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部位进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4914发布日期:2018-12-22 08:2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血管内治疗部位进入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名称为“intravasculartreatmentsiteaccess”,2016年2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293,522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导丝通常用于介入手术以进入治疗区域。引导导管通常在导丝上滑动以进入目标区域并且用作随后展开的微导管和/或治疗(therapeutic/treatment)设备的导管。

脉管系统可以是特别缠绕或曲折的,尤其是在神经血管系统中,其中小的曲折的血管很多,使得进入目标区域和输送治疗设备特别困难。在称为凸缘效应的现象中,导丝和引导导管的远端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可能沿着血管分叉被捕获,从而阻止导管有效地跟踪穿过脉管系统。眼动脉仅是存在血管分叉以及显著弯曲的区域,并且仅是导管可能卡住的许多区域中的一个。

需要一种能够最小化或消除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的系统,以防止导管卡在脉管系统中。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具有扩大的远端部分的微导管。微导管的扩大部分位于引导导管的内径附近,以减少微导管和引导导管之间的任何开放空间,并且导丝可以穿过微导管放置并用于引导系统。微导管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标记带,以帮助相对于引导导管正确地对准微导管。在追踪引导导管和微导管到适当的治疗部位之后,微导管然后可以用于展开各种医疗设备以治疗患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扩大的远端部分的微导管包括多个标记带以帮助可视化。标记带可用于相对于引导导管适当地对准微导管,使得微导管扩大的远端部分与引导导管远端尖端重合。导丝用于进入治疗部位,并且可以在导丝上追踪微导管和引导导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阻塞物移除系统。阻塞物移除系统包括引导导管、具有通过引导导管输送的扩大的远端部分的微导管以及通过微导管输送的阻塞物移除设备。通过微导管追踪导丝,并且导丝用于帮助追踪微导管并引导治疗部位附近的导管。一旦进入治疗部位,微导管就可用于输送阻塞物移除设备,例如凝块取出设备(例如,stentriever),以便移除阻塞物(例如,凝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导丝。导丝包括突起以最小化或消除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在一个实施例中,突起是球状的。突起还可包括不透射线的标记物,以帮助导丝的成像和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丝包括可成形或可延展的远端尖端和扭矩设备。可成形或可延展的远端尖端可以在特定方向上弯曲,并且扭矩设备向下夹紧在导丝上以保持其固定。然后,导丝可以在特定方向上旋转,使得远端尖端与特定血管对齐,以便有助于通过脉管系统追踪导丝。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使用导丝的方法。导丝包括远端突起和不透射线的标记物。引导导管还包括不透射线的标记物。缩回导丝或推动引导导管,使导丝突起接触引导导管。然后,通过推动引导导管,导丝和引导导管可以一起前进。引导导管不透射线标记物和导丝不透射线标记物要么齐平或彼此相邻,并且用户可以通过传统成像系统观察时由于增强的射线不透性而分辨。用户可任选地使用扭矩来锁定和旋转导丝,使得远端尖端指向特定方向以帮助导航导丝通过脉管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快速交换系统。在导管可以在血管分叉处被捕获的情况下,快速交换系统使导丝和导向导管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快速交换系统将在导丝上追踪并包括远端扩大部分以桥接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实现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以及将从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和参考附图中得到阐明,其中:

图1示出了传统的引导导管卡在血管分叉处,这种现象称为凸缘效应。

图2-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扩大的远端部分的微导管,其中微导管可用于解决凸缘效应问题。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突起的导丝。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突起和引导导管的导丝。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突起、导管和用于操纵导丝的扭矩器的导丝。

图7a-7b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径向减小的远端部分的导管。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楔形突起的导丝。

图9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放置在导丝上的快速交换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彻底和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使用的术语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

许多介入手术利用引导导管(也称为远端进入导管(dac))进入治疗部位附近。通过脉管系统追踪薄的柔性导丝,并且在该导丝上追踪引导导管/dac以进入治疗部位。一旦进入该区域,就通过引导导管放置微导管并取出导丝。然后使用微导管输送以帮助输送治疗剂,例如支架、凝块取出设备或用于填充动脉瘤的线圈。引导导管通常具有相对大的直径,因为它们必须容纳导丝和微导管。由于解剖结构的曲折性质,尤其是在脑或神经血管系统中,引导导管通过脉管系统的追踪可能是困难的,其中血管可能很小且曲折并且分支血管很多,使得难以将导管追踪到适当的治疗部位。

由于导丝和引导导管的远端之间的间隙可能会在分叉处卡住,因此血管分叉呈现导航障碍。这种现象称为凸缘效应,并且在图1中示出,其中导丝4和引导导管8之间的间隙6在血管分叉5处被捕获。在一个示例中,典型的引导导管8可以具有0.07英寸的内径,而导丝4可以具有0.014英寸-0.035英寸的直径。间隙尺寸6(定义为引导导管8的半径减去导丝4的半径)通常在0.0175英寸-0.028英寸之间。该间隙尺寸4对应于整个引导导管内径的25-40%,这代表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引导导管追踪的问题可能延迟治疗甚至使治疗不可能而增加患者的风险。以下实施例解决了该问题。

goyal的名称为“systemandmethodsforintracranialvesselaccess”的us2016/0022964公开了一种基于导丝的系统,用于利用导丝处理凸缘效应并发症,该导丝具有设计成桥接上覆引导导管和下面导丝之间的间隙的扩大区域。us2016/0022964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图2-3和以下公开涉及中间微导管10,其具有扩大的区域14,该区域使导丝22和上覆外引导导管38之间的任何间隙最小化。换句话说,中间微导管10在导丝22上滑动,并且其扩大的远端14占据外引导导管38的内腔内的开放空间。当扩大区域14定位在外引导导管38的远端处或稍微超出外引导导管38的远端时,由外引导导管38产生的“凸缘”减小或消除,从而避免在血管分叉和其他血管形状处被捕获。另外,本说明书中的若干后面的实施例(参见图4-9)公开了改进的基于导丝的系统,其中导丝具有扩大的区域,该区域桥接上覆的引导导管和导丝之间的间隙。

图2示出了具有球状或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微导管10。球状/扩大的远端部分14可以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具有锥形端部,纵向圆形形状或任何其他常见形状。尽管远端部分14被扩大,但是限定微导管10的内腔12的内径优选地在微导管10的整个长度上是一致的。优选地,微导管10的球状或扩大的远端部分14与上覆引导导管38的内径精确匹配或略小于上覆引导导管38的内径。如图3所示,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这种紧密配合桥接或填充中间微导管10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间隙,在两个导管之间形成紧密的界面,以防止任何可能在血管分叉处捕获的开放的暴露表面。例如,外引导导管38的内径约为0.070英寸,而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直径约为0.067英寸。这使得在所有侧面上的间隙尺寸26减小到大约0.0015英寸,而导丝22和外引导导管38之间的间隙尺寸6在所有侧面上具有约0.0175-0.028英寸(具有0.014-0.035英寸的导丝)。间隙尺寸0.0015英寸仅表示外引导导管38的总内径的约2%。在其他示例中,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直径与引导导管38的内径几乎相同。在这两个例子中的任何一个中,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直径接近外引导导管38的内径,并且有限的开放空间不能为血管捕获提供足够的空间。球状/扩大部分14可以具有如图2所示的线性锥形20,或者锥形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尖端18优选地保持内径尺寸,该内径尺寸通常与中间导管10的近侧部分一致(即,与导丝22的相对紧密配合),以使微导管10的内径与导丝22之间的间隙最小化。

在替代实施例中,微导管10的内腔的内径在扩大区域14内较大。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希望微导管10的远端尖端18具有相对减小的内径,以消除导丝22和中间微导管10之间的任何大间隙,以防止血管和微导管10之间的任何开放的捕获表面。

远端标记带16a和近端标记带16b分别位于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远端和近端处的微导管主体11上,以有助于可视化中间微导管10的位置,特别是微导管10的远端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标记带(未示出)可以放置在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尖端18处,超出扩大的远侧部分14,使得设备的远端尖端18在患者体内可见。

在本发明的球状的中间微导管10的一个说明性示例中,外引导导管30的内径约为0.07英寸,中间微导管10的扩大的远端部分14的外径约为0.067英寸,在扩大部分14近侧的微导管主体11的区域具有约0.033英寸的外径,而远端尖端18具有约0.031英寸的外径。远端尖端18的较小外径将促进增加的柔韧性和可追踪性,而微导管主体11的近侧部分的较大外径将促进更大的推力。中间微导管10的内径恒定在约0.021英寸。这些尺寸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导丝或引导导管而变化。例如,中间微导管10的外径可在约0.013英寸至约0.073英寸的范围内,扩大部分14的长度约为0.5厘米至约3厘米,远端尖端18的长度约为0.5厘米至约6厘米。中间微导管10的内径在其整个长度上在约0.01英寸至约0.045英寸处是一致的。中间微导管10的工作长度约为148-168厘米。可任选地在中间微导管10的扩大部分14上使用润滑涂层。

中间微导管10可以以各种方式制造。在一个示例中,中间微导管10的内衬由ptfe、ldpe、lldpe或hdpe组成。不锈钢线圈放置在内衬上,并且是约0.00075英寸至约0.0015英寸的卷绕丝或扁平卷绕丝。在线圈上放置不锈钢扁平丝或编织物。外轴层可以放置在增强件上,该外层可以包括不同的硬度和不同类型和量的材料,例如在10a至72d的肖氏硬度范围内。通常,希望在近端具有更大的刚度并且在远端具有更大的柔韧性,因此外层近端部分通常包括比外层远端部分更硬的材料。将一个或两个铂/铱(90%/10%)标记带放置在球状物下用于可视化,在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尖端18处放置另外的标记带。包括球状物的扩大的外径区域14由相对柔软的聚合物材料构成,例如聚合物18a、30a、气球或任何肖氏硬度a硬度计材料,在外引导导管38的内径与球状部分14的外径紧密匹配的情况或球状部分14接触血管的一部分,并且软质材料有助于防止血管损伤(例如,在血管分叉处)的情况下,这种柔软性将有助于灵活性以及通过引导导管38的导航。

微导管10可沿其整个长度使用润滑涂层,或选择性地沿特定部分使用,以增强微导管的追踪能力。润滑涂层在微导管10的球状区域14中特别有用,因为这是微导管10的最大横截面部分,并且也是最可能接触上覆引导导管38的微导管的一部分。在一个示例中,润滑涂层是亲水的并且可以使用多层-例如,由交联剂形成的良好粘附的底涂层和化学粘附到底涂层的高度润滑的顶涂层。

导管38通常利用位于距其远端尖端约3cm的标记带40,因此用户可以看到患者体内的远端尖端(图3中所示)。用户将通过引导导管38追踪微导管10,使得中间微导管10的球状/扩大区域14与外引导导管38的远端尖端齐平,如图3所示。这将确保引导导管38和微导管10之间没有间隙或最小化间隙。该最小化间隙显示为元件26,而近端间隙36反映引导导管38和微导管10的减小的近端部分之间的间隙。在使用典型的微导管而不是球状微导管的情况下,近端间隙36可以认为是微导管和引导导管之间的正常间隙。如前所述,间隙6表示在引导导管直接在导丝上追踪的典型过程中导丝22和引导导管38之间存在的典型间隙。

如前所述,球状中间微导管10用作导丝22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中间物。当如图3所示适当地放置中间微导管10时,用户将看到一行标记带-微导管远端标记带16a,外引导导管3cm标记带40和近端标记带16b。这些标记带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系列离散的区段(每个标记带一个),其间具有间隙,或者一个细长且连续的区段。该行标记带确保正确对准,因此用户可以知道微导管10的扩大的远端部分经过引导导管38的远端尖端,使得微导管10的扩大部分14占据引导导管38内的空间。一旦用户可以确认这一点,用户就可以继续追踪导丝、导丝上的中间微导管和中间微导管上的引导导管。

由于中间微导管10用作导丝22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桥接设备,因此在导丝22和微导管10之间也存在微小间隙30。期望不完全消除该间隙30以避免导丝22和中间微导管10之间的摩擦。然而,这个间隙30相对较小,因此血管分叉可能不会被捕获。在一个示例中,微导管10具有约0.021英寸的一致内径,其将容纳尺寸为0.014英寸至0.018英寸的导丝22。应用将间隙尺寸定义为外部元件(这里是微导管10)的半径减去内部元件半径(这里是导丝22)的早期公式,这导致微导管和导丝之间的间隙尺寸约为0.00205英寸至约0.0035英寸。如果没有使用微导管,如前所述,间隙尺寸可以在约0.0175英寸至0.028英寸的范围内-换句话说,通过使用微导管,间隙尺寸减小到其初始值的约7-20%。如前所述,使用球状微导管将进一步减小微导管与上覆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因此,使用球状微导管10作为导丝22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中间元件的优点是双重的:1)它使通常存在于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并且2)微导管10的球状/扩大部分14的存在使微导管10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减小或最小化间隙反过来最小化可用于捕获血管分叉的开放空间的量,这反过来大大增强了设备通过曲折的解剖结构的可追踪性。

替代实施例可以利用具有更多或更少标记带的球状中间微导管10。在一个示例中,球状中间微导管10可以使用三个标记带,其中第三中间标记带将位于远侧标记带16a和近侧标记带16b之间。该中间标记带将与引导导管3cm远端尖端标记40对准。这么多标记带的存在可能使它们各自难以看到,因此这样的实施例最适合于具有细长扩大区域14的较大微导管。在另一个示例中,中间微导管10可以使用一个标记带,其中微导管标记带将与引导导管远端尖端标记带40对准,以确保中间微导管的正确定位。

在一种使用方法中,通过患者的血管追踪导丝22,并且在导丝22上追踪引导导管38。当导丝22导航通过血管分叉区域时,用户在导丝22上追踪球形中间微导管10,使得微导管10位于引导导管38的远端区域并延伸出引导导管38的远端尖端,这样,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尖端18位于外引导导管38的远端,并且中间微导管10的扩大区域14桥接导丝22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间隙。为了获得所需位置,中间微导管10具有2个标记带16a和16b,如图2-3所示。用户操纵中间微导管10,使得两个标记带16a和16b位于引导导管3cm远端尖端标记带40的任一侧。用户通过同时推动中间微导管10和引导导管38穿过分叉区域将这两者作为一个单元一起跟踪在导丝22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球状中间微导管10用作植入物输送系统的一部分。球状微导管10解决了凸缘效应问题,同时还使用导管来输送植入物,例如支架、凝块取出设备或栓塞线圈。在导丝22用于将中间微导管10导航到治疗部位之后,导丝22通过中间微导管10撤回。中间微导管10随后用于输送植入物。

在一个实施例中,球状中间微导管10是凝块取出系统的一部分。由于凝块远端区域的血流减少,凝块可导致缺血性中风等问题。凝块取出设备是设计用于从脉管系统抓取、保留和移除凝块的机械结构。名称为“obstructionremovalsystem”的美国专利号9,211,132公开了一种凝块取出设备,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stentriever是一种凝块取出设备,其采用整体管状金属丝网或圆柱形激光切割片元件的形式,其设计用于保持凝块。us8679142、us8357179、us6402771进一步公开了stentriever设备,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在一个实施例中,球状中间微导管10是凝块取出系统的一部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球状微导管10用作stentriever系统的一部分。球状中间微导管10解决了凸缘效应问题,其中该系统帮助凝块取回器进入有问题的区域(例如神经脉管系统中的分叉区域)。该系统包括引导导管38、中间微导管10、导丝22和凝块取出器或stentriever(未示出)。引导导管38在结构上比微导管10更加刚性,并且将追踪穿过大部分脉管系统到达输送过程的一般区域。中间微导管10小于引导导管38,通过引导导管输送,并进入实际治疗部位,从而为治疗部位提供导管。导丝22有助于追踪微导管10和引导导管38通过脉管系统以进入治疗部位。输送过程类似于上述的输送过程,其中微导管可以在导丝上追踪并且放置在引导导管的远端尖端之外以通过血管分叉区域追踪系统。当系统被适当放置时,导丝22通过球状中间微导管10撤回,然后微导管10用作凝块取出器或stentriever的导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凝块取出设备或stentriever通过球状中间微导管10预先输送到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部分,使得凝块取出设备或stentriever的远端位于与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齐平或者超出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的位置。中间微导管10容纳在引导导管38内,类似于图3。由凝块取出设备提供的向外力可用于帮助导航导管和stentriever穿过血管分叉区域并通过曲折的解剖结构;也就是说,凝块取出设备对微导管提供的力可以帮助将系统引导到血管分叉处的特定方向,并且还可以使系统直接通过曲折的解剖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没有导丝22的情况下使用球状中间微导管10,用于追踪引导导管38,然后用于随后输送的治疗材料的输送设备。球状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部分14优选地涂覆有润滑涂层,并且该涂层将减少通过引导导管38的追踪摩擦并且还促进通过脉管系统的平滑追踪。另外,由于球状中间微导管10的远端内径明显小于外引导导管38的内径,因此可用于捕获血管分叉的开放腔表面较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首先展开导丝22,然后在导丝22上追踪球状微导管10,同时在球状微导管10上单独地追踪引导导管38。在一些实施例中,首先展开导丝22,同时在导丝上一起展开球状微导管19和引导导管38。

用于解决凸缘效应问题的其他预期实施例利用具有扩大区域的导丝,该扩大区域桥接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例如,图4示出了导丝110,导丝110在其远端具有径向突起116,以径向桥接引导导管38内的间隙。在这方面,不需要如前面实施例中所讨论的具有扩大的远端的中间微导管。

径向突起116位于导丝110的远端部分110b内,并且可具有多种形状,包括椭圆形、卵形、圆形、球形或菱形。在一个特定示例中,突起116具有球状形状。突起116优选地由软聚合物材料构成,以增强通过患者血管的追踪。软聚合物的硬度低于硬聚合物,并且当径向突起116接触血管壁时,它将更具延展性并且不太可能跳跃或突然移动。突起116也优选滑动而不是在血管壁上跳动以防止任何大的意外运动。由突起116上的锥体116a形成的平滑过渡进一步防止导丝110在脉管系统内接触血管壁之后跳跃。

突起116还包括不透射线标记物118,在一个示例中,其是位于聚合物径向突起116周围的圆形标记带。标记带可包括铂、钽、钯、金或任何类似的高密度金属元素,合金或通过成像技术可见的化合物。

导丝110的远端部分110b还包括锥形部分132、直径减小部分134和位于直径减小部分134上方的线圈117。线圈117由两个不同的线圈元件组成;第一不透射线圈部分114(在一个示例中由不锈钢组成)和第二不透射线圈部分122,用于成像和观察导管的远端部分(在一个示例中由铂组成)。线圈117有助于柔韧性并提供柔软的接触表面,以在导丝尖端撞击血管壁时避免血管损伤。

导丝110还包括可成形的远端尖端120,其可成形为有助于导航导丝通过脉管系统。成形心轴可用于帮助成形导丝110的远端尖端120,使得远端尖端沿特定方向弯曲。导丝成形心轴目前用于预成形导丝的远端尖端。这些成形心轴通常与导丝一起包装,并且用户在将导丝放置在患者的脉管系统内之前使用心轴将弯曲形状赋予导丝的远端尖端。弯曲的形状可用于定向导丝以导航脉管系统。用户可以旋转导丝,使得弯曲的尖端与用户希望导丝前进的方向对齐,例如在血管分叉点处,从而有助于导丝的导航和在导丝上追踪的导管通过曲折的解剖结构。

导丝110优选地是锥形的,使得其近端部分110a具有比远端部分110b更大的直径。该锥形形状将有助于扭矩响应,使得通过扭转系统的近端产生的扭矩将容易地穿过导丝110并且导致在导丝110的远端尖端120处的足够的扭矩响应。在一个示例中,导丝110具有约0.013英寸至约0.014英寸的近端直径112,并且在更具体的示例中,具有约0.0135英寸的直径。该直径可以略微变细或可以基本恒定。导丝110的远端部分直径124约为0.012英寸。远端部分直径124仅指向包括线圈元件114和122的远端线圈117的直径。

图4-6示出了可选的对接元件130,其位于导丝110的近端部分并且用作近侧导丝延伸部,以使医师更好地抓住导丝110并因此增加前进、缩回并扭转导丝110的容易性。在一个示例中,对接元件130是近侧丝并且导丝110构建在对接元件130的远端部分上,其中对接元件130终止于导丝110的近端部分内。

在一个示例中,导丝110的近端部分110a由不锈钢芯线构成,并且导丝110的远端部分110b(包括锥形部分132和直径减小部分134)由镍钛诺芯线构成。

在一个示例中,导丝110约为200厘米。包括近端部分110a的不锈钢芯线延伸约140厘米,包括远端部分110b的不锈钢芯线延伸约60厘米。不锈钢线圈114延伸约37厘米,而铂线圈122覆盖约3厘米。可成形长度部分120延伸约1.4厘米。导丝110的远端部分上的亲水涂层延伸约140厘米(覆盖导丝的远端部分并延伸直到导丝的远端尖端)。

图5-6示出了沿引导导管38内的图4中的导丝110。在图5中,导丝110示出了突起116和不透射线标记118,而导丝110的远端部分位于引导导管38的远端之外。导丝的这种配置用于进入目标治疗部位的附近,随后在导丝110上推动或追踪引导导管38。

在图6中,导丝110拉回引导导管38,或将引导导管38推过导丝110,使得突起116接触并装配到引导导管38中(例如,与引导导管38的内腔相比,突起116尺寸过小或者甚至略微过大但是由可延展材料构成,该可延展材料可变形并缩回到导管38中)。或者,可以使用推/拉组合技术。如果突起116具有球形形状,如图4-6所示,然后引导导管38应该接触具有最大直径的突起116的区域。引导导管38包括不透射线的标记物127。导丝不透射线标记物118或者与引导导管的不透射线标记物127齐平,或者导丝不透射线标记物118恰好位于引导导管不透射线标记物127的远侧。在任何情况下,当用户观看时,两个彼此如此靠近的不透射线元件的存在将增强系统的成像,因此,用户可以辨别两个元件是对齐的,并且导丝110与引导导管38紧贴,并且可以推动系统通过脉管系统。

当导丝突起116接触引导导管38时,导丝110和引导导管38之间基本上没有间隙。这有助于减轻凸缘效应,因为基本上没有间隙或开放表面使血管钩住。通常,间隙的存在会在引导导管卡住的位置产生空隙。然而,当导丝突起116与引导导管38紧密相连时,没有这样的间隙,并且突起滑动抵靠血管,使得引导导管不会卡在血管分叉处。如前所述,突起优选地包括软聚合物,以在突起接触血管时促进滑动效果。可以使用另外的亲水涂层、另外的润滑涂层或润滑的聚合物来进一步使突起能够抵靠血管壁滑动。

可以以几种不同的方式推进图4-6的导丝110。在第一种方法中,导丝110在引导导管126的远端展开,并且在导丝110上推动引导导管38。如果引导导管38卡住(例如,由于凸缘效应),则导丝110缩回,使得导丝突起116接触引导导管38。然后向前推动引导导管38,其使导丝110和引导导管38作为一个单元前进。由于引导突起116接触引导导管38,导丝110也随着引导导管38前进而前进。在第二种方法中,用户将导丝突起116放置在引导导管38的远端部分处,并且导丝110和引导导管38作为一个单元一起推动通过脉管系统。一旦适当地放置引导导管38,就可以通过引导导管追踪微导管并且撤回导丝110,微导管可用于输送治疗剂(例如支架、线圈、凝块取出设备),或者引导导管38本身可用于输送治疗剂。

如前面关于球状微导管10实施例所讨论的,只要小间隙太小而不能使血管分叉陷入其中,则可以允许小间隙-因此,一些实施例可以利用导丝突起116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小间隙,使得突起116不一定接触引导导管38。

图6示出了用于锁定和扭转导丝110的扭矩器128。扭矩器128包括可压缩夹头,其向下推并锁定导丝110。可以扭转或旋转扭矩器128以压缩夹头以锁定导丝110,或者扭矩器128可以包含连接到夹头的可移动元件,以通过夹头锁定导丝110。在图6中,示出了扭矩器128施加到导丝110的近侧部分。扭矩器128用于锁定到导丝110,使得导丝远端尖端120相对于扭矩器128处于固定位置。用户将锁定导丝110,然后将导丝110推过脉管系统。由于导丝110通过扭矩器128锁定在某个位置,因此弯曲的远端尖端120的方向将不会改变,除非扭矩器128旋转。扭矩器128允许锁定导丝定向并防止导丝110的意外旋转,同时推动导丝110以使所述导丝前进通过脉管系统。当用户卡在分叉处并且想要重新定向导丝110时,用户然后可以旋转扭矩器128,其旋转导丝110以改变导丝远端尖端120的取向,使得其在另一个方向上对齐。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丝突起116可以选择性地锁定于引导导管38。在一个示例中,突起116可以包括螺纹元件,该螺纹元件拧入引导导管38中的相应凹槽中,使得两个元件可以类似于螺钉锁定在一起。在另一示例中,突起116可包括扩大的环,其与引导导管38中的对应凹部配合。在另一示例中,导丝突起116包括凹部,引导导管38包括与所述凹部配合的突起环。可以通过力进行配合,其中如果用户施加足够的力,则元件将相对于彼此配合(锁定)和解除配合(解锁)。在一个示例中,当两个元件彼此接触或彼此配合时,可以使用与上述类似的扭矩器将导丝110锁定到引导导管38。

前面的描述讨论了用于导丝突起116的软聚合物的优点,其中一个优点是软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将促进导丝突起116和血管之间的滑动接触界面。用于突起的软聚合物的另一个优点是延展性。当撤回导丝116时,用户可以通过引导导管38缩回导丝116。软聚合物的延展性将使得导丝突起116能够容易地压缩并通过引导导管38缩回。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丝突起116包括软塑料聚合物-特别是整体聚合物片,其具有穿过它的孔,导丝穿过该孔。或者,聚合物突起可以在导丝110上挤出。或者,突起可以单独制造并通过粘合剂粘贴在导丝110上。如前所述,突起116可具有多种形状。特别地,侧面的形状将影响突起116在与血管壁接触时如何反应。突起116的形状示例包括渐变的圆锥形状,如图8中所示的元件116a或凹或凸圆形形状。

在一个示例中,导丝110的近端110a和远端110b部分是分开制造的。使用上述任何技术将突起116放置在导丝110的远端部分110b上。然后使用诸如热处理、粘合剂、焊接、熔接等各种技术将导丝110的远端部分110b和近端部分110a配合在一起。在另一示例中,导丝110制造为单件,并且上述任何技术用于将突起116放置在导丝110的远端部分上。

导丝110可与吸入或抽吸导管一起使用,其中真空源放置在吸入/抽吸导管的近端。吸入或抽吸有时用于帮助凝块取出,其中所述吸入或抽吸用于移除滞留在脉管系统中的凝块。这里,吸入或抽吸可用于相对于引导导管38密封导丝110。在一个示例中,吸入用于将导丝突出部16密封到引导导管38,以密封所述导丝110和所述引导导管38之间的间隙。然后推进引导导管38通过脉管系统,同时在引导导管38的近端施加抽吸,以继续将导丝突起密封到导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引导导管的其余部分相比,引导导管38的远端部分径向更小。具有突起116的导丝110可以推动通过引导导管38,而突起116将接触引导导管126的径向减小的远端部分,以密封引导导管38和导丝110之间的间隙。远端尖端区段138可以径向更小,如图7a所示,或者可选地,远端尖端138可以向内逐渐变细,以便接触突起,如图7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的标记带129可以可选地直接用于邻近径向缩小区域,其中导丝突起标记带118将与引导导管38径向缩小部分标记带129对准,因此用户可以确认导丝110相对于引导导管38的正确放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引导导管38具有相对一致的直径,并且导丝突起116具有足够的延展性,使得当用户推动和拉动导丝110时,导丝突起116将收缩并且容易地穿过引导导管38。

在图8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导丝突起116呈现楔形并具有锥形远端116a和近端116b表面。锥形近端表面大约是引导导管116直径的尺寸或者与引导导管直径相比略微过大,以便消除导丝116和引导导管38之间的任何间隙。如果导丝突起116与引导导管38相比略微过大,则导丝突起应该是可延展的以使得能够进行压缩以允许通过引导导管38追踪(推/拉)导丝110而没有问题。

图9中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利用中间快速交换系统,其中易于展开的设备桥接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在导丝上追踪所述设备以消除该间隙。在操作中,将使用传统的导丝,并且如果导丝和上覆的引导导管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该间隙捕获在血管分叉处,则用户可以在导丝上追踪快速交换设备以消除间隙。或者,如果用户操作导丝通过分叉区域,他或她可以抢先追踪导丝上的快速交换系统,以桥接导丝和导管之间的间隙,并减轻凸缘效应的潜在问题。

图9示出了利用具有近侧手柄144a的芯线144的快速交换中间导管151,用户使用手柄144a来操纵(例如推拉)导管151。芯线144的远端部分连接到管状部分148,管状部分148具有近端开口146和远端开口154,以允许导丝22通过。管状部分148可以可选地使用不透射线的标记带152。引导导管通常在距远端尖端3厘米处包括标记带,因此管状部分的标记带152可用于确保与引导导管的远端尖端的正确对准。管状部分148的远端部分包括球状或扩大区域150,其桥接管状部分148和引导导管38内部之间的间隙。区域150导航到引导导管38的远端尖端,从而消除了导丝151和引导导管38的远端开口之间的间隙。在实践中,如果用户想要消除已经展开在引导导管内的导丝和引导导管之间的引导导管远端尖端间隙,则用户将在导丝上追踪快速交换系统的管状部分148,通过芯线144推动系统,直到系统适当地放置,使得扩大区域150填充引导导管和导丝之间的间隙。

请注意提供的数字是作为解释中有助于说明的视觉示例提供的;尺寸和测量值仅作为说明性示例提供,并不意味着特别限于字面引用的内容。

尽管已经根据特定实施例和应用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根据该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要求保护的发明的精神或超出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产生另外的实施例和修改。因此,应理解,本文中的附图和描述是作为示例提供的,以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应解释为限制其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