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载体介入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3750发布日期:2018-08-04 11:1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载体介入针。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在进行一些手术时,需要将载体粒子(如:放射性粒子、金标、药物等)通过介入针推送到人体组织,现有的介入针通常是将载体粒子从介入针的外针的后端放置,再通过内针插入外针的后端将载体推入人体组织。

由于载体粒子通常很小,尤其是放射性粒子,其直径约为0.8mm、长度约为4.5mm,而外针的后端空间较大,载体粒子放置到外针后端,并使用内针将载体粒子推送到外针的针腔内比较困难,此外,当需要再次放置载体粒子时,必须将内针从外针的后端拔出后才能再次放置载体粒子,之后再将内针从外针后端插入推动载体粒子进入人体组织,操作过程非常繁琐,效率较低。并且,有些载体粒子为放射性粒子,需要快速准确的完成操作。因此,如何改进介入针的结构,简化操作过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载体介入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载体粒子放置困难,操作繁琐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载体介入针,包括外针和内针;

所述外针为中空结构,所述外针的一端设有第一针座,另一端设有第一针尖,在所述外针的侧壁上具有与所述外针内部连通的用于将载体粒子放置在外针内部的第一凹槽;

所述内针的一端设有第二针座,另一端设有第二针尖,所述内针从所述第一针座的开口端插入所述外针内,所述第二针座与所述第一针座卡接。

可选地,所述外针在所述凹槽沿所述外针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向所述外针中心轴方向弯曲。

可选地,所述第二针尖为三棱锥形状,所述第一针尖为与所述第二针尖匹配的三棱锥形状或所述第一针尖为斜面结构。

可选地,所述外针的外侧壁上设有刻度标记,在所述外针上还套设有限位器和止溢接头,所述限位器与所述止溢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针尖的一侧;

所述止溢接头与所述外针的第一针座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器的第一端靠近止溢接头的第二端,所述限位器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止溢接头的第二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实现所述限位器与所述止溢接头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止溢接头为防辐射材质,所述止溢接头的内壁为软胶材质。

可选地,所述限位器与所述止溢接头的外壁上均设有凸筋。

可选地,在所述外针上卡接有用于放置所述载体粒子的存储仓,所述存储仓的仓口正对所述第一凹槽。

可选地,所述存储仓用于容纳单颗载体粒子,所述仓口在外力按压所述存储仓的与所述仓口相对的一侧时打开,使所述载体粒子进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存储仓内放置有多颗载体粒子,在所述存储仓的顶部设置有按压装置,所述仓口位置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与所述第一凹槽正对,推动所述按压装置,以使所述载体粒子进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载体介入针,包括中空结构的外针以及可插入所述外针内部的内针,在外针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外针内部连通的第一凹槽,将载体粒子从外针的第一凹槽处放置到外针内部,再通过内针将其推入人体组织,载体粒子的放置更为简单准确,易操作,且当需要再次放置载体粒子时,内针无需拔出外针的第一针座,操作过程简单,提高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外针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外针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内针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单颗载体粒子存储仓的俯视图;

图5所示为图4的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4的b-b截面图;

图7所示为另一种单颗载体粒子存储仓的俯视图;

图8所示为图7的c-c截面图;

图9所示为图7的d-d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多颗载体粒子存储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另一种多颗载体粒子存储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止溢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载体介入针包括外针1和内针2,外针1为中空结构,其一端设有第一针座11,另一端设有第一针尖12,从第一针座11至第二针尖12整个外针内部中空贯通。在外针1的侧壁上具有与外针1内部连通的第一凹槽13,通过该第一凹槽13可以将载体粒子放置在外针1内部。

内针2的一端设有第二针座21,另一端设有第二针尖22,内针2从第一针座11的开口端插入外针1内,第二针座21与第一针座11卡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载体介入针,包括中空结构的外针以及可插入所述外针内部的内针,在外针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外针内部连通的第一凹槽,将载体粒子从外针的第一凹槽处放置到外针内部,再通过内针将其推入人体组织,载体粒子的放置更为简单,易操作,且当需要再次放置载体粒子时,内针无需拔出外针的第一针座,操作过程简单,提高操作效率。

上述第一针座11与第二针座21的卡接形式可以为,在第一针座11上设置凹槽,在第二针座21对应位置设置与凹槽匹配的凸起,或者在第一针座11上设置凸起,在第二针座21上设置凹槽,实现二者的卡接,将内针2与外针1进行固定。其实现形式有多种,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

具体的,为了保证第一凹槽13与载体粒子良好的匹配关系,第一凹槽13的大小、形状应与载体粒子的大小、形状相匹配,应用于不同载体粒子的外针,可以根据需求,开设不同大小、形状的第一凹槽。

外针1在第一凹槽13沿外针1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还设有第一凸起14,第一凸起14向外针1的中心轴的方向弯曲,这样,在向凹槽13内放置载体粒子时,载体粒子不会直接进入到第一凹槽13内,需要借助外力将其推入第一凹槽13内,防止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载体粒子进入到外针1内。

通常载体粒子的体积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仅仅通过手持载体粒子或者借助其他夹具来将载体粒子放置在第一凹槽13内,比较困难,效率较低。因此,通常将载体粒子放置在存储仓内,将存储仓卡接在外针上,且存储仓的仓口正对第一凹槽13,以使载体粒子可以恰好进入第一凹槽13内。

具体的,参照图4、图5、图6所示,存储仓5可以用于容纳单颗载体粒子6,而仓口51正对第一凹槽13。存储仓5具有卡接在外针1外侧壁的第一卡持部52,该第一卡持部52可以为沿其与外针1卡接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弧形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需取用该存储仓5,将其从外针1的第一针尖12的一端嵌入外针1的外侧壁,并将其推送至第一凹槽13位置处即可,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卡持部5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利用柔性材料的可延展性,直接将第一卡持部52从外针1的中部卡接在外针1的外侧壁,再将其推送至第一凹槽13位置处。进一步的,考虑到有些载体粒子6有放射性,通常将整个存储仓采用防辐射材料制成,在仓口51处用一层较薄的密封膜53进行密封,当在外力按压存储仓5的与仓口51相对的一侧时,密封膜53破裂,仓口51打开,载体粒子6进入第一凹槽13内,再推动内针2,将载体粒子6送入人体组织。需要再次向第一凹槽13内放置载体粒子6时,仅需更换存储仓5即可,该过程操作便捷,效率较高。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卡持部52的开口处设置防辐射的密封膜。

为了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储仓5可以较好的固定在外针1上,且仓口51正对第一凹槽13不发生相对位移,在存储仓5上还应设置第二卡持部,以使存储仓5固定在外针1上不发生相对位移。具体的可以在存储仓5固定在外针1上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54,第二凹槽54在存储仓5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端开口并沿外针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预设长度,该预设长度不超过存储仓5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端到仓口51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端的距离。在外针1的第一针座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15,第二凸起15与第二凹槽54相匹配,当将存储仓5的第一卡持部固定在外针1上,并推动存储仓5向第一针座11方向移动,以使第二凸起15卡接在第二凹槽54内,此时,仓口51恰好位于第一凹槽13的正上方。并且,通过第二凸起15与第二凹槽54的配合,防止存储仓5与外针1发生相对位移,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

为防止存储仓5与外针发生相对位移还可以为图7-图9的结构,该结构中,第一卡持部52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不同点在于第二卡持部的具体结构,参照图9所示,存储仓5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卡片56,而在外针1的第一针座11上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这两个卡片55的第三凹槽,将卡片56固定在第三凹槽内,实现存储仓5与外针的固定,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卡片55上设置第四凹槽561,在第三凹槽对应位置设置与第四凹槽561对位的第四凸起,在卡片56进入第三凹槽的同时,载通过第四凹槽561与第四凸起的配合,进一步防止存储仓5与外针1发生相对位移。

当然,防止存储仓5与外针1发生相对位移可以有多种结构,图中仅为举例说明,对于其具体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制。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存储仓内放置有多颗载体粒子,载体粒子在存储仓内可以沿垂直与外针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也可以沿平行外针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对于载体粒子的具体排列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当载体粒子在存储仓内沿平行于外针长度方向排列时,在沿载体粒子排列的最外侧和存储仓上与仓口相对的一侧应均设置推动部件,以将载体粒子可以依次推至仓口处,并当载体粒子推至卡槽内。

下面以多颗载体粒子沿垂直于外针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参照图10所示,在存储仓5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弹性限位部件以使多个载体粒子6可以依次排列在存储仓5内。在存储仓5的顶部设置有按压装置,在仓口51位置设置有限位卡槽511,该限位卡槽511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凹槽13的结构类似,在限位卡槽511中部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凸起,以防止载体粒子6脱落,该限位卡槽511与第一凹槽13正对,推动按压装置,以使载体粒子6进入第一凹槽13内。可以理解的是,每推动按压装置一次,只有一颗载体粒子6进入到第一凹槽13内,再使用内针2推动该载体粒子6进入人体组织。当需要再次放置载体粒子时,再次推动按压装置,第二颗载体粒子6进入到第一凹槽13内,这样,当需将多颗载体粒子6推送至人体组织时,不需要拆卸存储仓5,仅需推动按压装置即可,提高了操作效率。对于存储仓5与外针1的固定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

上述按压装置具体的可以包括第一按压杆551、第一连杆552、第一压缩部件553和第一按压件554,如图10所示,第一连杆552一端与第一按压杆55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按压件554连接,第一压缩部件553套设在第一连杆552上,并位于存储仓5的外部,当对第一按压杆551施加外力时,第一压缩部件553压缩,第一连杆带动第一按压件554向下运动,第一按压件554与载体粒子6接触,给载体粒子6施加压力,将最低端的载体粒子6推入卡槽13内。

此外,按压装置还可以为图11所示的结构,存储仓5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该实施例的按压装置具体包括第二按压杆551'、第二连杆552'、第二压缩部件553'和按压件554',如图11所示,第二连杆552'一端与第二按压杆55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按压件554'连接,第二压缩部件553'套设在第二连杆552'上,并位于存储仓5的内部,当对第二按压杆551'施加外力时,第二压缩部件553'压缩,第二连杆带动第二按压件554'向下运动,第二按压件554'与载体粒子6接触,给载体粒子6施加压力,将最低端的载体粒子6推入卡槽13内。

图10和图11仅示出了按压装置的两种形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一种形式,对应按压装置的具体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制。

参照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的内针2的第二针尖22为三棱锥形状,相应的,参照图1所示,第一针尖12可以为与第二针尖22匹配的三棱锥形状,该形状的针尖在穿入人体组织时,可以减小阻力,增大通过性,且不易发生位移,增大命中率。

此外,参照图2所示,第一针尖12也可以为斜面结构,斜面结构的针尖可以在针尖穿入人体组织时,绕开重要的血管或脏器,方便操作。

对于不同的穿刺过程,需要穿刺的深度不同,为了便于识别外针1的穿刺深度,通常在外针1的外侧壁上设有刻度标记16,此外,在第一针尖12上通常设有特殊标识,以方便观察第一针尖12所在位置。为保证穿刺深度的准确性,在外针1上还套设有限位器3,可以将限位器3固定在相应的对位标记16处。

此外,该多载体介入针除了可以将上述载体粒子6推入人体组织外,还可以进行液体载体的输入,在外针1的第一针座11的开口端连接输液装置,将液体载体通过外针输送到人体组织,这就需要在外针1上套设止溢接头4,以防止液体载体从第一凹槽13处漏出,且可以防止载体粒子6从第一凹槽13处掉出。

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分别为限位器3与止溢接头4的结构示意图。将限位器3与止溢接头4套设在外针1上时,限位器3位于靠近第一针尖12的一侧,限位器3与止溢接头4为可拆卸连接,通过在止溢接头4的一端连接限位器3可以进一步增加密封性。限位器3的第一端靠近止溢接头4的第二端,在限位器3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止溢接头4的第二端设置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匹配,实现二者的可拆卸连接。此外,在二者衔接位置还可以增加密封胶垫,以增加密封性。止溢接头4与外针1的第一针座11为可拆卸连接,在止溢接头4靠近第一针座11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在第一针座11上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外螺纹,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实现止溢接头4在外针1上的固定,防止因外针1内部压力过大,导致止溢接头4松动,影响密封效果。在止溢接头4与限位器3的外壁上均设有凸筋,以增加摩擦性,方便取用。此外上述止溢接头4的内壁采用软胶材质,以增强密封性能,止溢接头4采用防辐射材质,以对第一凹槽13进行防辐射密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