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790发布日期:2018-11-16 21:1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保健器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0920023864.X名称为《一种托举式艾灸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托举式艾灸装置,属于医疗器械装置技术领域。给病人艾灸时在针灸针上端插上燃烧的艾柱,由于针灸针承重有限一次插的艾柱尺寸非常短,针一个穴位要换几次艾柱操作非常麻烦延长了治疗时间。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三腿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底环座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带孔托盘上,艾柱插筒与带孔托盘固定连接。它的优点是:此托举式艾灸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实用,使用它由于可托举较长的燃烧艾柱使艾灸治疗时间缩短,操作简单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针灸针的稳定性对治疗十分有利。然而,该艾灸装置燃烧一段时间后,艾柱的燃烧端与皮肤之间距离变大,皮肤处获得的热量会降低,艾灸时能对皮肤的温度高低难以调节,所以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该装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艾灸时不会损伤皮肤、更换艾柱方便、艾灸时能对皮肤的温度高低进行调节,且能在装置筒体内形成畅通的循环气流,艾灸效果好的艾灸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艾灸装置,包括有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内的艾柱,所述筒体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筒盖、顶部开口的筒身,所述筒盖能上下移动地套盖于筒身的顶部上,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所述艾柱的下端为悬空置于筒身的内腔中,所述筒身上设置有能使筒体内外空气相通的通气孔。

作为改进,所述筒身的底部可优选套置有当筒身贴附在人体上时能防止皮肤受伤的硅胶套。这种设计当筒身底部贴附于皮肤上时,硅胶套对皮肤起到很好保护作用,解决了现有产品中在艾灸时往往会对皮肤引起过敏或擦伤皮肤的难题。

进一步改进,所述硅胶套的上部可优选设置有套环,在套环上间隔地凸设有凸扣,所述凸扣对应地卡扣于筒身下部的卡孔中,在硅胶套的底部圆周面上分布有能方便与粘胶纸粘接定位的凸耳。这样能使硅胶套方便而牢固地与筒身连接在一起,使艾灸操作更方便。

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耳上分别设置有可用于皮肤透气的导气孔。这些导气孔能更好地起到在长时间艾灸时皮肤不会受到过敏和不良反应,这时现有技术所没有的。

作为改进,所述通气孔包括位于筒身上的上部通气孔、中部通气孔和下部通气孔,所述上部通气孔位于筒盖内侧面相对应高度的筒身侧壁上,当筒盖下移时能将上部通气孔封闭,而当筒盖上移时能将上部通气孔露出与外界相通,中部通气孔位于下部通气孔的斜上方,使相邻两个下部通气孔与一个中部通气孔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分布结构;或者,所述通气孔包括位于筒身上的上部通气孔、中部通气孔和下部通气孔,所述筒盖的侧面上设置有腰形通气孔,所述上部通气孔分别与筒盖上的腰形通气孔相对应,当筒盖上下移动时能改变上部通气孔与腰形通气孔之间的通气流量,中部通气孔位于与下部通气孔的斜上方,使相邻两个下部通气孔与一个中部通气孔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分布结构。腰型通气孔能保持筒盖在一定移动距离下上部通气孔始终与腰型通气孔相连通,确保筒身上部气流通畅,使艾灸保持燃烧,在移动移动距离以后腰型通气孔与上部通气孔的交错面积减少,起到改变通气流量的作用,从而根据使用的艾柱大小和艾柱的燃烧效果,选择合适的通气流量,使艾柱在最适宜的通气流量中保持燃烧,应用范围更广;下部通气孔与中部通气孔交错设置,而且相邻两个下部通气孔与一个中部通气孔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分布结构,使气体在进出筒体时趋向于沿同一个方向进出,有利于在筒体内形成气流循环,增强艾灸效果。

作为改进,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定位针,所述艾柱的顶部与定位针插置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或者,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导磁针和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和导磁圆盘,所述针体上端与导磁圆盘的底面相连接,所述艾柱与针体相互插接而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通过磁力与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相互吸附而脱卸式固定在一起;或者,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导磁针、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限位木塞,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和导磁圆盘,所述针体上端与导磁圆盘的底面相连接,所述限位木塞穿置于针体中,所述限位木塞顶面与导磁圆盘相抵触,而所述针体的下端延伸出限位木塞的底面,所述艾柱的顶部与延伸出限位木塞底面的针体插接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通过磁力与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相互吸附而脱卸式固定在一起。导磁针与导磁块配合使用,能使艾柱更方便更换与固定,同时也能在筒体内形成磁场,通过磁场按摩穴位,增强本装置的疗效;限位木塞能阻隔艾柱与筒盖,避免火星烧灼筒盖,同时限位木塞能增加艾柱与使用者捏握筒盖处之间的距离,能有效防止艾柱逐渐燃烧而距离缩短后达不到足够的温度,也能有效地避免艾柱燃烧过短对筒体上部和筒盖因温度过高而烧坏筒盖,同时也会影响使用者捏握;而艾柱插接在针体上能使更换十分方便。

进一步改进,当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中包括有限位木塞时,在筒盖底面上还设置有能夹住限位木塞上部侧面的卡爪,所述导磁块位于卡爪中部的筒盖底面上,当艾柱要固定于筒盖上时,先将艾柱与针体相互插接,使艾柱与限位木塞相固定,然后再将限位木塞上部卡入卡爪中,在限位木塞上部卡入卡爪的同时将导磁圆盘与导磁块相互粘触而将艾柱稳定地固定于筒盖的底面上;或者,当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中包括导磁块而没有限位木塞时,在筒盖底面上还设置有能夹住艾柱上部侧面的卡爪,所述导磁块位于卡爪中部的筒盖底面上,当艾柱要固定于筒盖上时,先将艾柱与针体相互插接,然后再将艾柱上部卡入卡爪中,在艾柱上部卡入卡爪的同时将导磁圆盘与导磁块相互粘触而将艾柱稳定地固定于筒盖的底面上。

作为改进,所述筒身的底面可优选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的结构为:在筒身底部的通腔中嵌置有形状与筒身底部通腔相适配的隔板,所述艾灸通孔分布于隔板上,在隔板的底面上涂有防止皮肤感染细菌的抗菌材料层,在隔板的顶面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上的铝薄片层。

作为改进,所述筒盖的顶部可优选设置有能增加筒身内腔与外界通气流量的开孔,并在筒盖的开孔位置上设置有能开启和封闭开孔的活动封盖。

作为改进,所述筒身的内侧壁上可优选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上的铝薄片层,所述筒身的内侧壁上的铝薄片层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能通过红外线将热量返回给艾柱燃烧部的红色铝薄片层,下部通过强光将热量返回至艾柱燃烧部的银色铝薄片层。银色铝薄片层能反射强光,将热量聚集在艾柱燃烧部,减缓热量损失,增强艾灸效果,红色铝薄片层将红外线反射回艾柱,相较于银色铝薄片层,红色铝薄片层反射的光线种类较少,因此热量也相应减少,避免限位木塞处温度过高影响装置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筒体包括筒盖、顶部开口的筒身,所述筒盖能上下移动地套盖于筒身的顶部上,所述艾柱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所述艾柱的下端为悬空置于筒身的内腔中,所述筒身上设置有能使筒体内外空气相通的通气孔,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筒盖能相对筒身上下移动,改变艾柱的燃烧部与人体皮肤之间的距离,使皮肤处于适宜的艾灸温度;通气孔能向筒体内输入更多的氧气,促进艾柱燃烧,有助于在筒体内腔中形成循环气流,更好地刺激皮肤上的穴位;筒身和隔板顶面设置有铝薄片层,铝薄片层能反射光线,使艾柱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筒体内腔中减少热量损失,增强艾灸效果,聚集的热量从隔板的艾灸通孔离开筒体接触皮肤,使热量更均匀、持久,艾灸用效果更理想;铝薄片层的聚热效果与通气孔的气体流动共同作用,保证筒体内温度平稳升高,有利于皮肤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皮肤灼伤;筒身上套置有硅胶套,硅胶套质地柔软,能贴合在人体皮肤上,使艾灸装置与皮肤接触更为紧密、舒适,有助于艾灸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图2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图4进一步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未分解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7是图1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8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筒盖采用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筒盖处于另一个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艾灸装置,包括有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内的艾柱32,所述筒体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41,所述筒体包括筒盖2、顶部开口的筒身1,所述筒盖2能上下移动地套盖于筒身1的顶部上,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所述艾柱32的下端为悬空置于筒身1的内腔中,所述筒身1上设置有能使筒体内外空气相通的通气孔。所述筒身1的底部套置有当筒身1贴附在人体上时能防止皮肤受伤的硅胶套8。所述硅胶套8的上部设置有套环81,在套环81上间隔地凸设有凸扣,所述凸扣对应地卡扣于筒身下部的卡孔13中,在硅胶套8的底部圆周面上分布有能方便与粘胶纸粘接定位的凸耳82。所述凸耳8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皮肤透气的导气孔83。

通气孔包括位于筒身上的上部通气孔14、中部通气孔11和下部通气孔15,所述上部通气孔14位于筒盖内侧面相对应高度的筒身侧壁上,当筒盖2下移时能将上部通气孔14封闭,而当筒盖2上移时能将上部通气孔14露出与外界相通,中部通气孔11位于下部通气孔15的斜上方,使相邻两个下部通气孔15与一个中部通气孔11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分布结构;或者,所述通气孔包括位于筒身上的上部通气孔14、中部通气孔11和下部通气孔15,所述筒盖2的侧面上设置有腰形通气孔22,所述上部通气孔14分别与筒盖2上的腰形通气孔22相对应,当筒盖2上下移动时能改变上部通气孔14与腰形通气孔22之间的通气流量,中部通气孔11位于与下部通气孔15的斜上方,使相邻两个下部通气孔15与一个中部通气孔11的中心连线形成三角形的分布结构。所述下部通气孔为2~6个的进气孔,所述中部通气孔的数量与下部通气孔数量相对应。

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定位针,所述艾柱32的顶部与定位针插置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或者,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导磁针和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5,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31和导磁圆盘3,所述针体31上端与导磁圆盘3的底面相连接,所述艾柱32与针体31相互插接而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3通过磁力与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5相互吸附而脱卸式固定在一起;或者,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包括导磁针、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5、限位木塞33,所述导磁针的侧面呈“丁”字形结构,所述导磁针包括针体31和导磁圆盘3,所述针体31上端与导磁圆盘3的底面相连接,所述限位木塞33穿置于针体31中,所述限位木塞33顶面与导磁圆盘3相抵触,而所述针体31的下端延伸出限位木塞33的底面,所述艾柱32的顶部与延伸出限位木塞33底面的针体31插接而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导磁圆盘3通过磁力与固定于筒盖底面上的导磁块5相互吸附而脱卸式固定在一起。当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中包括有限位木塞33时,在筒盖底面上还设置有能夹住限位木塞33上部侧面的卡爪6,所述导磁块5位于卡爪中部的筒盖底面上,当艾柱32要固定于筒盖2上时,先将艾柱32与针体31相互插接,使艾柱32与限位木塞33相固定,然后再将限位木塞33上部卡入卡爪6中,在限位木塞33上部卡入卡爪6的同时将导磁圆盘3与导磁块5相互粘触而将艾柱32稳定地固定于筒盖2的底面上;或者,当所述艾柱32的顶端与筒盖底面脱卸式相连接的结构中包括导磁块5而没有限位木塞33时,在筒盖底面上还设置有能夹住艾柱上部侧面的卡爪6,所述导磁块5位于卡爪中部的筒盖底面上,当艾柱32要固定于筒盖2上时,先将艾柱32与针体31相互插接,然后再将艾柱上部卡入卡爪6中,在艾柱32上部卡入卡爪6的同时将导磁圆盘3与导磁块5相互粘触而将艾柱32稳定地固定于筒盖2的底面上。当所述筒盖2的底面设置有能吸附导磁块5时,所述导磁块5通过粘接剂粘接在筒盖底面上,或者,所述导磁块5通过螺钉、螺栓或插销与筒盖2相连接在一起。筒盖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孔21,导磁块5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孔,螺钉、螺栓或插销插入连接孔21与固定孔中使筒盖2与导磁块连接在一起。

筒身1的底面分布有能使艾柱燃烧产生的热气流通过的艾灸通孔41的结构为:在筒身1底部的通腔中嵌置有形状与筒身1底部通腔相适配的隔板4,所述艾灸通孔41分布于隔板4上,在隔板4的底面上涂有防止皮肤感染细菌的抗菌材料层,在隔板4的顶面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32上的铝薄片层12。筒盖2的顶部设置有能增加筒身内腔与外界通气流量的开孔23,并在筒盖2的开孔位置上设置有能开启和封闭开孔的活动封盖7。筒身1的内侧壁上衬垫有能将艾柱燃烧的热量返回至艾柱32上的铝薄片层12,所述筒身1的内侧壁上的铝薄片层12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能通过红外线将热量返回给艾柱燃烧部的红色铝薄片层,下部通过强光将热量返回至艾柱燃烧部的银色铝薄片层。

工作原理:通过调整筒盖相对筒身的高度,实现调整艾柱的燃烧端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并且调整过程中,筒身上的通气孔使筒体内外的空气流动,有助于在筒体内腔中形成气流循环,更好地刺激皮肤上的穴位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