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观察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4967发布日期:2019-02-19 18:54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眼底观察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眼底观察镜。



背景技术:

眼底观察镜是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1851年发明的。借助这种新器械,医生可以看清眼球后面视网膜上的血管以及视神经(在眼睛和大脑之间传送信息)。这是人体中唯一不需要切开而能够看到血管和神经的地方。现有技术的眼底观察镜结构单一,镜面裸露在外,容易受到外力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眼底观察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眼底观察镜,包括观察镜主板、连接部、转接部、眼底镜外壳、眼底镜主体、眼底观察孔、镜面收纳壳、一对灯光透光槽、旋接端、握持手柄、多条盖板滑动槽及一对透光槽盖板;所述的观察镜主板及眼底镜外壳分别为黑色塑料材质制成的圆形平面板状结构,且所述的眼底镜外壳的外径小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外径;所述的眼底镜外壳通过所述的转接部连接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上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通过所述的转接部上下翻转,所述的眼底镜主体适配嵌装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的一个端面上;所述的眼底观察孔设置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及眼底镜主体的中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通过所述的转接部向上翻起时,所述的眼底观察孔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上方;所述的镜面收纳壳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转接部的下方,所述的眼底镜外壳通过所述的转接部向下翻折并适配嵌入在所述的镜面收纳壳内;所述的一对灯光透光槽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两侧部,所述的一对透光槽盖板分别通过多条盖板滑动槽安装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两侧部,所述的一对透光槽盖板分别通过所述的多条盖板滑动槽水平滑动并分别对应罩盖在所述的一对灯光透光槽上;所述的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底部,所述的旋接端螺纹适配旋接在所述的连接部上,所述的握持手柄的上端与所述的旋接端固定连接。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镜面收纳壳的内壁边缘处设有环形的卡条,所述的眼底镜外壳通过所述的卡条卡置在所述的镜面收纳壳内。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镜面收纳壳的内壁上设有擦拭面,所述的眼底镜主体贴合在所述的擦拭面上。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握持手柄上设有夹持结构,位于所述的握持手柄的下端一侧。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握持手柄上设有便携绳,位于所述的握持手柄的底部。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眼底镜外壳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顶部设有插槽结构,所述的凸起结构与所述的插槽结构适配插接,使所述的眼底镜外壳翻起时贴合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上。

上述的眼底观察镜,其中,所述的眼底镜外壳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减震面,所述的观察镜主板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减震面。

本实用新型能用于眼科治疗中对眼底的观察,能有效保护眼底镜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眼底观察镜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眼底观察镜的观察镜主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眼底观察镜,包括观察镜主板1、连接部2、转接部3、眼底镜外壳4、眼底镜主体5、眼底观察孔6、镜面收纳壳7、一对灯光透光槽8、旋接端9、握持手柄10、多条盖板滑动槽11及一对透光槽盖板12;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及眼底镜外壳4分别为黑色塑料材质制成的圆形平面板状结构,且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的外径小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外径;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通过所述的转接部3连接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上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通过所述的转接部3上下翻转,所述的眼底镜主体5适配嵌装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的一个端面上;所述的眼底观察孔6设置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及眼底镜主体5的中部,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通过所述的转接部3向上翻起时,所述的眼底观察孔6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上方;所述的镜面收纳壳7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转接部3的下方,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通过所述的转接部3向下翻折并适配嵌入在所述的镜面收纳壳7内;所述的一对灯光透光槽8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两侧部,所述的一对透光槽盖板12分别通过多条盖板滑动槽11安装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一个端面上,位于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两侧部,所述的一对透光槽盖板12分别通过所述的多条盖板滑动槽11水平滑动并分别对应罩盖在所述的一对灯光透光槽8上;所述的连接部2设置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底部,所述的旋接端9螺纹适配旋接在所述的连接部2上,所述的握持手柄10的上端与所述的旋接端9固定连接。

所述的镜面收纳壳7的内壁边缘处设有环形的卡条13,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通过所述的卡条13卡置在所述的镜面收纳壳7内,便于眼底镜外壳4的收纳。

所述的镜面收纳壳7的内壁上设有擦拭面14,所述的眼底镜主体5贴合在所述的擦拭面14上,可防止镜面收纳壳7对眼底镜主体5的表面进行摩擦。

所述的握持手柄10上设有夹持结构15,位于所述的握持手柄10的下端一侧,可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和携带。

所述的握持手柄10上设有便携绳16,位于所述的握持手柄10的底部,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携带和手持。

请参见附图2所示,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凸起结构17,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顶部设有插槽结构18,所述的凸起结构17与所述的插槽结构18适配插接,使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翻起时贴合在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上,便于眼底镜主体5的稳定使用。

所述的眼底镜外壳4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减震面19,所述的观察镜主板1的另一个端面上设有减震面19,可起到减震的作用,有效保护眼底镜主体5。

使用时,将握持手柄10通过旋接端9适配旋接在连接部2上,便于手持本实用新型;眼底镜外壳4通过转接部3向上翻转到竖直位置,通过眼底观察孔6即可使用眼底镜主体5观察眼底;观察时,可通过灯光辅助,灯光通过一对灯光透光槽8射入;不使用时,眼底镜外壳4通过转接部3向下翻转到镜面收纳壳7内,用于保护眼底镜主体5;一对透光槽盖板12通过多条盖板滑动槽11滑动并遮盖一对灯光透光槽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用于眼科治疗中对眼底的观察,能有效保护眼底镜主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