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5068发布日期:2019-02-19 18:54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中医诊疗仪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参与到研发中医诊疗仪器中。目前已研制成功并运用到中医诊疗分析类仪器包括:(1)舌诊仪、面诊仪;(2)脉诊仪;(3)声诊仪;(4)问诊仪。但是舌诊仪、面诊仪、脉诊仪、声诊仪、问诊仪主要都是单一方面的设备,功能和诊断性都比较局限,因此主要应用在科研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及中医四诊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各个中医诊疗仪器功能局限性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包括一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椅和安装诊断设备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座椅支架和设备支架,所述座椅支架上设置有一座椅,在所述座椅上设置有脉诊仪,在所述设备支架上设置有舌诊仪、声诊仪、面诊仪和身高测量装置,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体重测量装置,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座椅构成太空舱形结构。

其中,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座椅之间设置有主设备箱,在所述主设备箱的底部设置有漏斗型的穿线槽,所述穿线槽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底部。

具体的,所述设备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分别与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舌诊仪、声诊仪、面诊仪和身高测量装置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上。

具体的,所述舌诊仪包括视频采集器和舌诊仪终端,所述视频采集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头,所述舌诊仪终端设置在主设备箱内。

具体的,所述面诊仪采用所述舌诊仪的视频采集器,所述面诊仪还包括面诊仪终端,所述面诊仪终端设置在主设备箱内。

具体的,所述声诊仪包括声音采集器和声诊仪终端,所述声音采集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头,所述声诊仪终端设置在主设备箱内。

具体的,在所述主设备箱内设置有座椅调节装置,所述座椅调节装置与所述椅背连接,能够根据设置调节椅背的倾斜角度,在所述主设备箱的前部还设置有腿部支撑垫,所述腿部支撑垫与所述座椅调节装置连接,能够根据设置调节抬升角度。

具体的,在所述座椅支架内设置有支架调节装置,所述支架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可以调节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旋转角度。

一种中医四诊方法,包括:通过采集设备采集患者数据,将患者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针对患者数据得出状态报告,将状态报告发送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审核,服务器端根据审核结果给出正式的状态报告及调理建议。

其中,所述采集设备采集患者数据包括:舌诊仪采集到的舌部图像、声诊仪采集到的声音、面诊仪采集到的面部图像、脉诊仪采集到的脉象和身高测量装置测量到的身高、体重信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将舌诊仪、声诊仪、面诊仪、脉诊仪和身高测量装置全都集成在一套设备上,同时设置有座椅,用户只需要乘坐在座椅上,便能够完成所有信息的测量,用户体验十分简单,适合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医四诊太空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医四诊太空舱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状态辨识算法的原理图。

图中,1-底座,2-座椅,21-坐垫,22-椅背,23-座椅把手,24-腿部支撑垫,25-脉搏测量支架,3-支架本体,31-座椅支架,311-左座椅支架,312-右座椅支架,32-设备支架,321-左第一设备支架,322-右第一设备支架,323-第二设备支架,4-主设备箱,5-CCD摄像头,6-音频采集传感器,7-体重测量装置,8-身高测量装置,9-显示屏,10-LED照明灯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中医四诊太空舱,如图1所示,包括一底座1,在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椅2和安装诊断设备的支架本体3,支架本体3包括座椅支架31和设备支架32,座椅支架31、设备支架32与座椅2构成太空舱形结构,座椅支架31为左座椅支架311和右座椅支架312两部分构成,左座椅支架311和右座椅支架312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在左座椅支架311和右座椅支架312之间设置有主设备箱4,座椅2设置在主设备箱4上。设备支架32包括左第一设备支架321,右第一设备支架322和第二设备支架323,左第一设备支架设置在左座椅支架311顶部的容置槽内,并与左座椅支架311通过转轴连接,右第一设备支架设置在右座椅支架312顶部的容置槽内,且与右座椅支架312也通过转轴连接,第二设备支架的结构为弯曲的A字形,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的两个脚分别设置在左第一设备支架顶部的容置槽内和右第一设备支架顶部的容置槽内,并且分别与左第一设备支架和右第一设备支架通过转轴连接,使得第二设备支架能够相对于左第一设备支架和右第一设备支架旋转,左第一设备支架和右第一设备支架可以相对于左座椅支架311和右座椅支架312旋转。在左座椅支架311和右座椅支架312内分别设置有支架调节装置,支架调节装置分别连接左第一设备支架、右第一设备支架和第二设备支架,通过支架调节装置可以调节左第一设备支架、右第一设备支架和第二设备支架的旋转角度。

座椅2的坐垫21设置在主设备箱4,椅背22连接在坐垫后部的转轴上,椅背22能够沿转轴旋转,座椅把手23连接在坐垫21与椅背22之间,座椅把手采用两段设计,使得椅背22向后倒下时,座椅把手23方便用户扶靠。在主设备箱4的前部还设置有腿部支撑垫24,腿部支撑垫24与椅背22连接,在椅背22向后倒下时,腿部支撑垫24能够将患者腿部抬起。座椅调节装置(图中未示出)设置在主设备箱4内,座椅调节装置(图中未示出)分别与椅背22和腿部支撑垫24连接,能够根据设置调节椅背22的倾斜角度和腿部支撑垫24的抬升角度。

在主设备箱4内还设置有舌诊仪的舌诊仪终端、声诊仪的声诊仪终端、面诊仪的面诊仪终端、脉诊仪的脉诊仪终端,舌诊仪和面诊仪采用同一CCD摄像头5采集患者舌部图像和面部图像,CCD摄像头5设置在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的弧形内部,声诊仪的音频采集传感器6设置在CCD摄像头5旁,脉诊仪的脉搏测量支架25设置在座椅的两侧把手23上。

在底座的上表面的座椅前端位置设置有体重测量装置7,在患者坐到座椅上之前能够完成患者的体重测量,在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的尖端设置有身高测量装置8,其能够通过测量A字形尖端至患者头部的距离得出患者身高。

在主设备箱4的底部设置有漏斗型的穿线槽,穿线槽延伸至底座的底部,使主设备箱4内部的设备电缆通过底座引出,提升美观度。在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的尖端还设置有显示屏9,用户可以在显示屏9上看到操作指令和采集的信息。同时在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的弧形内部设置有LED照明灯组10,能够在CCD摄像头5采集患者舌部图像和面部图像的时候提升清晰度。在第二设备支架A字形两个脚部设置有扬声器,用户能够通过扬声器听到操作人员的指令或其他信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将舌诊仪、声诊仪、面诊仪、脉诊仪和身高测量装置全都集成在一套设备上,同时设置有座椅,用户只需要乘坐在座椅上,便能够完成所有信息的测量,用户体验十分简单,适合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中医四诊方法,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中医四诊太空舱,包括:通过采集设备采集患者数据,采集设备采集患者数据包括:舌诊仪采集到的舌部图像、声诊仪采集到的声音、面诊仪采集到的面部图像、脉诊仪采集到的脉象和身高测量装置测量到的身高、体重信息。将患者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在平台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之后服务器端针对患者数据通过状态辨识算法

得出状态报告,状态辨识算法如图3所示,思维过程可概括为“根据表征参数,辨别状态要素,组成状态名称”。

从表征参数判断状态要素,最后形成状态名称,既是状态辨识的原理、规律,也是状态辨识思维过程中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梯、三个步骤,三者都是“辨”,辨别表征参数是基础,判断状态要素是关键,确立状态名称是目的。

(一)辨别表征参数是基础

空气质量、地域、节气、长期涉水工作、女性、形体肥胖、发热、咳嗽、胃痛、脉滑、舌红、苔黄、X线影像资料等表征参数,都只是状态的表征,并非状态本质,状态也不是机体的局部反应,而是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要认识状态的本质,就必须从表征入手,不但要收集中观参数,还要考虑到宏观和微观参数,离开表征参数,就无法辨识状态。因此,表征参数的全面、真实、客观、规范是准确辨识的前提。

以状态表征参数为依据,从表征参数辨识状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原则。表征参数全面收集、正确认识,是辨状态的基础,是状态辨识的第一个层次、第一个步骤、第一个台阶。

(二)判断状态要素是关键

“状态要素”,包含着反映程度要素如已病、未病、欲病状态或者三态中反映轻重程度,轻重程度用Ⅰ(一级)、Ⅱ(二级)、Ⅲ(三级)表示,一级代表轻度、二级代表中度、三级代表重度,还包括反映部位的要素,如心、肝、脾、肺等,以及状态性质的要素,如湿、热、气虚、血瘀等要素。

表征参数只是状态的现象,只是辨识的证据,状态要素才是本质。各种具有的内在联系表征参数组合的结果才是“状态要素”。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对人体现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任何表征参数的采集都是为了辨别状态要素,任何状态名称都是由状态要素组合而成。

个体人的健康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阶段的健康状态表现不同,因而反映内在状态本质、整体反应状态的要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这可从状态要素的分布、演变中反映健康的发展趋势。

所以,状态要素是辨识的核心,辨识状态的关键是要确定机体当前处于已病、未病、欲病或病后状态,以及当前状态的位置、性质,程度的轻重。如根据个体人的症状判断其为已病状态,当前已病状态下位置要素(即病位证素)在脾,性质(病性证素)是阳虚,病变严重程度为三级。辨别状态要素是状态辨识的的第二个层次、第二个步骤、第二个台阶。

(三)确定状态名称是目的

状态名称诊断是对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高度概括,是状态辨识的最后结论。状态要素只是构成状态名称的要素,不等于完整的状态名称诊断,一个完整的状态名称诊断应该是程度、部位与性质的结合。比如已病状态,脾阳虚证Ⅲ(三级),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定量的描述。

部位与性质之间有纵横结合的关系,所以必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灵活、准确地把部位、性质抽象为完整的规范状态名称。如已病状态下,不同部位的病变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规律及因果主次关系,如内风归属于肝、湿易困脾、肾多虚证等,按照中医学理论,灵活、准确地将部位与性质有机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状态名称诊断。

因此,确定状态名称也是一个“辨”的过程,是整合思维,是状态辨识的第三个台阶、第三个步骤、第三个层次。

根据状态辨识结果,将人群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病后”四类对象,动态地把握不同群体的身体状态,将状态报告发送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审核,从而生成正式的状态报告,状态报告从膳食指导、运动、经络、茶饮、音乐等方面给出不同的中医调理方案,即调理建议。使不同人群都能得到针对性强的调理,实现“使人不生病、生小病、病后容易治、治后不易复发”的健康管理目标。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