工作原理:患者需要对受伤的腿部进行初期恢复时,打开夹持装置8将需要护理的腿部固定在夹持装置8上,启动升降装置3即可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一定的恢复。

因为升降装置3包括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块32、齿条33、第一电机34、大扇形齿轮35、拉线37和第一弹簧38,第一箱体2的内左侧壁竖直安装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轨31上滑动式设有两个第一滑块32,两个第一滑块32的右端设有齿条3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34,第一电机3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大扇形齿轮35,大扇形齿轮35与齿条33相互啮合,第一箱体2的顶部开有第一通孔36,套筒4内设有拉线37,拉线37的一端与套杆5的底部连接,拉线3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36并与齿条33的顶部连接,套杆5的底部与第一箱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8。当受伤的腿部固定在夹持装置8后,启动第一电机34,第一电机34带动大扇形齿轮35逆时针转动,此时大扇形齿轮35与齿条33啮合,大扇形齿轮35逆时针转动带动齿条33向下移动,齿条33向下移动通过拉线37拉动套杆5在套筒4内向下移动,套杆5向下移动时压缩第一弹簧38,套杆5向下移动带动顶板6和顶板6顶部的支撑杆7向下移动,支撑杆7向下移动带动夹持装置8向下移动,当大扇形齿轮35不与齿条33啮合时,套杆5在第一弹簧38的弹力下带动顶板6和顶板6顶部的支撑杆7向上移动,支撑杆7向上移动带动夹持装置8向上移动,如此反复可达到不断地进行上下移动的目的,从而对受伤的腿部进行一定辅助恢复。

因为夹持装置8包括有第一夹杆、第二夹杆、海绵803、橡胶垫804、第二弹簧805、第一竖板806、导杆807、第二竖板808、第三弹簧810、凹型块811和凸型块812,支撑杆7的顶部安装有第一夹杆,第一夹杆上设有第二夹杆,第一夹杆与第二夹杆的左端通过铰接方式连接,第一夹杆顶部设有海绵803,第二夹杆的下方设有橡胶垫804,橡胶垫804与第二夹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805连接,第二夹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一竖板806,第一竖板806的右端中部设有导杆807,第一竖板806的右侧设有第二竖板808,第一竖板806与第二竖板808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810,第二竖板808的中部开有第二通孔809,导杆807的右端穿过第二通孔809,第二竖板808底部的右端连接有凹型块811,第一夹杆的右端连接有凸型块812,凸型块812与凹型块811相互配合。需要对受伤的腿部进行恢复时,向右拉动凹型块811,凹型块811沿着导杆807向右滑动,当凹型块811与凸型块812分离后,使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的右端分离开来,护士将患者骨折的腿部放入第一夹杆上,重新拉动第二夹杆,使第一竖板806接触到凸型块812,拉动凹型块811将其扣在凸型块812上,弹簧的弹力可使凹型块811紧密地扣在凸型块812上,第一夹杆上设有海绵803可使腿部更加舒适,第二夹杆的下方由弹簧连接的橡胶垫804可以让腿部固定紧实,防止受伤的腿部在恢复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因为还包括有摆动机构9,顶板6的顶部右侧安装有摆动机构9,摆动机构9包括有第二滑轨91、第二滑块92、第二箱体93、第二电机94、圆盘95和连接杆96,顶板6的顶部中间设有第二滑轨91,第二滑轨9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92,顶板6的顶部右侧安装有第二箱体93,第二箱体93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94,第二电机94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圆盘95,圆盘95的前部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有连接杆96,连接杆96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92的右端铰接,第二箱体93的左侧开有连接杆96运动所需的空间。夹持装置8将腿部固定后,启动第二电机94,第二电机94带动圆盘95转动,圆盘95带动第二滑块92沿第二滑轨91左右移动,第二滑块92左右移动带动支撑杆7左右移动,支撑杆7左右移动带动夹持装置8移动,夹持装置8移动带动受伤的腿部左右运动,从而让受伤的腿部更好的辅助恢复。

因为还包括有微动机构10,第一电机34的下方设有微动机构10,微动机构10包括有支杆101、第三电机102和小扇形齿轮103,第一箱体2的内右侧壁中部水平方向连接有支杆101,支杆101的顶部安装有第三电机102,第三电机102的输出轴上设有小扇形齿轮103,小扇形齿轮103与齿条33相互啮合。由于升降装置3上下运动的幅度较大,可能使患者不适应,此时可关闭第一电机34,打开第三电机102,第三电机102带动小扇形齿轮103逆时针转动,此时小扇形齿轮103与齿条33啮合,小扇形齿轮103逆时针转动带动齿条33向下移动,齿条33向下移动通过拉线37拉动套杆5在套筒4内向下移动,套杆5向下移动时压缩第一弹簧38,套杆5向下移动带动顶板6和顶板6顶部的支撑杆7向下移动,支撑杆7向下移动带动夹持装置8向下移动,当小扇形齿轮103不与齿条33啮合时,套杆5在第一弹簧38的弹力下带动顶板6和顶板6顶部的支撑杆7向上移动,支撑杆7向上移动带动夹持装置8向上移动,如此反复可达到不断地进行上下移动的目的,但小扇形齿轮103移动的幅度比大扇形齿轮35移动的幅度大大减小,如此微动机构10与升降装置3交替开启,可对受伤的腿部进行更好的辅助恢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