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5772发布日期:2020-02-25 10:2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该类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的需求越来越大。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与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相关的酶并成为很多治疗药物的靶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已经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减少醛固酮分泌,使水钠潴留减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有利于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还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轻,心输出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随之减小,心室壁张力降低,肾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量增加,也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二大类: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yndrome)、寻常天皰疮、类天皰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硬皮病、天疱疮、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自身抗原引起的t细胞和b细胞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比如在1型糖尿病中,insulin(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65kd异构体(gad65)、胰岛素瘤结合蛋白-2(ia-2)和锌转运子8(znt8)等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核心角色。正是胰岛素等自身抗原引起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攻击杀灭胰岛β细胞才导致的1型糖尿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药物,该药物可以预防或/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地,可以通过对机体自身抗原上的为嵌合多肽和自然多肽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抗原表位的形成进行抑制来预防或/和治疗自身性免疫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抑制剂,或叫做acei)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统性血管炎、硬皮病、天疱疮、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自身免疫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为1型糖尿病。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选自雷米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阿拉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喹那普利、地拉普利、西拉普利、螺普利、群多普利、莫昔普利以及咪达普利或它们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选自雷米普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药物为适于口服或胃肠外给药的剂型。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药物为适于口服的剂型时,相应的剂型为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冲剂,糖浆剂以及软膏剂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用途,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药物为适于注射方式的胃肠外给药。胃肠外给药包括,例如,静脉内、肌内、动脉内、腹膜内、鼻内、膀胱内(如,到达膀胱)、皮内、局部或皮下给药。相应的剂型为粉针剂,滴剂以及注射剂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给药途径为口服。

发明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由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进而抑制嵌合抗原多肽(hybridpeptide)的形成,而嵌合抗原多肽(hybridpeptide)的形成与t细胞的激活和t细胞激活后攻击β细胞密切相关,所以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制备得到的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自身抗原的抗原表位的嵌合多肽来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进行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的结果统计图;

图2为实施例2的实验结果统计图;附图说明:1:对照组;2:10μm雷米普利处理组;3: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

图3为实施例3的实验结果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为雷米普利,以对治疗1型糖尿病的功效评估实验为例,来说明本发明。对于实验中所用到的具体方法或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技术进行常规的替换选择,而不仅限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记载。

实验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该实施例是为了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机体自身抗原上的为嵌合多肽的抗原表位的嵌合多肽的形成进行抑制而预防和/或治疗1型糖尿病的功效。

本实施例中,通过制备含有多肽的纳米粒,并让纳米粒被待测样品(本实施例中为bdc6.9转基因小鼠脾脏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并释放提呈,就可以激活相应的与疾病相关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通过激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分泌物的检测,并基于细胞分泌物与相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之间的关系,就能测定相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含量,具体如下:

1.包载有多肽的纳米粒的制备

本实验中要包载的多肽是嵌合多肽和含有嵌合多肽部分序列的多肽,具体为三种,分别如下:

嵌合多肽1(hybridpeptide1),多肽序列为:lqtlalnaardp,与1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抗原hybridpeptide1(抗原的抗原表位);

多肽2(peptide2),多肽序列为:

pqvaqlelgggpgagdlqtlal

多肽3(peptide3),多肽序列为:

naardpnrdpnresldfllv。

多肽2和多肽3都是来自于胰岛β细胞的相关蛋白的多肽。多肽2和多肽3在一起被纳米粒同时递送从而进入抗原提呈细胞后在一定浓度下,能生成嵌合多肽1(hybridpeptide1),得到的嵌合多肽1的核苷酸系列分别来自多肽2中的划线部分与多肽3的划线部分,就得到嵌合多肽1.

这三种多肽,按四种方式分别包载制备成四种纳米颗粒,具体为:包载有嵌合多肽1的纳米粒(命名为纳米粒1),同时包载多肽2和多肽3的纳米粒(为便于叙述,命名为纳米粒2),包载多肽2的纳米粒(为便于叙述,命名为纳米粒3),以及包载多肽3的纳米粒(为便于叙述,命名为纳米粒4)。

以上四种纳米粒,都是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步骤1,将需要包载的多肽溶解于水溶液中且多肽浓度含量大于0.1mg/ml;

步骤2,将200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ml;

步骤3,将步骤1得到多肽水溶液滴入含有plga的二氯甲烷中,进行大于3秒的超声处理;

步骤4,将步骤3处理后得到的液体加入5ml的20mg/mlpva水溶液中并进行大于5秒的超声处理;

步骤5,将步骤4处理后得到的液体加入100ml的5mg/mlpva溶液,搅拌直至有机相挥发完全;

步骤6,将步骤5处理得到的液体在大于8000rpm的转速进行大于7分钟的离心后,去除上清液,并将剩下的沉淀物重新混悬于水中,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得到去除上清液的最终沉淀物;

步骤7,将步骤5最后得到的最终沉淀物混悬于20ml的4%海藻糖冻干保护剂中得到混悬液;

步骤8,冷冻干燥步骤7得到的混悬液得到冻干粉末,冻干粉末将被用于后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实验;

步骤9,分析步骤8冷冻干燥后得到的粉末,通过粒径测定可知包载有多肽的纳米粒粒径大小为100nm-500nm。

2.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

该实验采用bdc6.9转基因小鼠脾脏细胞进行。脾脏是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并含有大量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而bdc6.9转基因小鼠中脾脏中的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经过了改造,使得该转基因小鼠脾脏的t细胞受体只能识别特定的与1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抗原,比如含有嵌合多肽1(lqtlalnaardp)这种抗原表位的抗原1。所以,只有在存在该特定抗原表位的情况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才能被激活并识别含有相关抗原的细胞。在接受抗原1刺激后,被激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会分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所以,分别对采用上述制备的四种纳米粒进行四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纳米粒1、纳米粒2、纳米粒3以及纳米粒4对应的激活检测实验样品分别为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这样通过这些纳米粒分别提呈激活t细胞,从而通过对激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的含量进行检测,而间接得到被激活的t细胞的含量,也就知道是否有嵌合多肽1的存在。

另外,本实验中,在对制备好分别包载各种多肽的纳米粒进行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的同时,还分别采用嵌合多肽1、多肽2、多肽3以及多肽2和多肽3一起的游离形式做了四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对照样品作为对照实验,该四个对照样品分别命名为对照1(游离的嵌合多肽1)、对照2(游离多肽2和游离多肽3)、对照3(游离多肽2)和对照4(游离多肽3),也即不采用纳米粒的形式进行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而是直接采用游离态的形式做激活检测实验。

在本实验中,还另外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各种纳米粒组和游离多肽组的样品进行了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的抑制实验实验,雷米普利的浓度为2μm,分别处理对应的纳米粒组合游离多肽组为:包载有嵌合多肽1的纳米粒、包载有多肽2和多肽3的纳米粒、包载有多肽2的纳米粒、包载有多肽3的纳米粒、游离多肽1、游离多肽2和游离多肽3、游离多肽2以及游离多肽3,得到共八个抑制组样品分别命名为抑制1、抑制2、抑制3、抑制4、抑制5、抑制6、抑制7和抑制8。

在本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中,对上述任何一种进行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均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检测脾脏细胞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被激活后分泌的γ干扰素含量。每种激活检测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从小鼠中分离提取小鼠脾脏细胞,并将小鼠脾脏细胞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脾细胞浓度为大于6000000cells/ml;

步骤2,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验样品制备:将包载多肽的纳米粒或者游离多肽混悬于或者溶解于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并与混悬于含有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的小鼠脾细胞混合。混合后脾细胞浓度为6000000cells/ml;在采用纳米粒的各组中,混合后得到的含有多肽的纳米粒终浓度为0.4mg/ml;在采用游离多肽的各组中,混合后得到的游离多肽终浓度为0.5μg/ml。然后,在各个抑制组中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μm的雷米普利。至此,分别得到上述的待做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检测实验的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对照1、对照2、对照3、对照4、抑制1、抑制2、抑制3、抑制4、抑制5、抑制6、抑制7和抑制8;

步骤3将步骤2制备的各组在细胞培养箱中(37℃,5%co2)培养三天;

步骤4培养三天后,将步骤3中的各组继续在400g下离心5分钟,收取上清液;

步骤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析步骤4得到各组收集的上清液中γ干扰素的含量。

3.实验结果分析

这里的分析依据是:

a、因为bdc6.9转基因小鼠中脾脏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只能识别嵌合多肽1,所以游离嵌合多肽1能够直接刺激激活脾脏细胞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而包载有嵌合多肽1的纳米粒能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并在抗原提呈细胞内释放嵌合多肽1,而在抗原提呈细胞中释放的嵌合多肽1与抗原提呈细胞内的mhc分子结合并被提呈到抗原提呈细胞表面。这样,一旦嵌合多肽1被提呈到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其即可被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并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γ干扰素。通过elisa等免疫学分析方法分析γ干扰素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抗原特异性t细胞能识别相应抗原多肽并被激活了。

b、而只包载有多肽2的纳米粒或者只包载有多肽3的纳米粒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以后释放包载的多肽2或多肽3,但多肽2和多肽3中不含有嵌合多肽1(lqtlalnaardp)的完整序列,所以没有办法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故而抗原特异性t细胞不会分泌γ干扰素。

c、同时包载有多肽2和多肽3的纳米粒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同时释放多肽2和多肽3。因为多肽2和多肽3各含有嵌合多肽1(hybridpeptide1,lqtlalnaardp)一半的多肽序列,而多肽2和多肽3在抗原提呈细胞中能被各种酶剪切并重新拼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嵌合多肽1(lqtlalnaardp)。在抗原提呈细胞内通过多肽2和多肽3剪切拼接形成的嵌合多肽1(lqtlalnaardp)与mhc分子结合后被提呈到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并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γ干扰素。

图1为实施例1中进行激活检测实验的结果统计图。

图1中,1:游离嵌合多肽1处理组(对照1);2:嵌合多肽1纳米粒处理组(样品1,与纳米粒1对应);3:同时载有多肽2和多肽3纳米粒处理组(样品2,与纳米粒2对应);4:只载有多肽2纳米粒处理组(样品3,与纳米粒3对应);5:只含有多肽3纳米粒处理组(样品4,与纳米粒4对应);6:游离多肽2和游离多肽3同时处理组(对照2);7:游离多肽2处理组(对照3);8:游离多肽3处理组(对照4);9:游离嵌合多肽1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5);10:嵌合多肽1纳米粒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1);11:同时载有多肽2和多肽3纳米粒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2);12:只载有多肽2纳米粒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3);13:只含有多肽3纳米粒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4);14:游离多肽2和游离多肽3同时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6);15:游离多肽2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7);16:游离多肽3和2μm雷米普利处理组(抑制8)。

如图1所示,在样品3和样品4中,几乎检测不到γ干扰素含量,同时对照3(游离多肽2)、对照4(游离多肽3)中,也几乎检测不到γ干扰素含量,排除了多肽2和多肽3分别可能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可能性。

在样品1(与包载有嵌合多肽1的纳米粒对应)和对照1(与游离的嵌合多肽1对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被激活后分泌的γ干扰素含量相同。而在包载有两种不同多肽的纳米粒的样品2(与同时包载有多肽2和多肽3的纳米粒对应)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也能被激活并分泌γ干扰素,而且被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含量与对照1(含游离嵌合多肽1)组几乎相同,这也就说明了有嵌合多肽1在抗原提呈细胞中生成并被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而在对照2中,也几乎检测不到γ干扰素含量,这是由于虽然该组中同时含有游离多肽2和游离多肽3,但这种游离状态,不能被抗原提呈细胞同时有效吞噬并生成嵌合多肽1,这进一步说明是嵌合多肽1的生成才能被t细胞识别。

在加入2μm雷米普利的各个处理组中,只有样品1和对照1组能检测到与未加入雷米普利时相同的γ干扰素含量。在样品2组中加入雷米普利后,被检测到的γ干扰素含量远低于未加入雷米普利的组别。这也就说明了嵌合多肽1的生成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密切相关。雷米普利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进而抑制嵌合多肽1在抗原提呈细胞中的生成,并且是通过抑制嵌合多肽1的生成而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

综上,该实施例的结果说明,抗原表位为胰岛β细胞相关的嵌合多肽的抗原能参与刺激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并进而导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异常的识别攻击胰岛β细胞。而通过雷米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而抑制住嵌合多肽的形成从而降低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这样,我们就能够预防和/或治疗1型糖尿病。

实施例2

以下是对实施例2的说明。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说明。

该实施例是为了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还能通过对机体自然抗原上的为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的抗原表位进行抑制而防治1型糖尿病的功效。

步骤1,分别按以下方式培养三组:将小鼠nit-1细胞在含有10%fbs和高葡萄糖(25mm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其中的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两组分别组中分别加入2μm和10μm雷米普利作为两个抑制组。在细胞培养箱(37℃,5%co2)连续培养7天。在两个抑制组中每天更换培养基并分别重新加入新鲜的2μm和10μm雷米普利。

步骤2,在步骤1得到的各组细胞中加入8μm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并在细胞培养箱(37℃,5%co2)培养16小时;培养期间雷米普利处理组中分别加入新鲜的2μm或10μm雷米普利。

步骤3,通过离心洗涤步骤2中的各组nit-1细胞以去除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同时在两个抑制组中分别加入新鲜的2μm和10μm雷米普利。

步骤4,收集nod转基因小鼠脾脏细胞并将脾脏细胞加入到含有10%fbs和高葡萄糖(25mm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基中。在两个抑制组中分别在相应培养基中加入2μm或10μm雷米普利。将脾脏细胞与各组nit细胞混合。混合后nit细胞浓度为每毫升1000000个细胞,nod小鼠脾脏细胞浓度为每毫升5000000个细胞。混合后各组细胞在细胞培养箱(37℃,5%co2)中培养过夜;

步骤5,将各组细胞离心并收集上清液;

步骤6,采用elisa法分析步骤5收集的各组上清液中γ干扰素的含量。

结果分析依据:

nod小鼠为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具有多样性,既能识别自然多肽抗原,也能识别嵌合多肽抗原。所以nod小鼠中胰岛β细胞相关的自然多肽抗原和嵌合多肽抗原都能激活相应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一旦nod小鼠体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被β细胞相关的抗原激活后,被激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就会攻击并杀死β细胞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抗原特异性t细胞被激活后是通过分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来杀灭胰岛β细胞的。通过elisa等免疫学分析方法分析γ干扰素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抗原特异性t细胞能识别相应抗原并被激活了。脾脏为主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并具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所以实验中我们采用了nod小鼠的脾细胞来培养。

nit-1细胞为小鼠β细胞来源的细胞。正常的β细胞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无法在体外长期培养。nit-1细胞虽也是β细胞但是具有癌细胞特性,所以能在体外培养时无限增值。nit-1细胞在高葡萄糖(25mm)和thapsigargin的刺激下能通过两种途径激活β细胞抗原特异性t细胞:一种是nit-1细胞自己处理生成一些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抗原和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抗原并可通过nit-1细胞自身的mhc分子提呈这些抗原多肽到nit-1细胞表面;另一种是通过分泌insulingranules(胰岛素分泌颗粒)等并传递给小鼠脾脏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能处理insulingranules等细胞分泌颗粒中的多种蛋白质进而生成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抗原和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抗原并将这些抗原多肽与mhc分子结合提呈到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一旦这些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和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被提呈到细胞表面就可被相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识别并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只要有任意一种途径能够激活β细胞抗原特异性t细胞,我们就能检测到γ干扰素的分泌。

因为抗原多肽一旦在nit-1细胞内生成或生成并被nit-1细胞的mhc分子提呈到nit-1细胞表面后将一直存在于nit-1细胞内或细胞表面,所以本实验中,对于雷米普利抑制组,我们提前至少7天即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雷米普利进行预处理,从而在nit-1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抑制nit-1细胞内生成抗原多肽。在将nit-1细胞与小鼠脾细胞混合后培养时加入雷米普利是为了检验雷米普利能否有效抑制nit-1细胞通过脾细胞中的抗原提呈细胞来生成和提呈抗原多肽并进而激活β细胞抗原特异性t细胞。

图2为实施例2的实验结果统计图。

图2中,1:对照组;2:10μm雷米普利处理的抑制组;3:2μm雷米普利处理的抑制组。

从附图2可以看到,未被雷米普利处理的对照组中,β细胞来源的nit-1细胞在被刺激后能激活nod小鼠脾脏细胞中的β细胞抗原特异性t细胞。然而通过雷米普利预处理的抑制组的nit-1细胞在刺激下却不能激活nod小鼠脾细胞中的β细胞抗原特异性t细胞。小鼠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具有多样性,即不同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表面含有不同的t细胞受体。这些不同的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既能识别自然多肽抗原表位也能识别嵌合多肽抗原表位。由此可见,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抗原表位或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抗原表位都能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并使得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后攻击β细胞。根据实施例1我们知道,雷米普利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进而抑制嵌合多肽的形成。所以如果只是抑制嵌合多肽抗原表位的形成却没有抑制自然多肽抗原表位的形成,依然会有一部分抗原特异性t细胞会被激活并分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本实施例中,nod小鼠脾细胞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经雷米普利处理后不能被激活,可以推知雷米普利能同时抑制nod小鼠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胰岛β细胞相关的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和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这也说明雷米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不只能抑制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抗原表位的形成,还能抑制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抗原表位的形成。这表明雷米普利能够通过同时抑制自然多肽(nativepeptides)抗原表位和嵌合多肽(hybridpeptides)抗原表位的形成来用于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

实施例3

以下是对实施例3的说明。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说明。

本实施例是为了评估雷米普利口服抑制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病的效果。

采用新生雌性nod小鼠进行本实验。在实验中,每组10只nod小鼠。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雷米普利处理组从第二周开始每支每天口服喂食5mg/kg/day雷米普利。每天记录小鼠血糖情况。以血糖高于11.0mmol·l-1为糖尿病开始发病。记录不同时间段nod小鼠糖尿病发病情况。

图3为实施例3的实验结果统计图。

结果分析:nod小鼠为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有大约60%-85%的雌性nod小鼠在未经干预治疗的情况下会在20周后罹患1型糖尿病。从图3可以看出,雌性nod小鼠在未经干预治疗的情况在22周后有70%患有糖尿病。但是一旦我们从小给与nod小鼠雷米普利预防治疗,在22周后只有大约10%小鼠会患有1型糖尿病。从前面的实验结果可知雷米普利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而抑制了抗原多肽的生成,进而阻止了抗原特异性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多肽攻击β细胞。这说明雷米普利或其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由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进而抑制嵌合多肽抗原多肽表位的形成,而嵌合多肽抗原多肽表位的形成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后攻击β细胞密切相关,所以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制备得到的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自身抗原的嵌合多肽抗原表位的形成来预防和/或治疗1型糖尿病及相应的并发症。

进一步地,由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还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进而抑制自然抗原多肽(hybridpeptides)的形成,而自然抗原多肽(hybridpeptides)的形成也与t细胞的激活和t细胞激活后攻击β细胞密切相关,所以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制备得到的药物也能够通过抑制自身抗原的自然多肽抗原表位的形成来预防和/或治疗1型糖尿病及相应的并发症;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同时抑制自身抗原的抗原表位的嵌合多肽和自然多肽来进一步地提供预防和/或治疗1型糖尿病及相应的并发症的效果。

另外,实施例1-3中,采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雷米普利,作为本发明,任何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都能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而达到抑制自身抗原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嵌合多肽和/或自然多肽抗原表位的形成,达到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性的效果。

在实施例1-3中,均是针对1型糖尿病,在实际中,只要是自身抗原的抗原表位有嵌合多肽和自然多肽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均可以通过对嵌合多肽和自然多肽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进行抑制而达到对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应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或治疗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