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46776发布日期:2018-11-07 09:1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腔道止血领域,特别是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

背景技术

人体腔道受到剐蹭或者受外界因素导致撕裂,出现缺口,会导致腔道壁面出血,腔道出血时,需要立即就医,将出血位置进行止血,传统方式的止血均采用医生手动操作,之后再次对腔道进行救治,但是止血时需要较高的医学手法,不能盲目对腔道进行治疗,如今,没有快速腔道的止血设备,这样大大降低了腔道止血效率,导致病人长时间疼痛,腔道损伤部位无法得到合理的救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包括外管、充气管、气囊、遮挡板、条形滑轨、移动轮、矩形座、条形板以及充气泵,所述外管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气囊安置于外管一端,所述气囊与充气管均插入外管内部,所述外管内部且靠近左侧的圆形通孔边缘上方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条形滑轨嵌装于条形凹槽内部,所述移动轮安置于条形滑轨上,所述移动轮侧壁面固定有顶杆,所述顶杆上均固定有第一折形把手,所述移动轮上固定有支撑架,所述遮挡板安置于支撑架上,所述充气泵安置于矩形座上,所述充气管与充气泵通过气管相连接,所述条形板安置于矩形座上,所述条形板上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安置有筛网挡板,所述外管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矩形座上设有消毒机构;

所述支撑结构,其包括:条形滑道、滑块、支柱、支架以及支杆;

所述条形滑道安置于外管内侧壁面,所述滑块安置于条形滑道内,所述支柱安置于滑块上,所述支架安置于支柱上,所述支架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杆安置于充气管上;

所述消毒机构,其包括:喷头、存水箱以及微型泵;

所述喷头安置于条形板上,所述存水箱安置于矩形座上壁面,所述微型泵安置于存水箱内部,所述微型泵上套装有与喷头连接的水管。

所述外管右侧且位于圆形通孔上方铰链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与顶杆相搭接。

所述充气管上套装有圆环,所述圆环上固定有一对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折形把手。

所述气囊为中空结构,且中心具有通孔。

所述充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外管上下壁面均固定有第二折形把手。

所述矩形座下壁面四角处均固定有垫板,所述矩形座两侧壁面固定有把手。

所述存水箱侧壁面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内嵌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套装有第一控制阀。

所述存水箱侧壁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内嵌装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套装有第二控制阀。

所述矩形座上壁面且位于喷头下方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嵌装有筛网板,所述矩形凹槽内下壁面开设有流水口,所述流水口内嵌装流水管,所述流水管上套装有第三控制阀。

所述存水箱侧壁面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内嵌装透明玻璃。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便于将腔道损伤部位进行快速止血,通过气囊将破损处堵住,同时气囊中空结构,中心具有通孔,便于腔道内的液体流动,便于进一步对腔道进行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的外管侧视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的挂钩侧视图;

图中,1-外管;2-充气管;3-气囊;4-移动轮;5-矩形座;6-条形板;7-充气泵;8-条形滑轨;9-支撑架;10-气管;11-隔板;12-筛网挡板;13-挂钩;14-圆环;15-第二折形把手;16-单向阀;17-垫板;18-第一折形把手;19-把手;20-顶杆;21-遮挡板;22-条形滑道;23-滑块;24-支柱;25-支架;26-支杆;27-喷头;28-水箱;29-微型泵;30-进水管;31-第一控制阀;32-出水管;33-第二控制阀;34-流水管;35-第三控制阀;36-水管;37-筛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腔道快速止血设备,包括外管1、充气管2、气囊3、遮挡板21、条形滑轨8、移动轮4、矩形座5、条形板6以及充气泵7,所述外管1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气囊3安置于外管1一端,所述气囊3与充气管2均插入外管1内部,所述外管1内部且靠近左侧的圆形通孔边缘上方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条形滑轨8嵌装于条形凹槽内部,所述移动轮4安置于条形滑轨8上,所述移动轮4侧壁面固定有顶杆20,所述顶杆20上均固定有第一折形把手18,所述移动轮4上固定有支撑架9,所述遮挡板21安置于支撑架9上,所述充气泵7安置于矩形座5上,所述充气管2与充气泵7通过气管10相连接,所述条形板6安置于矩形座5上,所述条形板6上固定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上安置有筛网挡板12,所述外管1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矩形座5上设有消毒机构;所述支撑结构,其包括:条形滑道22、滑块23、支柱24、支架25以及支杆26;所述条形滑道22安置于外管1内侧壁面,所述滑块23安置于条形滑道22内,所述支柱24安置于滑块23上,所述支架25安置于支柱24上,所述支架2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杆26安置于充气管2上;所述消毒机构,其包括:喷头27、存水箱28以及微型泵29;所述喷头27安置于条形板6上,所述存水箱28安置于矩形座5上壁面,所述微型泵29安置于存水箱28内部,所述微型泵29上套装有与喷头27连接的水管36;所述外管1右侧且位于圆形通孔上方铰链连接有挂钩13,所述挂钩13与顶杆20相搭接;所述充气管2上套装有圆环14,所述圆环14上固定有一对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折形把手15;所述气囊3为中空结构,且中心具有通孔;所述充气管2上安装有单向阀16,所述外管1上下壁面均固定有第二折形把手15;所述矩形座5下壁面四角处均固定有垫板17,所述矩形座5两侧壁面固定有把手19;所述存水箱28侧壁面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内嵌装有进水管30,所述进水管30上套装有第一控制阀31;所述存水箱28侧壁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内嵌装有出水管32,所述出水管32上套装有第二控制阀33;所述矩形座5上壁面且位于喷头27下方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嵌装有筛网板37,所述矩形凹槽内下壁面开设有流水口,所述流水口内嵌装流水管34,所述流水管34上套装有第三控制阀35;所述存水箱28侧壁面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内嵌装透明玻璃。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包括外管1、充气管2、气囊3、遮挡板21、条形滑轨8、移动轮4、矩形座5、条形板6以及充气泵7,所述外管1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气囊3安置于外管1一端,所述气囊3与充气管2均插入外管1内部,所述外管1内部且靠近左侧的圆形通孔边缘上方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条形滑轨8嵌装于条形凹槽内部,所述移动轮4安置于条形滑轨8上,所述移动轮4侧壁面固定有顶杆20,所述顶杆20上均固定有第一折形把手18,所述移动轮4上固定有支撑架9,所述遮挡板21安置于支撑架9上,所述充气泵7安置于矩形座5上,所述充气管2与充气泵7通过气管10相连接,所述条形板6安置于矩形座5上,所述条形板6上固定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上安置有筛网挡板12,所述外管1内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矩形座5上设有消毒机构;所述支撑结构,其包括:条形滑道22、滑块23、支柱24、支架25以及支杆26;所述条形滑道22安置于外管1内侧壁面,所述滑块23安置于条形滑道22内,所述支柱24安置于滑块23上,所述支架25安置于支柱24上,所述支架2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杆26安置于充气管2上;所述消毒机构,其包括:喷头27、存水箱28以及微型泵29;所述喷头27安置于条形板6上,所述存水箱28安置于矩形座5上壁面,所述微型泵29安置于存水箱28内部,所述微型泵29上套装有与喷头27连接的水管36便于将腔道损伤部位进行快速止血,通过气囊将破损处堵住,同时气囊中空结构,中心具有通孔,便于腔道内的液体流动,便于进一步对腔道进行治疗。

使用时,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在使用时,外管1左右两侧的圆形通孔,便于充气管2以及气囊3插入内部,之后外管1先插入腔道,防止气囊3在没有充气时,导致与腔道壁面摩擦剐蹭,让气囊3与充气管2分离,气囊3无法使用,之后外管1插入腔道后,将位于出血口处,拉动顶杆20上的第一折形把手18向上挑起,便于移动轮4在条形滑轨8上向上移动,从而让遮挡板21向上升,将外管1左侧的圆形通孔露出,挂钩13与顶杆20相搭接,便于顶杆20向上抬起后,固定顶杆20,防止顶杆20放开时,移动轮4下落,遮挡板21再次遮挡圆形通孔,阻碍气囊3伸出,移动轮4位于条形滑轨8上,便于移动轮4上下移动,通过遮挡板21遮挡外管1左侧的圆形通孔,在外管1插入腔道时,减少腔道内的液体或者黏液大量进入外管1内,导致气囊3无法通过圆形通孔伸出,充气管2的单向阀16打开,之后将充气泵7打开,便于通过气管10以及充气管2运输气体,将气囊3进行充气,在充气的过程中,将气囊3慢慢伸出圆形通孔,在气囊3没有大于圆形通孔时,需要将气囊3完全伸出圆形通孔,防止气囊3变大无法伸出圆形通孔,充气过程中,气囊3内部具有气体,内部具有一定的压强,不会由于腔道内液体或者壁面挤压导致与充气管2分离,当气囊3完全充气后将出血点堵住,便于腔道止血,进行后续治疗,同时充气泵7安装在矩形座5上,条形板6上的隔板11便于放置外管1以及充气管2,同时筛网挡板12防止隔板11上放置的外管1掉落,第二折形把手15便于支撑拿取充气管2,在外管1内的条形滑道22上安装的滑块23能够移动,同时带动支柱24上的支架25前后移动,充气管2伸入外管1内后,抬起升高之后将充气管2上的支杆26插入支架25上的第一凹槽内部,起到支撑充气管2作用,同时充气管2前后推送时,给予支柱24推力,便于滑块23在条形滑道22上移动,之后存水箱28进水口上进水管30安装的第一控制阀31打开,便于向存水箱28灌入消毒水,之后通过微型泵29工作便于将存水箱28的消毒水吸出,通过喷头27喷出,将充气管2、外管1以及气囊3放置在喷头下方,便于冲洗消毒,同时流水口内的流水管34,便于将矩形凹槽内的积水流出,出水管32上套装的第二控制阀33打开,便于将存水箱28剩余的水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