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电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496发布日期:2019-04-05 19:5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电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康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心电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心脏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证,心电信号可以基本准确检测和判断一个人的心脏健康状况。由于人们对于心脏问题的重视,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用于记录心脏活动的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可以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集和监控心电信号。

现有的心电监测设备的电极机构防水、防尘性能不佳,造成心电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受到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心电监测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心电监测设备,包括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以及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电连接;其中任一电极组件均包括中空的壳体以及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包括心电监测组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开口以形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所述心电监测组件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极片与所述心电监测组件电连接,并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外露于壳体,以便与人体皮肤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设置有开关感应元件,所述开关感应元件与所述心电监测组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外部的无线开关信号,以控制心电监控组件的供电开关的打开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开关感应元件为霍尔开关。

优选地,壳体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有第一扣合件,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扣合件,所述第一扣合件和所述第二扣合件相扣合;所述第一端盖上还设置有贯穿的通孔,以界定所述开口,所述电极片通过所述通孔外露。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的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端盖对应第一端盖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当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紧固连接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密封配合。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周围设置有第一方向限位件,所述电极片通过通孔外露时,第一方向限位件与电极片接触,防止电极片在水平方向上位移。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限位件为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电极片外露于所述容纳空间部分为介质接触区,所述介质接触区穿过开口与该第一端盖共同形成第一端盖的外表面,介质接触区外露于第一端盖的面积与第一端盖的外表面的面积之比为36%-85%。

优选地,电极组件的厚度由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度向边缘逐渐递减,且电极组件的厚度为4mm-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内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心电监测组件电连接,为心电监测组件供电。

优选地,所述心电监测设备还包括一导电贴片,所述导电贴片包括导电介质区以及黏合区,黏合区围设于导电介质区四周,所述导电贴片与第一端盖贴合时,所述导电介质区与第一电极片面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心电监测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内部设置开关感应元件,从而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外部无需设置开关元件,使得整个设备没有螺丝可开口,做到良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2、第二端盖上对应第一密封件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用于在第一端盖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确保第一电极组件的防水性能更优。

3、通过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内部设置无线充电组件,当该心电监测设备没有电能时,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进而可以做到更优的防水、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弯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呈弧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2D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第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连接线第二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C是图5B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D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二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D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另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和第一端盖相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F是图6E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G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另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H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片再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和导电贴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第一端盖和第一电极片配合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震动器与电路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震动器与电路板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C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震动器与电路板配合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9D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震动器与电路板配合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一电极组件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二电极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电监测设备中第二电极组件一种变形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心电监测设备1,用于检测人体心电数据,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1、第二电极组件12以及连接线13。连接线13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电连接,通过获取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之间的电位差信息,并对电位差信息进行解析处理,从而获取人体的心电数据信息,该心电数据信息可以是心电数据、心率信息或心电信息和心率信息均有。

请一并参阅图2A-2D,连接线13为弹性连接线,其形状为曲线形,以使用户在运动状态时,心电监测设备1的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贴合在人体皮肤,可以跟随肌肉同步收缩或伸张,以使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在用户运动时还可以稳定获取心电数据信息。

具体地,连接线13包括导线133以及包覆层130,该导线133电连接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3,包覆层130为弹性胶层,其可以为橡胶层、硅胶层,优选为硅胶层。包覆层130包覆于导线133以保护导线133,同时使得连接线13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弹性形变,以便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在跟随人体肌肉同步收缩或伸张的时还可以稳定贴合于人体皮肤。

包覆层130相对两端的垂直距离为D,D的取值满足,13cm≥D≥5cm,以使得在自然状态下,即心电监测设备1在自然放置状态下,第一电极组件11质心和第二电极组件12质心之间距离在阀值范围内,从而确保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之间所获取的电位差既满足可以获取心电数据信息的最低要求,又能做到外部环境对导线133的干扰程度较小,从而确保可以获取准确的心电数据信息。

包覆层130包括一体成型的包覆体131和两个端块132,两个端块132分别位于包覆体131的相对两端,该两个端块132分别与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形成卡位配合,以使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在跟随人体肌肉同步收缩或伸张时,保证导线133与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的电连接稳定性。

该包覆体131的延伸方向至少包括一弯折部,也即呈曲线设计,从而确保连接线13为曲线设计。本实施方式中,该包覆体131包括第一弯折部位1311和第二弯折部位1312,该第一弯折部位1311和第二弯折部位1312分别位于连接线13延伸方向的两侧,整个包覆体131呈“S”型。可以理解,包覆体也可以设计成半圆形,弧形,C字形或者波浪形或者正弦波形,或直线和曲线的结合,只要整体为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的曲线设计即可。导线133包裹于包覆体131,因此,连接线13的整体形状跟随包覆体131的整体形状,即连接线13整体呈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的曲线设计。弯折部是包覆层或包覆体沿第一方向延伸,然后折弯向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呈夹角α设计,180°>α>0°。也即是连接线13沿第一方向延伸,然后折弯向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呈夹角α设计,180°>α>0°。如图2B以及2C所示。

又由于包覆层130整体为硅胶材质,当心电监测设备1贴附在使用者身体皮肤表面时,两个电极组件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使用者运动时肌肉伸缩而发生轻微的变化,而连接线13的曲线设计以及弹性伸缩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拉伸范围,即当连接线13呈拉伸状态时,该连接线在延伸方向的长度介于5-15cm之间,当连接线13处于非拉伸状态时,该连接线13在延伸方向的长度介于4.5-13.5cm之间。

这样在运动时皮肤的牵扯会被弹性连接线吸收,大大减小了运动时,由于肌肉运动对两个电极组件之间连接线13拉伸的影响,且避免使用者运动时心电监测设备1从身体表面滑落从而使心电监测设备1与人体皮肤表面的连接更加稳固。

除此之外,包覆体131呈扁平状,该包覆体131的宽度为W,厚度为H,2.5mm≥H≥1.5mm。较佳设计为,其宽度W大于厚度的2倍,当心电监测设备1与身体表面贴合时,连接线13的扁平状设计使其与人体更加贴合,增加了舒适度。

请参阅图2E,在部分实施例中,连接线13进一步设置抗干扰层134,抗干扰层134位于导线133和包覆层130之间包裹导线133,进一步保护导线133受到外部环形的干扰,优选地,抗干扰层134为网状导电层。

请参阅3A-3B,连接线13的两个端块132的厚度大于包覆体131的厚度,端块13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321和第二表面1322,第一表面1321与包覆体131的下表面齐平,第二表面1322高于包覆体131的上表面,其高于包覆体131上表面的部分为凸起部1323。当连接线13的两端与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连接时,凸起部1323用于与第一电极组件11和第二电极组件12卡固配合,使连接线13与;两个电极组件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块132的第一表面1321也可以设置为高出包覆体131的下表面即形成凸起部,这样可以使其卡固在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使更加稳固。

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块132也可以替换为一带有导电触点的连接端,同时在两个电极组件上分别设置与连接端配合实现电连接的导电弹片,连接端分别和两个电极组件可拆卸连接,且当连接端与电极组件连接时设置在连接端上的导电触点与电极组件上的导电弹片电连接。

请参阅图4A-4B,第一电极组件11包括壳体、第一电极片115、震动器112和心电监测组件114。该壳体为具有一开口的中空结构以形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壳体包括第一端盖111、第二端盖113,且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紧固连接配合以形成该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心电监测组件114通过连接线13与第二电极组件12电连接,第一电极片115、震动器112均与心电监测组件114电连接,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5紧固连接配合形成具有开口中空壳体时,该中空的壳体形成了一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5的紧固连接可以通过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5上设置扣合件相扣合或螺纹连接配合实现,也可以通过胶水黏合实现,还可以通过采用超声波融合技术实现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一体化,从而增强整体结构连接牢固性以及防水、防尘性能。

还可以理解,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可以通过模具浇注形成一体成型的具有开口的中空壳体。

震动器112以及心电监测组件114收纳于容纳空间内,第一电极片115通过容纳空间的开口外露,以便与人体皮肤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片115的半径介于5mm-10mm之间;第一电极片115远离第二端盖113的表面与第二端盖113远离第一端盖表面之间的间距为4mm-8mm,也即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紧固连接配合后整体的厚度在4mm-8mm,也即第一电极组件11的厚度为4mm-8mm。使得第一电极组件11的整体厚度小,结构轻,重量轻,使得心电监测设备1可以在使用者运动时还可以紧贴使用者皮肤、减小第一电极组件11的晃动,同时也使第一电极组件11不易不脱落。

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为半径8mm-20mm的圆盘状结构或类圆盘状结构,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紧固连接后,第一电极组件11整体呈半径8mm-20mm的扁平类饼状结构。

进一步,第一电极组件11的厚度由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度向边缘逐渐递减,以使得第一电极组件11整体呈现具有弧度弯曲扁平状结构,使得结构更为小巧,重量更轻,更适合在用户运动时佩戴。

心电监测组件114通过第一电极片115外露与人体皮肤电连接以获取心电数据信息,当心电监测组件114监测到获取的心电数据信息出现异常时向震动器112发出震动控制信号,震动器112接收到心电监测组件114发出的震动控制信号后震动,以便用户及时知悉心电数据出现异常,尽早做出防范措施。

请参阅5A-5C,第一端盖111上设置有第一扣合件1113,第一扣合件1113可以是轴、可以是孔、也可以是带有卡槽、卡凸缘等卡位结构的弹片,第一扣合件1113用于与第二端盖113配合,使得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相扣合实现紧固配合。通过在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相扣合,使得在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不用通过螺丝拧固,从而防水性能更优。

在第一端盖上还设置有贯穿的通孔1111,也即前述容纳空间的开口,在通孔1111的周围设置有第一方向限位件1112,第一电极片115通过通孔1111外露,第一方向限位件1112与第一电极片115接触,防止第一电极片115在第一方向上位移,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优选地,第一方向限位件1112为环状结构,与第一方向电极片115环形接触,形成环形限位结构,以确保对第一电极片115的限位效果,通过环形限位还可以确保第一电极组件11的防水、防尘效果。

进一步,第一端盖111的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115,第一密封件1115呈环形,第一密封件1115可以是凸缘或密封胶圈,用于在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确保第一电极组件11的防水性能更优。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11上还设置有卡位槽1114,用于对与第一端盖111接触的连接线13形成卡位,使得连接线13与第一电极组件11的连接更为稳固,即使拉扯连接线13也不会造成连接线13与第一电极组件11的电连接不稳定。

请参阅图5D,第二端盖113上设置有与第一端盖111第一扣合件1113相适配的第二扣合件1131,第二扣合件1131与第一扣合件1113相扣合,使得第二端盖113和第一端盖111紧固连接。

进一步,第二端盖113上对应第一密封件1115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132,用于在第一端盖111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确保第一电极组件11的防水性能更优。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13上还设置有卡位槽1133,用于对与第二端盖113接触的连接线13形成卡位,使得连接线13与第一电极组件11的连接更为稳固,即使拉扯连接线13也不会造成连接线13与第一电极组件11的电连接不稳定,优选地,卡位槽1133和卡位槽1114相配合形成对连接线13的卡位结构,使得卡位效果更优。

请参阅图4A以及6A-6C,第一电极片115设置于第一端盖111和心电监测组件114之间,外露于第一端盖111的通孔1111,并与心电监测组件114电连接,以获取人体心电数据信息。

第一电极片115包括相互连接的介质接触区1151和端面区1152,端面区1152与第一端盖111连接,第一端盖111位端面区1152提供支撑。在第一方向相位件1112的限位作用下,无法在第一方向上位移。介质接触区1151向远离第二端盖113一侧凹陷形成一环形槽体结构,且介质接触区1151的大小与通孔1111相适配,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介质接触区1151的底面为环形、多边圆形,优选为圆形。以便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更大,电连接性能更优。

端面区1152环设于该介质接触区1151的边缘,在端面区115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件1153,优选地,第一定位件1153为矩形,且与该端面区1152同平面。第一端盖111与第一定位件1153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二定位件1116(如图5A所示)用于与第一定位件1153形成限位配合从而卡固连接,防止第一电极片115相对第一端盖111旋转。第一定位件1153可以是凸起,也可以是凹槽,只要能够与第二定位件1116形成定位配合,防止第一电极片115相对第一端盖111旋转,影响第一电极片115的电连接稳定性。

请参阅图6B,介质接触区1151包括塑胶层1154和导电层1155,导电层1155包裹于塑胶层1154外露于通孔1111一侧的端面,即远离第二端盖113的端面,导电层1155与电路板117电连接且与导电弹针119电连接,且导电弹针119与导电层1155接触时处于压缩状态,以确保电连接稳定性。塑胶层1154可以是环形树脂层、ABS胶层或者高分子聚合物层。塑胶层1154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以减轻第一电极组件11的整体重量,从而用户在运动状态下使用该心电监测装置时,电极组件也不容易从人体皮肤滑落。进一步,通过塑胶层具有耐腐蚀的优点,以增强第一电极片115的耐腐蚀性能,可以有效延长第一电极片115的使用寿命。

导电层1155为一金属导电层,导电金属可以是金、银、铬等导电金属,导电层1155优选为铬金属导电层。导电层1155形成于塑胶层1154的外露的表面,从而使第一电极片115的外露表面具有导电性,如图6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层1155通过电镀而形成于塑胶层1154外露表面。

请参阅图6C,在部分实施例中,端面区1152远离第二端盖113的面上也形成有导电层11521,该导电层11521与介质接触区1151的导电层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即在介质接触区1151和端面区1152远离第二端盖113的表面形成有导电层(1155、11521),也即第一电极片115远离第二端盖113的表面上覆盖有导电层(1155、11521),心电监测组件114与导电层电连接,以获取心电信号。

请参阅图6D,在部分实施例中,在介质接触区1155和端面区1152的外表面均形成有导电层(1155、11521),也即第一电极片115整个外表面均覆盖有导电层(1155、11521),心电监测组件114与导电层电连接,以获取心电信号。此时导电弹针119与第一电极片115电连接时,只需与第一电极片115靠近第二端盖113,也即靠近心电监测组件114的表面导电层接触即可,且导电弹针119与导电层1155接触时处于压缩状态,以确保第一电极片115上采集的电信号可以稳定传递到心电监测组件114,以使心电监测组件114可以准确获取心电监测信息。

请参阅图6E-6F,第一电极片115与第一端盖111配合时,限位件1112与端面区1152形成限位配合,第一电极片115的介质接触区1151外露于第一端盖111远离第二端盖113的表面,且介质接触区1151远离第二端盖113的表面与第一端盖111远离电监测组件114表面之间具有D1的高度差,1mm≥D1≥0.1mm,以便介质接触区1151充分与外部导电介质面贴合接触。第一电极片115为超薄型,其介质接触区1151的厚度为0.2mm-1mm,端面区1152的厚度为0.2mm-1mm。这样的尺寸设计使第一电极片115更轻薄。

请参阅图6G-6H,在部分实施例中,介质接触区1151外露端面向远离第二端盖113的一侧的外表面呈弧形弯曲设计,类似球面结构,至少介质接触区1151弧形弯曲部分的外露表面有导电层1155。以进一步增加介质接触区1151与外部导电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第一电极片115的导电性能。

请参阅图7A-7B,在部分实施例中,心电监测设备1还包括导电贴片30,第一电极组件11在使用时,是通过以导电贴片30贴合于人体皮肤,导电贴片30包括导电介质区301以及黏合区303,黏合区303围设于导电介质区301四周,以使导电贴片30与第一电极组件11贴合时,将导电介质区301充分与第一电极片115接触。

具体地,导电贴片30与第一电极组件11相贴合时,第一电极片115的介质接触区1151与导电介质区301面贴合接触,使得第一电极片115可以通过导电介质区301与皮肤贴合接触,黏合区303贴合于第一端盖111表面,充分使得介质接触区1151与导电介质区301面贴合接触。

优选地,导电介质区301的面积大于介质接触区1151的面积,以使得第一电极片115充分与导电介质区301接触,从而可以更稳定获取心电数据信息。

也即介质接触区1151穿过第一端盖111的通孔1111的部分与第一端盖111共同形成第一端盖111的外表面,通孔1111面积为整个第一端盖111外表面之面积的36%-85%,也即介质接触区1151外露于第一端盖111的面积与外表面之面积的36%-85%,从而使第一端盖111的外表面中第一电极片115面积占比36%-85%,这样可以使电极大面积的贴合身体表面,同时由于第一电极片115表面光滑平整,其与第一端盖111一起构成平滑的外表面,更有利于导电胶贴在身体表面,从而使第一电极组件11与身体表面的贴合更牢固。进一步,黏合区301与介质接触区1151周围环形贴合,以确保介质接触区1151与人体电连接稳定。

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心电监测设备的电极通过松紧带与人体皮肤贴合接触。

请参阅图4A以及图8A-8B,心电监测组件114和震动器112电连接,心电监测组件114包括电路板117、心电监测芯片118以及导电弹针119。

心电监测芯片118与电路板117电连接,电路板117通过一根或多根导电弹针119与第一电极片115电连接,导电弹针119与第一电极片115电连接时处于压缩状态,实现心电监测芯片118与第一电极片115的稳定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第一电极片115监测人体心电信号。导电弹针119可以是弹性导电材料或可压缩导电材料制成的弹针,也是可以是导电金属弹针,导电弹针119数量可以是一根、两根或多根,即至少为一根。

具体地,电路板117上设置有定位结构1171,该定位结构1171可以是定位槽,定位孔或者定位柱,优选为定位槽,电路板117安装于第一端盖111时,通过定位槽实现与第一端盖111的相对定位。

在电路板117还设置有弹针定位孔1173,弹针定位孔1173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优选为两个设置在电路板117相对两侧的边缘。

导电弹针119一端焊或过盈配合接连接于弹针定位孔1173,通过弹针定位孔1173与电路板117稳定电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极片115弹性接触配合,第一电极组件11安装完成时,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13紧固连接配合,导电弹针119的高度被压缩,处于被压缩状态,优选地,导电弹针119处于被压缩状态时,其高度小于原来的一半,这样以确保弹性电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弹力可以实现第一电极片115与导电弹针119的良好电连接,即实现心电监测芯片118与第一电极片115的良好电连接。可以理解,导电弹针119也可以固定于第一电极片115,相对的另一端与电路板117弹性电连接,通过弹力可以实现第一电极片115与导电弹针119的良好电连接。即只需导电弹针119设置于电路板117和第一电极片115之间,并与电路板117和第一电极片115弹性电连接配合即可。

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心电监测芯片118可以集成在电路板117上。

请参阅图9A,第一电极片115安装在第一端盖111和心电监测组件114的电路板117之间,且第一电极片115的介质接触区1151向远离第二端盖113一侧凹陷,使得第一电极片115和电路板117之间形成一夹层空间120。震动器112容置与夹持空间120内,并设置于电路板117远离第二端盖113一侧,且与电路板117电连接,通过电路板117实现与心电监测芯片118电连接。通过夹层空间120来收容震动器112使得第一电极组件11的整体厚度更加轻薄。

请参阅图9B,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震动器112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17远离第一电极片115一侧。

请参阅图9C,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在以在电路板117上设置容置结构,该容置结构可以是开设凹槽或通孔,将震动器112收容在该容置结构内,以使得第一电极组件11的整体厚度更加轻薄。该凹槽或通孔最佳位置为位于电路板117中间。

请参阅图9D,在部分实施例中,当介质接触区1151向远离电路板117层弧形凹陷时,以增加介质接触区1151与外部导电介质的贴合接触面积时,电路板117和第一电极片115之间所形成的夹层空间120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夹层空间,该夹层空间的高度为0.5mm-1.5mm。

当震动器120设置于电路板117远离第二端盖113一侧,容置于该容置空间120时。电路板117中心点或质心点距离其边缘的距离为D2,20mm≥D2≥10mm。震动器120与电路板117边缘的距离D3,10mm>D3≥6mm。也即震动器120可以设置在容置空间120中距离电路板117边缘位置大于D3的一个范围内。优选为,震动器120设置于电路板117的中心位置或质心位置。

由于第一电极组件11的厚度由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度向边缘逐渐递减,所述震动器位于电极组件之1.25倍最薄厚度到最大厚度之间的容置区域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件11的厚度为4mm-8mm,所述震动器120位于电极组件11之厚度介于5mm-8mm之间的容置区域内,即所述震动器120位于电机组件11的中心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件11内未设置震动器。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件11内未设置震动器。

请参阅图10,在部分实施例中,电路板117上设置有开关感应元件121,开关感应元件121与心电监控组件14电连接,具体地,开关感应元件121与电路板117电连接。该开关感应元件121可以感应外部开关信号,从而控制心电监控组件14的供电开关的打开或关闭。开关感应元件121可以是霍尔开关、压力开关等,优选为霍尔开关,霍尔开关可以与磁铁或电磁铁配合,接收磁铁或电磁铁的磁性无线信号,实现心电监控组件14供电回路的通路和断路,便于操控且结构小巧的优点。

在部分实施例中霍尔开关也可以替换为光感应开关,接收外部的光信号以实现心电监控组件14供电回路的通路和断路,即控制心电监控组件14的供电开关的打开或关闭。

可以理解开关感应元件121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极组件11的壳体上或壳体的收容空间内,只要开关感应元件121与心电监控组件14电连接,通过开关感应元件121可以控制心电监控组件14的供电开关的打卡或关闭即可。

通过在第一电极组件11设置开关感应元件121,从而在第一电极组件11的外部无需设置开关元件,使得整个设备没有螺丝可开口,做到良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请参阅图11A-11B,第二电极组件13包括第一端盖131、第二端盖133、第二电极片135、第二电路板137以及第二导电弹针139,其中第一端盖131、第二端盖133、第二电极片135、第二电路板137以及第二导电弹针139与第一实施例第一电极组件11中的第一端盖111,第二端盖113,第一电极片115,第一电路板117以及第一导电弹针119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且第二电极组件13的厚度由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度向边缘逐渐递减,以使得第一电极组件13整体呈现具有弧度弯曲扁平状结构,使得结构更为小巧,重量更轻,更适合在用户运动时佩戴,其他相同结构和功能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电极组件13在使用时,也是通过以导电贴片30贴合于人体皮肤,导电贴片30与第二电极组件13相贴合时,第二电极片115的介质接触区与导电介质区面贴合接触,使得第二电极片可以通过导电介质区与皮肤贴合接触,黏合区贴合于第一端盖表面,充分使得介质接触区与导电介质区面贴合接触。

第二电极组件13与第一电极组件1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电极组件13包括供电组件136,供电组件136设置于第二电极组件13内部,且与第二电极片135以及连接线13电连接(见图1),为心电监测组件114供电。供电组件136包括电池元件1361和无线充电接收圈1363,电池元件1361和无线充电接收圈1363电连接,也即该供电组件136为无线供电组件,当该心电监测设备1没有电能时,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进而可以做到更优的防水、防尘效果。

可以理解,该供电组件136也可以是有线供电组件,当供电组件136位有线供电组件时,无线充电接收圈替换为外接触点,外部充电装置通过与外接触点电连接为电池元件供电。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件内也可以设置有供电组件,该供电组件与供电组件136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也即可以理解,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内可以设置有供电组件,供电组件与心电监测组件电连接,为心电监测组件供电。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组件13内也可以设置震动器132,震动器132与第二电路板137电连接,震动器132可以接收到心电监测组件的心电异常警报从而震动。

可以理解,震动器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内,只要震动器可以接收到心电监测组件的心电异常警报从而震动即可。

在部分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快速对齐,第一电极组件11和/或第二电极组件12内部设置磁性对位件,用于与外部的充电设备通过磁吸吸附以快速实现第一电极组件11和/或第二电极组件12的快速对位收纳,该磁性对位件可以是磁铁,电磁铁或可以被磁铁吸附的铁磁性元件,该磁性对位件优选为磁铁。

且当第一电极组件11和/或第二电极组件12内设置无线供电组件时,可以通过磁性对位件与外部的无线充电设备配合,实现心电监测设备准确快速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组件13设置有开关感应元件,开关感应元件与第二电路板137电连接。该开关感应元件可以感应外部开关信号,从而控制心电监控组件的供电开关的打开或关闭,从而无需利用外部的机械按钮开关即可实现心电监测设备的开机、关机。开关感应元件可以是霍尔开关、压力开关等,优选为霍尔开关,霍尔开关可以与磁铁或电磁铁配合实现导线回路的通路和断路。

可以理解,开关感应元件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其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壳体或容纳空间内,只要可以感应外部开关信号,从而控制心电监控组件的供电开关的打开或关闭。开关感应元件可以是霍尔开关、压力开关等,优选为霍尔开关,霍尔开关可以与磁铁或电磁铁配合实现导线回路的通路和断路即可,实现心电监测设备的开机、关机。

还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组件内也设置有心电监测组件,且心电监测组件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用于监测人体的心电数据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心电监测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内部设置开关感应元件,从而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外部无需设置开关元件,使得整个设备没有螺丝可开口,做到良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2、第二端盖上对应第一密封件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用于在第一端盖形成密封配合,进一步确保第一电极组件的防水性能更优。

3、通过在第一电极组件和/或第二电极组件的内部设置无线充电组件,当该心电监测设备没有电能时,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进而可以做到更优的防水、防尘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