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7668发布日期:2018-10-16 20:14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麻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麻醉表示“知觉、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硬膜外麻醉用于临床已有90余年,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已逐步完善,成为目前临床麻醉中常用的方法。

但是失败的硬膜外麻醉在临床很常见。硬膜外麻醉无效,意味着患者未被(充分)麻醉。在不同医院这一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在10-20%之间,在教学医院发生率可能更高。有很多原因导致失败的发生,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和并发症是硬模穿破,发生率在0.5-3%之间,对于没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发生率可能会更高。一般是由于穿刺过程中针推得过于用力和/或过远,导致穿刺超过了硬膜外腔,刺破硬脊膜,导致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这一情况通常会带来一种后果—硬模穿破后头痛。50-80%的硬膜穿破都会导致硬膜穿破后的头痛,需要向硬膜外注入自体血进行填充治疗,这需要再一次进行硬膜外穿刺。一般来说,病人需要住院1-2天保持平躺状态。某些情况下,穿刺还可能损伤神经纤维,患者会出现暂时性感觉异常。

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在遇到一些穿刺困难的患者,麻醉医生大部分的时候只好被迫选择全身麻醉。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提高硬膜外麻醉的准确性,但是都没有找到一个操作简单、方便易学又准确的方法来实现精准硬膜外麻醉穿刺。

如超声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的定位方法,通过超声波来定位硬膜外麻醉的深度。但是超声在临床麻醉及疼痛诊疗工作中远没有普及,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超声引导的技术专业性较强,大部分麻醉医生对此技术掌握不充分,超声指导深部的硬膜外麻醉要比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要更加困难。

如测量压力变化确定硬膜外腔的方法,通过脉动的压力波形确定硬膜外导管是否置于硬膜外腔,但由于人体阻力个体差异性较大,容易引起误操作,该方式有效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硬膜外麻醉时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具有提升硬膜外麻醉定位精度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包括针筒、与针筒可拆卸连接的外壳,所述针筒内设置有穿过针筒两端的针芯,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与针芯连接用于使针芯发出振动并输出反馈声波的产生件,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用于接收针芯反馈的反馈声波并输出模拟信号的振动传感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主控板,所述主控板用于执行以下模块,

转换模块,耦接于振动传感器以接收模拟信号并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

分析模块,耦接于转换模块以接收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与预设信号进行对比后输出控制信号并提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筒、针芯缓慢的穿入皮肤内,控制产生件工作,从而使针芯产生反馈声波。主控板上的转换模块将振动传感器接收的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分析模块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针芯的针芯是否穿入硬膜外腔内。在针芯穿入硬膜外腔内时,通过将外壳拆除,打入麻醉药,完成麻醉。

与现有技术相比,针芯与人体内不同的位置接触时,针芯所反馈的反馈声波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即可分析针芯的针尖是否穿入硬膜外腔内,判断方便。针芯与人体直接接触,分析出的结果精准度高。操作简单。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用于在转换模块前执行的滤波模块,

滤波模块,耦接于振动传感器以接收模拟信号并过滤模拟信号中的噪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滤波模块来过滤掉噪音,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外界的声音被振动传感器接收到,通过滤波模块来过滤掉,方便分析模块对针芯位置的判断。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产生件设置为微型振动马达或声波发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型振动马达振动,带动针芯振动,针芯与人体不同的部位接触,针芯产生不同的反馈声波。声波发生器产生声波,通过针芯传递到人体不同的部位,并产生不同的反馈声波,从而对针芯的位置进行判断。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筒外侧设置有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针筒,使针筒缓慢可控的深入人体内,方便针筒位置的控制,减小硬膜穿刺的概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用于对针筒进行定位的基座,所述基座为盘状,所述基座的截面呈人字形,所述基座中部开设有用于通过针筒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座上的通孔,对针筒进行限位,减小针筒偏离预设位置的概率。针筒的稳定性强。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设置为与针筒螺纹连接的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用手固定基座,转动针筒,使针筒缓慢的深入到人体内,方便针芯位置的控制。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筒上方与外壳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外壳,即可将针筒与外壳之间拆装,拆装方便,方便打入麻醉药。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筒上方的周向设置有用于与外壳抵紧的分隔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隔板,便于转动针筒,并且将针筒产生的反馈声波阻隔部分,减小杂音的干扰,对于针芯位置的判断更加准确。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针芯与人体内不同的位置接触时,针芯所反馈的反馈声波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即可分析针芯的针尖是否穿入硬膜外腔内,判断方便。

2、针芯与人体直接接触,分析出的结果精准度高。

3、转动针筒,通过外螺纹与通孔的配合,使针筒缓慢可控的深入人体内,方便针筒位置的控制,减小硬膜穿刺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主控板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1、针筒;2、外壳;3、基座;4、产生件;5、针芯;6、分隔板;7、振动传感器;8、主控板;9、指示灯;10、蓄电池;11、控制按钮;12、通孔;13、滤波模块;14、转换模块;15、分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智能硬膜外腔穿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针筒1、与针筒1上方螺纹连接的外壳2、用于对针筒1进行定位的基座3。

外壳2内设置有产生件4,产生件4设置为微型振动马达或声波发生器。微型振动马达或声波发生器连接有针芯5,针芯5穿过针筒1两端。微型振动马达或声波发生器与针芯5固定连接并用于使针芯5发出振动并输出反馈声波。

外壳2内设置有用于接收针芯5反馈的反馈声波并输出模拟信号的振动传感器7,外壳2外设置有指示灯9。外壳2内设置有耦接于振动传感器7来控制指示灯9的主控板8。

外壳2内设置有蓄电池10,外壳2外设置有用于控制主控板8、产生件4、振动传感器7得电的控制按钮11。

基座3为盘状,基座3的截面呈人字形,基座3中部开设有用于通过针筒1的通孔12。通孔12设置为螺纹孔。针筒1外侧设置有外螺纹,针筒1与通孔12螺纹连接。通过转动针筒1,使针筒1移动,由于针筒1与通孔12螺纹连接,来使针芯5缓慢、可控的刺入人体。

针筒1上方的周向设置有用于与外壳2抵紧的分隔板6。分隔板6由硬质纤维板制成。外壳2为塑料制成。基座3为塑料制成。通过分隔板6、外壳2、基座3的隔音,减小针筒1以及外界的噪音进入外壳2内部的概率。

如图2所示:主控板8用于执行滤波模块13、转换模块14、分析模块15。

滤波模块13耦接于振动传感器7以接收模拟信号并过滤模拟信号中的噪音。通过将振动传感器7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进行区分,从而过滤掉与预设区间不对应的噪音,方便后期分析模块15对针芯5的针尖穿刺深度的判断。

转换模块14耦接于滤波模块13以接收过滤后的模拟信号并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分析模块15耦接于转换模块14以接收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与预设信号进行对比后输出控制信号并提示。

针芯5与人体内不同的位置接触时,针芯5所反馈的反馈声波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即可分析针芯5的针尖是否穿入硬膜外腔内,

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9,当针芯5的针尖未未进入硬膜外腔,指示灯9不亮,当针芯5的针尖进入硬膜外腔时,指示灯9亮,此时停止穿刺动作。若操作不当,针芯5的针尖继续穿刺,碰到硬膜时,指示灯9闪烁报警。

工作原理:将基座3放置于需要穿刺的部位,紧贴于皮肤,手握外壳2,转动外壳2,针筒1转动,从而使针筒1、针芯5可控的缓慢的穿入皮肤内。控制按钮11控制微型振动马达或声波发生器工作,从而使针芯5振动。

主控板8上的滤波模块13起到滤波的效果,转换模块14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分析模块15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针芯5的针芯5是否穿入硬膜外腔内。在针芯5穿入硬膜外腔内时,通过将外壳2拆除,打入麻醉药,完成麻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