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注药的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2753发布日期:2019-05-11 00:4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注药的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注药的活检钳。



背景技术:

内窥镜检查和微创治疗已经成为人类各种体腔粘膜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广泛用于包括各种急慢性炎症、癌前期病变、良恶性肿瘤、息肉、管腔内出血等疾病的诊治。随着微创医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如何应用内窥镜技术作出有效、早期和准确的疾病诊断,特别是对体腔粘膜的癌前期病变长期监测随访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如何使用内窥镜微创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也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领域。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内镜下体腔粘膜活检仪多数还局限于传统的粘膜活检,单纯的用于粘膜病变的病理诊断。而且,就病理取材而言,食道粘膜内镜下取材组织小,往往只能取到上皮层及固有层,不易进行病变浸润的判断,这直接影响了医生对于后续治疗的判断。此外,此款活检钳还可以就内镜下早癌的浸润深度进行预判,有些内镜下食道早癌NBI下观察后根据IPCL分型是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的,但术中往往发现粘膜下因为严重黏连,注射后无法抬举,无法剥离,那么对于患者来说,进行全麻后才发现这个问题,不仅增加了麻醉风险,而且需要重新转外科进行治疗,那么,如果在活检的当时进行粘膜下注射,不仅可以有效取得上皮、固有层、以及粘膜肌层送病理,还可以明确是否可以进一步内镜下手术治疗,如取活检时注射就发现黏连严重,无法抬举,那便无需再进行内镜下治疗的尝试了,这样既可以节约患者的经济费用,又可以避免后续的内镜下无效操作。而其它如内镜下不能切除的肿瘤,既需要活检病理证实,又需要在肿瘤部位注射如纳米碳混悬液等进行定位,便于外科术中迅速找到病灶并进行切除,缩短手术时间。但普通活检钳取材后仍需换用注射针才能进行术前注射定位。因此急需一种活检钳既可通过粘膜下注射分离粘膜层和肌层,有效进行取材,避免无效多次取材,又可在需要定位标注时明确标注点,无需更换注射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注药的活检钳,用以解决现有的活检钳功能单一和手术时效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注药的活检钳,所述可注药的活检钳包括夹持装置、可弯曲连接管和控制手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管状安装座和至少两个夹持件,每个所述夹持件的一端设置有凹部,每个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销轴铰接于所述管状安装座一端端口边缘的避位口内,所述管状安装座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弯曲连接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可弯曲连接管内穿设有注药管,所述注药管一端的端部呈空心尖刺状,所述注药管一端的管壁与所述夹持件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可弯曲连接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注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手柄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手柄包括把持件和控制件,所述把持件呈变径管状结构,所述把持件的一端与所述可弯曲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把持件的外周面,所述把持件的管壁上设置有条形孔,所述控制件上设置有注药装置,所述注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件固定连接,所述注药装置的出药嘴与所述注药管的另一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控制件两端的端缘分别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一圈挡环。

优选的,所述把持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持环。

优选的,所述注药装置为储药胶囊或注射器。

优选的,所述可弯曲连接管为钢丝软管。

优选的,所述凹部的边缘设置有多个锯齿。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可注药活检钳粘膜下注射后,可精确的分离粘膜层和肌层,便于粘膜层的大块活检,也可在直接用于常规的内镜下喷洒药物治疗,对于有些内镜下不能切除的肿瘤,既需要活检病理证实,又需要在肿瘤部位注射如纳米碳混悬液等进行定位,便于外科术中迅速找到病灶并进行切除,缩短手术时间。此款设计可以同时执行这几种功能而无需再换用注射针进行注射,节约了费用,也节约了内镜下操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可注药的活检钳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可注药的活检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可注药的活检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4所述,该可注药的活检钳包括夹持装置1、可弯曲连接管2和控制手柄3,夹持装置1包括管状安装座11和两个夹持件12,管状安装座11一端的端口边缘设置有两个对称的避位口,管状安装座11的另一端径向向内收缩形成一段外径小于可弯曲连接管2内径的插接部。夹持件1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但是不限于两个,每个夹持件12的一端设置有凹部13,凹部13的边缘设置有多个锯齿14,凹部13的底部设置有漏孔15,当两个夹持件12扣合时,两个凹部13边缘的锯齿相互咬合,两个夹持件12的一端构成一个半球体,两个夹持件1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销轴铰接于避位口内。可弯曲连接管2为钢丝软管,可弯曲连接管2的内层为一段螺旋钢丝,外层包裹一层软质塑料,可弯曲连接管2的一端套设于插接部。可弯曲连接管2内穿设有注药管21,注药管21为不锈钢材质,使得注药管21既能满足医疗要求,又能随同可弯曲连接管2一同弯曲,注药管21一端的端部呈空心尖刺状,注药管21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上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L型导向槽23。两个夹持件12的端部通过销轴与连接件22连接,注药管21带动连接件22向前运动时,两个夹持件12分别张开,当两个夹持件12张开到最大角度后,注药管21还可向前运动一段距离,通过注药管21的一端喷洒药液进行治疗;当注药管21带动连接件22向后运动时,两个夹持件12相扣合将注药管21的一端包裹在其中。

如图1和2所述,控制手柄3包括把持件31和控制件34,把持件31呈变径管状结构,把持件31的一端套设于可弯曲连接管2的另一端连接,把持件31的管壁上设置有条形孔32,控制件34可滑动地套设于把持件31的外周面,控制件34上设置有注药装置,注药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储药胶囊36,储药胶囊36的出药嘴与注药管21的另一端连通,储药胶囊36内装有需要注射的药液,储药胶囊36上设置有刻度,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药液的注射量。当需要注射药液时,只需拇指用力按压储药胶囊36,储药胶囊36内的药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注药管21注射到需要治疗的部位,通过在控制件34上设置注药装置,可在标定活检之后直接进行注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进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注药管21的另一端与控制件34固定连接,当控制件34在把持件31的外周面往复滑动时,控制件34可带动注药管21的另一端一同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控制两个夹持件12的张开与扣合。进一步的,为了使方便操作控制件34,控制件34两端的端缘分别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一圈挡环33,使用时,只需两根手指夹持在控制件34上,便可轻松控制控制件34运动。此外,把持件31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持环35。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可注药的活检钳与实施例1中的可注药的活检钳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注药装置为注射器37,与储药胶囊36相比,注射器37在使用过程中可产生更大的压力,从而更轻松地将药液注射到需要治疗的部位,操作更为方便。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