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6487发布日期:2019-01-15 23:00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翻身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翻身垫。



背景技术:

临床上,许多患病而长期卧床的病人不可避免的都会发生或轻或重的压疮,而一旦发生压疮,将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但加重了病情,甚至可危及生命,也给护理带来很大的难度。现在医学公认的防止压疮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勤翻身。然而,对于体重较大的病人,护理者常需要两人协作共同完成病人的翻身,单人独立完成的难度大,操作者体力消耗大。

现在临床上常用翻身枕来辅助病人翻身,翻身枕也以它的简便、实用、物美价廉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翻身枕多为呈锥台体或者梯体的海绵枕,病人需要翻身时,将海绵枕从侧面放到病人的躯干之下,令海绵枕有倾角的一面正对病人背部,且将海绵枕向靠近病人的方向推动,从而辅助病人翻身,且能够令病人保持在翻身的姿势。

然而,协助无法自行翻身的肥胖病人或截瘫病人从平卧改为侧卧位时,先令病人仰卧,两臂交叉放于胸前,两名护理者站在病床的同一侧,面向准备翻向的一边,将双手及前臂置于病人身下,且一人托住病人肩部及胸部,一人托住腰部及双膝,二人同时用力将病人抬起移近护理者,且移动时注意保护和控制受伤局部不得伸屈、旋转,然后二人分别扶托病人的肩、胸、腰、髋等处,将病人翻转成侧卧位。病人身体完成侧转后,其中一名护理者扶持,另一名护理者将翻身枕塞于病人背部支撑躯干部。因此病人翻身需要至少两个人协作,独立完成的难度大,操作者体力消耗大;另外,此种翻身枕不能调节翻身角度;再者,海绵枕较硬,患者使用时因不舒适而不能按要求保持相应体位。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翻身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身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翻身枕令病人翻身需要至少两个人协作,独立完成的难度大,不能调节翻身角度,海绵枕较硬,患者使用不舒适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翻身垫,包括躯干气囊和设置于所述躯干气囊上的第一充放气机构;

所述躯干气囊包括侧面、设置于所述侧面的上端的顶面和设置于所述侧面的下端的底面;

所述侧面包括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躯干气囊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躯干气囊沿垂直于所述躯干气囊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基座气囊;

沿所述基座气囊的长度方向,所述基座气囊依次包括头颈部、躯干部和下肢部;

所述躯干气囊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躯干气囊对称设置于所述躯干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躯干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座气囊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躯干气囊的底面与所述躯干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靠近所述基座气囊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躯干部远离所述头颈部的一侧设置有便槽,且所述便槽设置于所述躯干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躯干气囊上开设有与人体前臂相适应的通孔;

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躯干气囊,在所述第一侧面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三侧面形成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通孔呈锥台体;

所述锥台体的大端面位于所述第三侧面,小端面位于所述第一侧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头颈气囊;

所述头颈气囊设置于所述头颈部,且与所述头颈部连接;

所述头颈气囊远离所述头颈部的一面设置有仰卧凹槽、第一侧凹槽和第二侧凹槽;

沿所述基座气囊的宽度方向,所述仰卧凹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凹槽和所述第二侧凹槽之间;

所述仰卧凹槽内设置有耳廓凹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下肢气囊;

所述下肢气囊设置在所述下肢部;

沿所述下肢气囊的延伸方向,所述下肢气囊呈弧形,且所述下肢气囊包括相对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下肢部靠近所述躯干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肢部远离所述躯干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有三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下肢部靠近所述躯干部的一侧,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下肢部远离所述躯干部的一侧,且设置于所述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所述下肢气囊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有两个,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躯干气囊上开设的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气孔上连接有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一气管远离所述第一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基座气囊上设置有第二充放气机构;所述第二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基座气囊上开设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上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二气管远离所述第二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头颈气囊上设置有第三充放气机构;所述第三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头颈气囊上开设的第三气孔;所述第三气孔上连接有第三气管,所述第三气管上设置有第三调节开关;所述第三气管远离所述第三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下肢气囊上设置有第四充放气机构;所述第四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下肢气囊上开设的第四气孔;所述第四气孔上连接有第四气管,所述第四气管上设置有第四调节开关;所述第四气管远离所述第四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控制器和控制面板;

所述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三调节开关和所述第四调节开关均为电动阀,且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

翻身垫的工作原理为:令患者仰卧,把放气的即未充盈的躯干气囊放到患者背部身下,且分布于患者背部的一侧,例如放置于患者的左侧或者右侧,令躯干气囊的底面与床表面相对应,第一侧面与患者背部相对应,躯干气囊的长度方向与病人的脊柱长度方向平行。开启第一充放气机构,以令躯干气囊充气,充气的过程中,躯干气囊逐渐充盈,底面和第一侧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因而第一侧面带动患者背部的一侧抬起,形成身体侧转的效果,若将躯干气囊放置于患者的左侧,令患者的背部左侧被抬起,形成向右侧翻身的效果,若将躯干气囊放置于患者的右侧,令患者的背部右侧被抬起,形成向左侧翻身的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身垫的躯干气囊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令患者翻身,且令患者翻身的力由气囊充气提供,医生或者护士能够独立完成,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且简便易操作,省工省力;另外,可以通过调节对躯干气囊的充气程度来控制患者的翻身角度,调节方便、省力;由于使用充放气的躯干气囊取代较硬的海绵枕,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躯干气囊;11-第一侧面;12-通孔;2-基座气囊;31-便槽;4-头颈气囊;41-仰卧凹槽;42-第一侧凹槽;43-第二侧凹槽;44-耳廓凹槽;5-下肢气囊;6-第一连接件;7-第一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个躯干气囊充盈,另一个躯干气囊半充盈,且下肢气囊连接于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状态);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下肢气囊连接于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状态);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躯干气囊和下肢气囊均放气的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下肢气囊的状态)。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身垫,包括躯干气囊1和设置于所述躯干气囊1上的第一充放气机构;

所述躯干气囊1包括侧面、设置于所述侧面的上端的顶面和设置于所述侧面的下端的底面;

所述侧面包括依次相围接的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三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一侧面11沿所述躯干气囊1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躯干气囊1沿垂直于所述躯干气囊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一侧面11之间的角度为锐角。

可选地,所述躯干气囊1沿垂直于所述躯干气囊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一侧面11之间的角度为20°、30°、40°、50°、60°、70°、80°等。

可选地,躯干气囊1包括多个相连通气柱,且多个气柱相连接。

翻身垫的工作原理为:令患者仰卧,把放气的即未充盈的躯干气囊放到患者背部身下,且分布于患者背部的一侧,例如放置于患者的左侧或者右侧,令躯干气囊1的底面与床表面相对应,第一侧面11与患者背部相对应,躯干气囊1的长度方向与病人的脊柱长度方向平行。开启第一充放气机构,以令躯干气囊1充气,充气的过程中,躯干气囊1逐渐充盈,底面和第一侧面11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因而第一侧面11带动患者背部的一侧抬起,形成身体侧转的效果,若将躯干气囊1放置于患者的左侧,令患者的背部左侧被抬起,形成向右侧翻身的效果,若将躯干气囊1放置于患者的右侧,令患者的背部右侧被抬起,形成向左侧翻身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的躯干气囊1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令患者翻身,且令患者翻身的力由气囊充气提供,医生或者护士能够独立完成,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且简便易操作,省工省力;另外,可以通过调节对躯干气囊1的充气程度来控制患者的翻身角度,调节方便、省力;由于使用充放气的躯干气囊1取代较硬的海绵枕,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舒适性。

优选地,躯干气囊的表面柔软,有多个并列排布的细小凸起,以增加皮肤透气性。

优选地,所述躯干气囊1沿垂直于所述躯干气囊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底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之间垂直,从而令躯干气囊1支撑患者身体更稳定,而不容易侧翻。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基座气囊2;

沿所述基座气囊2的长度方向,所述基座气囊2依次包括头颈部、躯干部和下肢部;

所述躯干气囊1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躯干气囊1对称设置于所述躯干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躯干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座气囊2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躯干气囊1的底面与所述躯干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11靠近所述基座气囊2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

优选地,充盈状态下,基座气囊2靠近躯干气囊1的一面呈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头颈部的长度和人体的头颈相对应,躯干部的长度和人体的躯干相对应,下肢部的长度和人体的下肢相对应。

另外,病人随着重力作用的影响或因为卧位不舒适而移动身体,可导致身体向下侧滑而无法达到有效翻身、预防压疮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身垫适用于较长时间固定体位的情况,翻身枕在使用时,将基座气囊2放置于床体上,且躯干气囊1远离床体,患者躺在基座气囊2上,令两个躯干气囊1其中一个充气从而带动患者背部翻身,另一个躯干气囊1为半充气状态,患者翻身时,身体一侧抵住半充气状态的躯干气囊1,躯干气囊1可支撑患者,防止身体向低坡侧滑,另一侧躯干气囊1令患者背部一侧抬起,从而实现患者顺利翻身,而不会发生身体低侧在重力作用下沿床滑动而不能保持有效固定体位,方便翻转、调节,解决了患者翻身向低坡侧滑使翻身无效或低效性。

另外,基座气囊2充气后,患者躺于基座气囊2上,能够为患者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且所述躯干气囊1的底面与所述躯干部相连接,从而令躯干气囊1支撑患者翻身的过程中躯干气囊1的位置不会因为滑动而改变,从而令翻身枕的使用更可靠、省力。对孕妇来说,可在侧卧时对脊椎有效支撑并能托起腹部,令其舒适、节力;用于哺乳的母亲可帮助其托扶婴儿的力量,协助婴儿侧卧位,防止婴儿侧翻,减少婴儿溢奶窒息死亡的风险。

可选地,基座气囊2包括多个相连通气柱,且多个气柱相连接。

优选地,基座气囊2的长度略小于床体的长度,基座气囊2的宽度略小于床体的宽度。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带,固定带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躯干气囊1,以令两个躯干气囊1之间位置相对恒定,使用时,患者躺于固定带之上。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躯干部远离所述头颈部的一侧设置有便槽31,且所述便槽31设置于所述躯干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即,便槽31适用于人体骶尾部。

优选地,便槽31形状为半圆形,用于放置便盆,便于两便护理之用;可选地,便槽的形状还可以为椭圆形。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躯干气囊1上开设有与人体前臂相适应的通孔12;

所述通孔12贯穿所述躯干气囊1,在所述第一侧面11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三侧面形成第二开口。

患者翻身后,能够将前臂从通孔12穿过,以避免翻身对胳膊造成挤压,以及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前臂进行注射、输液等操作;另外,通孔12还可以用于引流管、尿管穿过,以防止受压。

另外,需要观察患者背部皮肤或者伤口时,可利用躯干气囊1将患者背部抬起,从通孔12观察患者背部皮肤或者伤口情况,易于更换伤口敷料,更换伤口敷料时,病人环抱住对侧的躯干气囊,以固定体位,提高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通孔12呈锥台体;

所述锥台体的大端面位于所述第三侧面,小端面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

通孔12呈锥台体,从而令患者前臂穿过通孔12后,前臂的活动范围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通孔12还可以为圆柱体或者不规则形体。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头颈气囊4;

所述头颈气囊4设置于所述头颈部,且与所述头颈部连接;

参见图4所示,所述头颈气囊4远离所述头颈部的一面设置有仰卧凹槽41、第一侧凹槽42和第二侧凹槽43;

沿所述基座气囊2的宽度方向,所述仰卧凹槽41位于所述第一侧凹槽42和所述第二侧凹槽43之间;

所述仰卧凹槽41内设置有耳廓凹槽44。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气囊2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

患者仰卧时,头部枕在头颈气囊4上,且头部位于仰卧凹槽41内;患者向第一方向侧卧时,头部枕在头颈气囊4上,且头部位于第一侧凹槽内;患者向第二方向侧卧时,头部枕在头颈气囊4上,且头部位于第二侧凹槽内;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从而顺应人体头颈部生理结构或手术后规定时间内用于为患者头部限位,用于对颈椎脱位患者的头颈部固定。

另外,为患者进行手术时,由于麻醉剂的作用,患者容易发生呕吐现象,呕吐物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向第一侧凹槽或者第二侧凹槽内集中,从而便于集中处理呕吐物。另外,对要求去枕平卧的患者,可令头颈气囊处于放气状态,以完成麻醉后护理常规要求。

耳廓凹槽44预防耳廓压疮。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下肢气囊5;

所述下肢气囊5设置在所述下肢部;

沿所述下肢气囊5的延伸方向,所述下肢气囊5呈弧形,且所述下肢气囊5包括相对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下肢部靠近所述躯干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下肢部远离所述躯干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3所示,患者平躺时,将两个躯干气囊1和下肢气囊5均放气,或者两个躯干气囊1放气,下肢气囊5处充气状态,下肢气囊5充气时可抬高下肢,用于下肢消肿、增加回心血量、防治压疮。

优选地,下肢气囊5呈弯月形,中部宽度大于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宽度,沿所述下肢气囊5的延伸方向,所述下肢气囊5的形状顺应人体侧卧体位的自然状态。

使用时,将下肢气囊的第一端与下肢部靠近躯干部的一侧连接,第二端与下肢部远离躯干部的一侧连接,患者侧卧时,将双腿夹住下肢气囊,可有效防止患肢超过人体正中线,防止人工关节脱位,避免全髋置换的患者发生关节脱位、预防股骨大转子、膝部、踝部等下肢骨突处发生压疮,提高患者侧卧位舒适度和稳定性。对于孕妇来说,能够辅助孕妇抬高腿部,缓解下肢水肿,双向翻身时可运用毡板灵活地改变枕垫位置,以顺应翻身方向变化。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翻身垫能够用于全身多部位,可用于全身多部位联合翻身运用,且使用范围广:适用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普通患者、外科患者放置引流管或有伤口需要更换敷料时、骨科特殊需要患者、孕期或哺乳期的母婴、体质虚弱、瘫痪等各种无法自行更换体位的人群等。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下肢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6;

所述第一连接件6有三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6设置于所述下肢部靠近所述躯干部的一侧,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

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6设置于所述下肢部远离所述躯干部的一侧,且设置于所述下肢部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所述下肢气囊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有两个,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为魔术贴的子贴,第二连接件为魔术贴的母贴;或者第一连接件为按扣的子扣,第二连接件为按扣的母扣;或者,第一连接件为扣眼,第二连接件为纽扣等。

优选地,第一连接件为魔术贴的子贴,第二连接件为魔术贴的母贴时,将下肢气囊从下肢部上拆卸后,还应有三张备贴,为取下下肢气囊时母子贴相和,防止皮肤磨损。

可选地,所述第一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躯干气囊1上开设的第一气孔7;所述第一气孔7上连接有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一气管远离所述第一气孔7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基座气囊2上设置有第二充放气机构;所述第二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基座气囊2上开设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上连接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二气管远离所述第二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头颈气囊4上设置有第三充放气机构;所述第三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头颈气囊4上开设的第三气孔;所述第三气孔上连接有第三气管,所述第三气管上设置有第三调节开关;所述第三气管远离所述第三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所述下肢气囊上设置有第四充放气机构;所述第四充放气机构包括所述下肢气囊上开设的第四气孔;所述第四气孔上连接有第四气管,所述第四气管上设置有第四调节开关;所述第四气管远离所述第四气孔的一侧用于连接气源。

气源可以为气泵或者打气筒。优选地,气源为气泵,实现了自动为躯干气囊1和基座气囊2充气。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翻身垫,还包括控制器和控制面板;

所述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三调节开关和所述第四调节开关均为电动阀,且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

开启第一按钮,控制第一调节开关开启,从而为躯干气囊1充气,关闭第一按钮,结束充气;开启第二按钮,控制第二调节开关开启,从而为基座气囊2充气,关闭第二按钮,结束充气;开启第三按钮,控制第三调节开关开启,从而为头颈气囊4充气,关闭第三按钮,结束充气;开启第四按钮,控制第四调节开关开启,从而为下肢气囊充气,关闭第四按钮,结束充气。

优选地,第一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泄气阀;第二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泄气阀;第三气管上设置有第三泄气阀;第四气管上设置有第四泄气阀,用于为气囊泄气。

另外,将翻身垫各个气囊均泄气后,便于对翻身垫的收纳、移动。

综上所述,翻身垫可方便的实现充盈和泄放之间的高度调整,实现了随翻身垫的自动充放气,进一步节省人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