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牙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2584发布日期:2020-03-27 19:48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矫正牙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矫正牙套,尤指一种装设在牙弓上,矫正牙齿的排列方式的矫正牙套。



背景技术:

排列整齐的牙齿除了在外型上较为美观外,也能减少牙齿不必要的磨耗、减少刷牙的死角,或是降低颚关节的负担。而为了将先天排列不佳的牙齿排列整齐,矫正器是牙齿矫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

在传统矫正中,一般的主要是通过在牙齿表面上黏上用以连接被弯曲成类似牙弓形状的矫正线的矫正器,然后通过矫正线所给予的持续的施加力量,来逐渐改变牙齿的排列位置,然而,使用在牙齿上黏上矫正器的方式具有许多问题;除了美观外,传统矫正器有一定的体积与厚度使得配戴者不舒服,且其边缘还容易刮伤舌头或是脸颊,造成破皮或是黏膜溃疡溃疡。

因此,有厂商发展出利用一种不需在牙齿表面上黏上矫正器,让使用者自行配戴或卸下的牙套(如隐适美牙套),通过逐次配戴不同形状的牙套来逐渐改变牙齿的位置的方式来进行矫正。

其中,这一类牙套最常见的样态就是通过3d打印或是塑料片真空成形的方式所产生的套在整个牙冠上的均匀厚度的壳的样态,这样的半封闭式的壳体设计,由于口水容易堆积在内部而容易引起臭味,且由于咬合面处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厚度,这容易使得配戴终于咬合时无法正常的闭合口腔并影响发音及流口水等问题,另外,除了配戴过程中牙套的咬合面处会被使用者因磨牙等动作咬破而可能需要整个换掉外,随着矫正时间的延长,长时间的配戴甚至可能会产生后牙开咬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矫正牙套,于配戴时不会覆盖到咬合面,除了防止口水堆积于牙套中外,还可以防止因咬合面处的牙套厚度而衍生的其他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矫正牙套,可组卸地装设于一使用者的牙弓,将所述牙弓由一原始轮廓矫正成一不同于所述原始轮廓的形状的目标轮廓,所述矫正牙套包含多数个与所述牙弓的舌侧或颊侧接触的弹臂,复数所述弹臂相互连接构造成一矫正轮廓,所述矫正轮廓符合所述目标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并具有至少一位于两所述弹臂的连接位置的转折处,使所述矫正牙套安装至具有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时,至少一所述弹臂将会受到所述牙弓的挤压或撑张,进而以所述转折处作为支点产生一作用于所述牙弓的弹性力;其中,所述弹臂的高度不超过所述牙弓的一咬合面高度。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弹臂包含接触于所述牙弓的所述颊侧或所述舌侧的一第一弹臂以及一第二弹臂,当所述矫正牙套安装于具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时,所述第一弹臂及所述第二弹臂同时形成一对所述牙弓进行推抵的作用部。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第一弹臂具有一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弹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厚度,使当所述矫正牙套安装于具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时,所述第一弹臂形成一对所述牙弓进行较大推抵作用的第一作用部,所述第二弹臂形成一对所述牙弓进行较小推抵作用的第二作用部。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弹臂的一端设有一围绕部,所述围绕部具有一弯折而与所述弹臂由所述颊侧及所述舌侧共同围绕所述牙弓的至少一颗牙齿。

所述的矫正牙套,构成所述围绕部的壁面具有一第一厚度,而连接所述围绕部的所述弹臂具有一第二厚度,且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厚度。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围绕部与所述弹臂之间设有一拉伸部,所述拉深部的壁厚小于所述弹臂以及所述围绕部的厚度。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弹臂朝向所述舌侧或所述颊侧一侧形成一凸起块,所述凸起块设置于所述牙弓的两相邻的牙齿之间。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凸起块靠近所述咬合面的一侧切齐所述咬合面。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矫正牙套具有一接触所述牙弓舌侧的内弹臂以及一接触所述牙弓颊侧的外弹臂,所述外弹臂的两端各自通过一弯折而与所述内弹臂的两端连接,使得所述牙弓的颊侧与舌侧完全受到所述矫正牙套围绕覆盖。

所述的矫正牙套,所述弹臂形成有一供弹性件连接的凹槽,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凹槽对所述弹臂施加一不同于所述弹臂施力方向的外部作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针对弹臂的部分通过形状变化或厚度变化的方式来产生对应不同矫正需求的矫正牙套,且所述矫正牙套在正常情况下只包覆到牙齿的舌侧或颊侧而未覆盖到牙齿的咬合面,故不会因为厚度问题影响到上下排牙齿的咬合高度而能正常的闭合,且因为能正常闭合而不会影响到发音、流口水,或是造成开咬现象,又因为咬合面并无包覆,故牙套的结构不会受到来自牙齿的外力撞击而造成破裂,且口水能正常进出而不容易累积发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另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2实施例中牙弓的断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另一类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一用以矫正局部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另一用以矫正局部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再一用以矫正局部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又一类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11b、图11c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再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11d为使用图11b、图11c所示的牙套于一起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再一用以改部局部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矫正牙套于又一用以改部局部区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矫正牙套;11-弹臂;110-配合槽;111-配合脊;112-转折处;11a-第一弹臂;110a-第一厚度;11b-第二弹臂;110b-第二厚度;11c-内弹臂;11d-外弹臂;12a-第一作用部;12b-第二作用部;13-壁面高度;14-围绕部;141-弯折;15-拉伸部;16-u字形结构;17-凹槽;170-弹性件;18-凸起块;20-牙弓;21-牙齿;22-牙冠;23-咬合面;230-咬合面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矫正牙套10包含一本体,所述本体可组卸地装设于一使用者的牙弓20上,使所述牙弓20由一尚未使用所述矫正牙套10前的原始轮廓矫正成一不同于所述原始轮廓的形状的目标轮廓(由矫正医师决定的轮廓,所述轮廓不一定是矫正时完成的轮廓,也可能只是个矫正过程中的过渡状态的轮廓)),所述本体包含两个与所述牙弓20的舌侧或颊侧接触的弹臂11,两所述弹臂11上设有多数个形状大致匹配于所述牙弓20中各个牙齿21的牙冠22的侧面的形状的配合槽110,以及位于所述配合槽110之间的配合脊111,所述弹臂11相互连接构造成一类似于所述目标轮廓的矫正轮廓,所述矫正轮廓符合所述目标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并具有至少一位于两所述弹臂11的连接位置的转折处112,使所述矫正牙套10安装至具有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20时,由于牙弓20的原始轮廓与所述矫正牙套10的矫正轮廓不同,使至少一所述弹臂11将会受到所述牙弓20的挤压或撑张,进而以所述转折处112作为支点产生一作用于所述牙弓20的弹性力来作用于所述牙弓20的牙齿21。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在图1的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是安装在所述牙弓20的舌侧位置,而所述弹臂11包含接触于所述牙弓20的所述颊侧或所述舌侧的一第一弹臂11a以及一第二弹臂11b,当所述矫正牙套10安装于具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20时,所述第一弹臂11a及所述第二弹臂11b同时形成一对所述牙弓20进行推抵的作用部来推抵所述牙弓20(如图中箭头方向),使拥挤排列的所述牙弓20由较为拥挤的所述原始轮廓矫正成较为扩张而不同于所述原始轮廓的形状的所述目标轮廓。

但其中,本发明并没有限制所述矫正牙套10的安装位置,可依照需求改变配置位置来影响所述矫正牙套10对所述牙弓20的作用方式,如在图2的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是安装在所述牙弓20的颊侧位置,使具有较大牙缝的所述牙弓20由牙齿21间隙过大的所述原始轮廓内缩成不同于所述原始轮廓的形状的所述目标轮廓;其中,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矫正牙套10中,所述等复数弹臂11的壁面高度13皆不会超过所述牙弓20的咬合面23与牙龈(图未示)之间的一咬合面高度230,使得在安装时,所述矫正牙套10仅接触所述牙齿21的牙冠22的侧面而不会覆盖到所述牙冠22的咬合面23上,而不会造成到上颚与下颚的咬合面23的高度变化,而不会如传统牙套造成口水堆积或是影响发音等问题。

此外,本发明并没有限制所述矫正牙套10的断面形状,使得在图4的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可为一均匀厚度的组件,使得其断面大致呈现一配合牙齿21表面弧度的长方形,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断面可以为其他的形状如三角形或半弧形等。

请参考图5至图7所示,为了增强所述矫正牙套10与所述牙弓20之间的连结关系,以防止在所述矫正牙套10于推抵的过程中轻易脱离牙弓20,于图5至图7的实施例中,所述弹臂11的一端设有一围绕部14,所述围绕部14具有一弯折141而与所述弹臂11由所述颊侧及所述舌侧两个方向共同围绕所述牙弓20位于末端的至少一颗牙齿21;其中,在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围绕部14是围绕所述牙弓20两端的所述牙齿21,并使位于所述围绕部14的牙齿21与受到与其他未被所述围绕部14的牙齿21相同的方向推抵;而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弹臂11作用于牙齿21上的施力方向是依照所述矫正牙套10的矫正轮廓与所述目标轮廓的方向差,故当当所述牙弓20的所述原始轮廓为一末端的所述牙齿21与所述牙弓20产生错位的状况时,为了调整位于末端的所述牙齿21位置,使所述牙弓20的目标轮廓变成一个完整的弓形,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受到所述围绕部14所围绕的牙齿21的受力方向可以与所述牙弓20的其他部分的牙齿21的受力方向相反(如图7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请看图8所示,关于应用所述围绕部14的其他变化设计,于一实施例中,为了拉动个别的牙齿21,使两牙齿21之间的间隙缩小,所述弹臂11与所述围绕部14之间可以设有一拉伸部15,且为了拉动受到所述围绕部14所围绕的所述牙齿21,所述拉伸部15的拉伸部壁厚小于所述围绕部14及所述弹臂11的弹壁壁厚。

如图9至图10所示,于一类的实施例中,为了一次同时改变所述牙弓20一侧的多数颗牙齿21的排列方式,例如在如图9,图10中固定一侧牙弓20的状态下而仅扩大另一侧的牙弓20的实施例中,所述弹臂11包含接触于所述牙弓20的所述舌侧(其他实施例可为所述颊侧)的一第一弹臂11a以及一厚度不同于所述第一弹臂11a的厚度的第二弹臂11b,当所述矫正牙套10安装于具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20时,所述第一弹臂11a及所述第二弹臂11b同时形成一对所述牙弓20进行推抵的作用部,且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弹臂11a具有一第一厚度110a,所述第二弹臂11b具有一第二厚度110b,因所述第一厚度110a小于所述第二厚度110b,故使当所述矫正牙套10安装于具所述原始轮廓的所述牙弓20时,所述第一弹臂11a能形成一对所述牙弓20进行较大推抵作用的第一作用部12a,所述第二弹臂11b形成一对所述牙弓20进行较小推抵作用的第二作用部12b。

或者,如图10所示,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12a可设有所述围绕部14,并与所述围绕部14共同形成一围绕复数颗牙齿21的u字形结构16,一样,为了使受到所述围绕部14围绕的牙齿21与不受到所述围绕部14所围绕的牙齿21之间产生不同的推抵力量,构成所述围绕部14的壁面具有一第一厚度110a,而所述本体上不构成所述围绕部14的所述弹臂11具有一第二厚度110b,且所述第一厚度110a一样小于所述第二厚度110b。

请参考图11a至图11d所示,为了一次同时改变整个所述牙弓20的形状,于图9a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具有一接触所述牙弓20的所述舌侧的内弹臂11c以及一接触所述牙弓20的所述颊侧的外弹臂11d,所述外弹臂11d的两端各自通过一弯折141而与所述内弹臂11c的两端连接,使得所述牙弓20的所述颊侧与所述舌侧完全受到所述矫正牙套10围绕覆盖,但所述矫正牙套10一样不会覆盖到所述咬合面23。

另外,请参考图11b、图11c所示,在前面的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矫正牙套10改变牙弓20的形状时仅是依靠所述牙弓20的牙齿21之间的相关位置关系来进行对位,而不是对口腔中的一参考点为基准进行改变,故在图11b及图11c的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上的所述弹臂11上可以形有一供一弹性件170(例如:一连接于设置于口腔内的骨钉的橡皮圈或弹簧)连接的凹槽17,让所述弹性件170通过所述凹槽17来对所述弹臂11施加一不同于所述弹臂11的施力方向的外部作用力,来定位所述矫正牙套10;

请参考图11d所示,于所述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170是一同时连接于上、下颚的所述牙弓20上的所述矫正牙套10,使上、下颚的所述牙弓20的牙齿21的位置能互相配合;其中,本发明并没有限制如何形成所述凹槽17的方式、所述凹槽17数量或是所述凹槽17的位置,于图9b至图9d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7是由一延伸自所述弹臂11的小型勾件上的凹槽17,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7可以是设置于一延伸自所述弹臂11上的棒体上,或是利用所述弹臂11的壁厚,直接开设于所述弹臂11上的凹槽17。

本发明的矫正牙套10亦可以通过推抵的方式来创造植牙空间,请参考图12所示,于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的所述弹臂11朝向所述舌侧或所述颊侧一侧(依照牙缝相对于所述弹臂11的位置决定)来形成一凸起块18,所述凸起块18设置于所述牙弓20的两相邻的牙齿21之间的牙缝中,并于同样的所述弹臂11上一样设有所述围绕部14;且一样,为了扩大所述牙缝,所述围绕部14所具有的第二壁度110b小于所述弹臂11所具有的第一壁度110a。

最后,在某些咬合不正的状况下,也就是在上下颚的牙齿21咬合时,位于上、下颚的其中一侧的牙齿21之间具有间隙而使得另一侧的牙齿21在咬合时没有与其匹配的牙齿21的情况中,由于所述牙齿21将会逐渐朝向另一侧的方向延长,而破坏原本牙供的咬合面23,故在图13的实施例中,所述矫正牙套10的所述弹臂11朝向所述舌侧或所述颊侧一侧(依照牙缝相对于所述弹臂11的位置决定)一样形成有所述凸起块18,且所述凸起块18靠近所述咬合面23的一侧切齐所述咬合面23,使得牙齿21在对咬时,原本不会受到另一侧牙齿21推抵的牙齿21能受到所述凸起块18的推抵,而不会逐渐延长,进而维持所述侧的咬合面23位置。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