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开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745发布日期:2019-04-20 03:0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眼科开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器械领域,具体是眼科开睑器。



背景技术:

在眼科手术中,往往需要将眼睑撑开,来方便主治医生进行检查或者手术。这一撑开一般依靠开睑器来辅助完成。现有的开睑器在临床上使用时,具有安全性差及遮挡操作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现有的开睑器多为在患者的面部一侧进行操作和控制,而面部的一侧位置往往是医生具体实施检查和手术的操作位,开睑器的手柄及连接部分常常对其他器械的实施造成遮挡和妨碍,同时进行操作医护人员相邻站位也容易彼此妨碍影响操作。同时,这一遮挡和妨碍情况的存在,也使医护人员在各种复杂的动作中容易碰到开睑器的操作端(靠近医生的一端),对患者的眼睛造成拉拽,或撑开不良,给手术和检查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眼科开睑器,它给医生的动作预留足够的空间,提高手术中的操作安全,大大方便了手术和检查的开展。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眼科开睑器,包括控制管、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开睑片,所述控制管内套接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内杆,所述内杆的前端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邻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内螺块,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內螺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內螺块,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与第二內螺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均穿出控制管,所述开睑片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

所述控制管的前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条型孔和第二条型孔,所述第一支杆贯穿第一条型孔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杆贯穿第二条型孔且二者滑动连接。

所述控制管远离第一螺杆的后段依次设置滑槽和转动腔,所述滑槽沿控制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槽的后端与转动腔相连通,所述转动腔为圆形空腔,所述内杆远离第一螺杆的后端设有棱柱杆,所述棱柱杆外部套接有与其相适应的棱柱套,所述棱柱套远离内杆的一端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外壁上中心对称的设有两个翼板,所述翼板设置于滑槽内且能够沿滑槽滑动,所述拉杆上套接有直线弹簧,所述直线弹簧安装于控制管的后端与翼板之间,所述直线弹簧的前端与翼板连接,且后端与控制管连接,所述拉杆远离内杆的一端自控制管穿出且设有拉帽。

所述开睑片为弧形的塑料片或金属片,所述开睑片的上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与第一支杆或第二支杆活动套接,所述金属片和套管的顶部贯穿且转动连接有螺栓,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沿长度方向均分布有限位槽,所述螺栓能够插入限位槽内。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装置在使用时,将控制管放置于患者鼻翼一侧(与手术眼睛相邻的一侧),并使控制管沿着鼻翼相对患者面部竖直设置,从而使操作端位于患者的头顶,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在患者头顶处,通过转动内杆对眼睛的撑开进行操作,一方面,本装置除开睑片之外的连接和延长结构都在手术眼睛的内侧,不占用眼睛上方及眼睛外侧的空间,方便器械的实施和医生的操作,另一方面,使医护人员的站位分开,给医生的动作预留足够的空间,防止互相碰拽,提高手术中的操作安全,大大方便了手术和检查的开展。

虽然手术中的意外事件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故从安全性考虑,为了防止手术中的碰撞和意外影响撑开操作,则两个开睑片的撑开状态必须得到良好的固定,对意外具有一定的预防功能。而现有技术的开睑器均在此方面有所疏忽。大部分的控制结构具有两大问题,一是控制结构设置在眼睛附近,使眼周结构复杂,且容易因为意外碰触而改变撑开状态;二是控制结构无锁止,能够因为意外碰触、搓动而改变安撑开状态。这些都造成了开睑器安全性方面的薄弱点。

本装置通过旋转内杆能够控制两个开睑片的相对撑开或合起,反向螺旋杆的设计紧凑合理,有利于减少控制管的管径,且简化围绕在眼周的器械结构,有利于暴露良好的操作视野。同时通过将控制端设置在患者头顶外侧,远离器械和动作密集的眼睛一端,从而有利于操作动作分开,防止彼此干扰。且进一步的,本装置在使用时,当需要改变撑开状态时,将拉帽拉出,使翼板进入到转动腔内,即可自由转动拉帽,并依次带动拉杆-棱柱套-棱柱杆-内杆转动,从而控制撑开,当撑开适当时,松开拉帽使翼板自滑槽回到滑动回到其初始位置——滑槽远离转动腔的一端,即可使撑开状态固定。且这一设计的优势在于,由于滑槽对翼板的转动限制,使对拉帽意外的碰撞、转动、搓动都不能改变撑开状态,且考虑到拉帽可能因为碰撞、贴压而压入,其拉出却需要双手的配合,故将解锁操作的行程方向设置拉出,进一步避免了术中动作意外改变内杆的转动的可能,安全性非常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部(靠近眼睛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部(靠近医生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附图1的右侧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附图3的A-A剖面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附图3的B-B剖面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附图3的C-C剖面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使用参考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控制管;2、第一支杆;3、第二支杆;4、开睑片;5、内杆;6、第一螺杆;7、第二螺杆;8、第一内螺块;9、第二內螺块;10、第一条型孔;11、第二条型孔;12、滑槽;13、转动腔;14、棱柱杆;15、棱柱套;16、拉杆;17、翼板;18、直线弹簧;19、拉帽;20、套管;21、螺栓;22、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眼科开睑器,主体结构包括控制管1、第一支杆2、第二支杆3、开睑片4,所述控制管1内套接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内杆5,所述内杆5的前端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邻的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的螺纹方向相反,通过旋转内杆5能够控制两个开睑片4的相对撑开或合起,反向螺旋杆的设计紧凑合理,有利于减少控制管1的管径,且简化围绕在眼周的器械结构,有利于暴露良好的操作视野。所述第一螺杆6上螺纹连接有第一内螺块8,所述第一支杆2的一端与第一內螺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7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內螺块9,所述第二支杆3的一端与第二內螺块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均穿出控制管1,所述开睑片4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在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上。本装置在使用时,将控制管1放置于患者鼻翼一侧(与手术眼睛相邻的一侧),并使控制管1沿着鼻翼相对患者面部竖直设置,从而使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的长度很短,仅为与鼻翼到眼睛之间的距离的长度,相比两根细长延长杆的结构,较为精简。同时使操作端位于患者的头顶,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在患者头顶处,通过转动内杆5对眼睛的撑开进行操作,一方面,本装置除开睑片4之外的连接和延长结构都在手术眼睛的内侧,不占用眼睛上方及眼睛外侧的空间,方便器械的实施和医生的操作,另一方面,使医护人员的站位分开,给医生的动作预留足够的空间,防止互相碰拽,提高手术中的操作安全,大大方便了手术和检查的开展。

为了简化眼周手术环境,所述控制管1的前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条型孔10和第二条型孔11,所述第一支杆2贯穿第一条型孔10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杆3贯穿第二条型孔11且二者滑动连接。使除必要不可缺少的开睑片4和支杆以外,眼周的结构仅为贴近鼻翼的控制管1,控制管1的外壁光滑,而控制结构均设置在控制管1内,使本装置整体使用时,外形非常简洁,无过多的连杆和配件,有利于暴露出整齐良好的手术视野。

虽然手术中的意外事件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故从安全性考虑,为了防止手术中的碰撞和意外影响撑开操作,则两个开睑片4的撑开状态必须得到良好的固定,对意外具有一定的预防功能。而现有技术的开睑器均在此方面有所疏忽。大部分的控制结构具有两大问题,一是控制结构设置在眼睛附近,使眼周结构复杂,且容易因为意外碰触而改变撑开状态;二是控制结构无锁止,能够因为意外碰触、搓动而改变安撑开状态。这些都造成了开睑器安全性方面的薄弱点。所述控制管1远离第一螺杆6的后段依次设置滑槽12和转动腔13,所述滑槽12沿控制管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槽12的后端与转动腔13相连通,所述转动腔13为圆形空腔,所述内杆5远离第一螺杆6的后端设有棱柱杆14,所述棱柱杆14外部套接有与其相适应的棱柱套15,通过棱柱套15的转动能够带动棱柱杆14的转动,二者在轴向上保持同步。所述棱柱套15远离内杆5的一端设有拉杆16,所述拉杆16的外壁上中心对称的设有两个翼板17,所述翼板17设置于滑槽12内且能够沿滑槽12滑动,从而实现滑槽12对翼板17的转动限制,使对拉帽19意外的碰撞、转动、搓动都不能改变撑开状态,所述拉杆16上套接有直线弹簧18,所述直线弹簧18安装于控制管1的后端与翼板17之间,所述直线弹簧18的前端与翼板17连接,且后端与控制管1连接,当直线弹簧18处于未受力的自然状态时,所述翼板17位于滑槽12的前端(靠近患者的一端),所述棱柱杆14完全插入棱柱套15。当直线弹簧18被压缩,所述翼板17能够进入转动腔13,并在转动腔13内轴向转动,此时棱柱杆14部分暴露在棱柱套15外且二者并不脱离。这一设计的优势在于,且考虑到拉帽19可能因为碰撞、贴压而压入,其拉出却需要双手的配合,故将解锁操作的行程方向设置拉出,进一步避免了术中动作意外改变内杆5的转动的可能,安全性非常好。所述拉杆16远离内杆5的一端自控制管1穿出且设有拉帽19。当需要改变撑开状态时,将拉帽19拉出,使翼板17进入到转动腔13内,即可自由转动拉帽19,并依次带动拉杆16-棱柱套15-棱柱杆14-内杆5转动,从而控制撑开,当撑开适当时,松开拉帽19使翼板17自滑槽12回到滑动回到其初始位置——滑槽12远离转动腔13的一端,即可使撑开状态固定。

为了适应不同面部特征的人,所述开睑片4为弧形的塑料片或金属片,所述开睑片4的上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套管20,所述套管20与第一支杆2或第二支杆3活动套接,所述金属片和套管20的顶部贯穿且转动连接有螺栓21,所述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沿长度方向均分布有限位槽22,所述螺栓21能够插入限位槽22内。能够通过螺栓21与不同的限位槽22配合,调整开睑片4的位置,使本装置的适应性更好。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所述是眼科开睑器,主体结构包括控制管1、第一支杆2、第二支杆3、开睑片4,所述控制管1的前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条型孔10和第二条型孔11,所述控制管1内套接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内杆5,所述内杆5的前端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邻的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杆6上螺纹连接有第一内螺块8,所述第一支杆2的一端与第一內螺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7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內螺块9,所述第一內螺块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支杆2的一端贯穿第一条型孔10,且所述第一支杆2穿入控制管1的内端与第一螺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內螺块9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支杆3的一端贯穿第二条型孔11,且所述第二支杆3穿入控制管1的内端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所述开睑片4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在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上。本装置能够实现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的拆装,使用时能够上下撑开眼睑,或单侧撑开眼睑,更加灵活方便。且方便清洁消毒。所述内杆5远离第一螺杆6的后端(前端为与患者眼睛相邻的一端,后端为与医生相邻的一端)自控制管1穿出并暴露在外部,所述内杆5的前端与控制管1前端的内壁之间安装有轴承,所述内管的后端与控制管1后端的内壁之间安装有轴承,所述内管暴露在控制管1外的一端设有旋转柄。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所述是眼科开睑器,主体结构包括控制管1、第一支杆2、第二支杆3、开睑片4,所述控制管1内套接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内杆5,所述内杆5的前端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相邻的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所述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7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杆6上螺纹连接有第一内螺块8,所述第一支杆2的一端与第一內螺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7上螺纹连接有第二內螺块9,所述第二支杆3的一端与第二內螺块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均穿出控制管1,所述控制管1的前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条型孔10和第二条型孔11,所述第一支杆2贯穿第一条型孔10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杆3贯穿第二条型孔11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开睑片4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在第一支杆2和第二支杆3上。所述控制管1远离第一螺杆6的后段依次设置滑槽12和转动腔13,所述滑槽12沿控制管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槽12的后端与转动腔13相连通,所述转动腔13为圆形空腔,所述内杆5远离第一螺杆6的后端设有棱柱杆14,所述棱柱杆14外部套接有与其相适应的棱柱套15,所述棱柱套15远离内杆5的一端设有拉杆16,所述拉杆16的外壁上中心对称的设有两个翼板17,所述翼板17设置于滑槽12内且能够沿滑槽12滑动,所述拉杆16上套接有直线弹簧18,所述直线弹簧18安装于控制管1的后端与翼板17之间,所述直线弹簧18的前端与翼板17连接,且后端与控制管1连接,所述拉杆16远离内杆5的一端自控制管1穿出且设有拉帽19。所述开睑片4为弧形的透明塑料片,所述开睑片4的上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套管20,所述套管20与第一支杆2或第二支杆3活动套接,所述金属片和套管20的顶部贯穿且转动连接有螺栓21,所述第一支杆2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4个限位槽22,所述第二支杆3沿长度方向分布有4个限位槽22,所述螺栓21能够插入限位槽22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