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起吊式护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3363发布日期:2018-08-21 04:3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卫生行业的病人护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对病人、伤残人进行日常护理的多用起吊式护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要求日益增强,其中对老年失能者、伤残人、病患者等长期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近年来,不断有人设计和研制出各色各样的护理病床,可以帮助病人坐起、翻身、便溺、清理,带来许多方便。据报道,现有方案多数是对病床进行改进,通过手动、电动、液压等装置实现病床的自动、半自动动作,病人的活动还是离不开病床,排便、擦洗、换床单仍然很不方便。也有人发明了一种吊式护理病床机,在天棚上安装导轨、吊绳,由起吊电机、行走电机驱动,将病人吊起、移位,虽然给护理带来方便,但结构复杂,安装维护困难,成本较高,受场地制约,适用性较差。因此,研究开发简单、适用、效果好、功能多的护理装置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活动带来方便,减少护理人员麻烦,功能多、效果好、适用性强的多用起吊式护理架。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的。

多用起吊式护理架,与病床配套设置,护理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朝向病床的床头和床尾,其改进之处是该护理架包括支架、抬起机构、提升机构,所述支架主要由上支架、下支架构成,所述抬起机构包括传动轴,连接于传动轴中部的摆动杆和位于摆动杆自由端的前叉头,传动轴安装在固定于下支架侧边上的轴套内,一端设有转动范围为90°的手柄,前叉头上设有开口朝向前上方的凹槽,凹槽内搁置前挂杆,前挂杆两端有u型件,u型件内绕挂前吊带,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于上支架顶部的驱动装置和与之连接的提升组件,提升组件中设有分别朝向护理架前端和后端的中叉头和后叉头,中叉头和后叉头上均有开口向上的凹槽,后叉头的凹槽内搁置后挂杆,后挂杆两端绕挂后吊带,上述传动轴位于中叉头的正下方,并且摆动杆位于垂直位置时,前挂杆高于提升组件处于最低点时中叉头上的凹槽上沿。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支架宽度大于病床宽度,长度小于病床长度,4脚设有滚轮;所述下支架四脚与病床的四条腿分别固定,支架侧面有缺口,上支架顶部设有延伸至缺口外的横向导轨,所述驱动装置吊挂导轨上;所述驱动装置为手拉葫芦或电机—丝杆、螺母机构;所述前叉头上的凹槽为圆心角为α的圆弧状,其中180°<α<270°,圆弧半径大于前挂杆半径;所述前挂杆和后挂杆的两端设有绕挂吊带的滑轮;所述护理架位于传动轴下方的位置设有固定于下支架的小托架和由其支承的插入式台板,在下支架前端内侧设有u型块和插入式靠背板;所述手柄与传动轴装卸式连接,手柄的起、止位置和停留位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为装在手柄和传动轴轴头之间的定位盘,定位盘上有垂直止口、水平止口,两止口之间有定位孔,手柄的相应位置有插孔,并配有活动插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护理架可由金属型材和/或塑料件制作,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手拉葫芦或电机选用合适产品,装上就行,制造成本较低。

使用时,转动手柄,由前吊带拉动病人坐起或处于半躺位置,再插入台板,便于病人喝水,用餐或阅读、写作等,或插入靠背板,便于病人休息。病人坐起后,再操作手拉葫芦或电机,通过前、后吊带将病人吊起离开床面,让病人坐着排便(配合使用床上坐便器),既舒适又卫生,病人起身后便于擦洗身子,整理床铺。利用吊带的左右窜动,可帮助病人翻身,利用护理架的滚动移出或者利用导轨移出提升组件,可将病人平稳地放到地上,进行地面活动。本护理架适合病房、家庭、养老院或伤残人康复疗养等使用,适用性强,功能多,使用效果好,能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麻烦和工作量。对于不宜坐起的重病患者或特殊伤残人可以同时利用前吊带、后吊带,并增加中挂杆和中吊带,协同动作,将卧床者水平吊起,帮助其翻身或进行其它护理,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多用起吊式护理架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护理架中前叉头侧视图。

图3为护理架中中叉头侧视图。

图4为护理架中前挂杆和前吊带示意图。

图5为护理架中定位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方案和积极效果。

实施例1:见图1,下支架1和上支架5由不锈钢管材焊接成整体,传动轴4与固定于下支架侧边上的轴套3成转动配合,可旋转90°的手柄14与传动轴一端的方形轴头插入连接,可快速装卸。传动轴中部设有水平朝向护理架前端(与病床床头方向一致)的摆动杆2,摆动杆自由端有前叉头17(参见图2),前叉头上设有开口朝向前上方的圆弧形凹槽,圆弧的圆心角α=240°,凹槽中心线与摆动杆轴线夹角β=45°,圆弧半径是前挂杆18半径的2倍。前叉头的凹槽内搁置前挂杆18(参见图4),前挂杆两端的u型件内设有滑轮19,滑轮上绕挂前吊带16。安装在上支架顶部的电机6通过丝杆—螺母机构7与提升组件8连接,提升组件上设有分别朝向护理架前、后端的中叉头15(参见图3)和后叉头10,中叉头上有开口向上的圆弧型凹槽,凹槽端口及中叉头上沿前端有导向圆弧,后叉头上有向上的凹槽,凹槽内放置后挂杆11,后挂杆两端有滑轮,后吊带13绕挂在滑轮上。提升组件8的一侧设有导向杆9,并有上、下限位开关。下支架的宽度大于病床宽度,长度小于病床长度,4脚设有滚轮12。使用时将护理架移动到病人适合的位置,不用时推到病床尾部。上述摆动杆2的长度与人体上身长度一致,并且前挂杆18与传动轴4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传动轴4到中叉头15的凹槽上沿的距离(当提升组件处于最低点时),一般为5~10mm。需要帮人坐起时,将前吊带绕过病人腋下,托住肩部,转动手柄,由于摆动杆与病人上体运动轨迹一致,病人起坐时舒适自然,护理轻松省力。配合使用可调倾角的靠背板,使病人调整到合适的半躺位置,或者控制手柄帮助病人进行上体和上肢的恢复锻炼。手柄转动90°,病人坐起,前挂杆升至最高点,略高于中叉头上沿,且对准中叉头上的凹槽,此时将后吊带绕过病人大腿部位,启动电机(或手拉葫芦),慢慢将病人用前、后吊带提升到一定高度,可将专用坐便器放入病人屁股下,让病人坐着排便,舒适、方便、卫生,病人离开床铺,便于擦洗身子、更换床单、整理床铺。病人平躺时,可利用前、后吊带将其轻轻抬起,再左右窜动吊带,帮病人翻身,方便省力。护理架吊起病人后还可以从床尾移出,帮助运送病人。该护理架给病人和护理人员带来很大方便,提高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功能多,效果好,不受场地限制,适用性强。

实施例2:主体结构同例1,不同之处是护理架长宽与病床一致,四脚无滚轮,与病床四条腿固定在一起,支架侧面有缺口,上支架顶部设有延伸至缺口外的横向导轨,电机(或手拉葫芦)吊挂在导轨上,吊挂处有滚轮,病人提升后可平稳移出床面,放到地上,进行地面活动或护理,更加方便。

实施例3:主体结构同例1,进一步的特征是在手柄和传动轴轴头之间设有定位盘20(参见图5),其外侧面设有垂直止口21和水平止口23,分别对手柄起、止位置进行限位,手柄转动范围为90°,两止口之间有定位孔22,手柄上也有相应的插孔,并配有活动插销。控制手柄不同位置,通过前吊带调整病人坐起或半躺姿态。护理架位于传动轴下方的位置设有固定于下支架的小托架,该小托架为l形托板,可水平插入活动台板,方便病人洗漱、用餐、阅读、写作等。下支架上沿内侧前端位置对称设有带u型槽的支承块,可垂直插入活动靠背板,支承块可转动,调整靠背板的倾角,方便病人休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