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0293发布日期:2018-12-19 06:59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具体地说是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

背景技术

“人体湿寒”是中医常见的病症问题,目前西医治疗常用消炎,脱水利尿等法,疗效当时不错,但许多湿寒人群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有许多患者多方求医问药而难以痊愈,有的须长期服药,在治疗湿寒所致疾病的漫长过程中,患者产生毒副作用,如有的西药对肝,肾有损害,长期服药患者要承受沉重的医药负担,而有的新特药价格昂贵,一般患者更难以接受,目前中医治疗大多是以内服祛除湿寒的中药,,这些药物经过胃吸收,肝代谢,所剩药量难以达到治疗驱湿的目的,或者是内服驱湿的药食同源的中药茶类,这些药食同源类虽然可以长期饮用,但是驱除湿寒远远小于人体每天产生的湿寒。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好,无副作用的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

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5g-1g,三七0.5g-1g,茯苓0.5g-1g,巴戟天0.5g-1g,黑附子0.25g-1g,炮姜0.5g-1g,小茴香0.5g-2g,肉桂0.5g-1g,杏仁0.5g-1g,蒲公英0.5g-1g,白扁豆0.5g-1g。

作为优选方案的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份按重量比配比包括,人参0.7,三七0.5,茯苓0.5,巴戟天0.5,黑附子0.3,炮姜0.5,小茴香1,肉桂0.7,杏仁0.6,蒲公英0.8,白扁豆0.5。

将药材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

疗效好、见效快,临床验证80例,总有效率达93.7%,许多受寒凉引起的胃痛及拉肚子在使用本品后30分钟疼痛减轻,6小时止泻,女性月经量少及痛经在使用本品以后当月正常,男性前列腺肥大增生在使用2月以后化验室检查正常,甘油三脂增高患者在使用2月以后检查恢复正常水平。大便糖稀不成型及舌苔肥、白患者使用15天以后逐步正常,小腹寒凉患者在使用1天以后逐步症状消失,男性阴囊潮湿患者在使用半月后正常,性功能有所改善。

另外药袋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一个药袋可连续使用3到4天,省心省力,使用2到3包以后既能取的显效,对治疗湿寒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实属理想的调理疗法之一。

本药袋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以较大幅度减轻湿寒引起多种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了提高湿寒引起的多种症状的疗效,不少医家曾在药物的联用和剂量的增加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讨,本发明人试着从另一个途径,既充分发掘某些中草药固有的治病潜能,以较小剂量进行穴位外治,这是一种思路和疗法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

在上述药材配比基础上最优配方按重量比选择为:人参0.7,三七0.5,茯苓0.5,巴戟天0.5,黑附子0.3,炮姜0.5,小茴香1g,肉桂0.7,杏仁0.6,蒲公英0.8,白扁豆0.5。

按照以上配比将药材选好后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

以每个药袋的药材按照重量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5g-1g,三七0.5g-1g,茯苓0.5g-1g,巴戟天0.5g-1g,黑附子0.25g-1g,炮姜0.5g-1g,小茴香0.5g-2g,肉桂0.5g-1g,杏仁0.5g-1g,蒲公英0.5g-1g,白扁豆0.5g-1g。

每个药袋中最优选配方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7g,三七0.5g,茯苓0.5g,巴戟天0.5g,黑附子0.3g,炮姜0.5g,小茴香1g,肉桂0.7g,杏仁0.6g,蒲公英0.8g,白扁豆0.5g。

中医外治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原则,运用除药物内服以外的各种不同方法,将药物通过敷、贴、涂、搽、洗、熏、灌、塞、点、熨、压、泡等方法,作用于人体的皮肤、孔窍、穴位等不同的部位,使药物通过局部的直接透皮吸收,缓慢进入血脉经络,逐步输布全身,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解毒辟秽等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外治方法,用来治疗多种急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的283方中,外治方多于内服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及明代的<本草纲目>、<串雅>等均记载了大量的外治方法,特别是清代名医吴师机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就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本药方作用于脐部,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脐,既神厥穴,属任脉,背后与督脉相对应。任脉与督脉互为表里,一为阴脉之海,总督诸阴;一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共理人体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为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共串联五脏六腑、四肢百骼、五官六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口,局部无皮下脂肪,表层角质层最薄,其外皮与筋膜直接相连。脐周又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门静脉联网,其屏障功能最弱。故脐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和良好的感受、传导功能。当药物施治于脐部时,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比如本方中小茴香具有穿透性好挥发快特点及其散寒能力强,及其降低血脂等特点,能取代麝香来作用于脐部,经济实用。炮姜穿透性好,又有附子无姜不热的中医原理及其干姜守而不走的效果所以运用之后效果更好,人参温和,党参阴柔,故而取其人参已利于驱湿,人参配以附子为降其毒性,应其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所以人参在此起一中和作用。蒲公英脱水利尿配以白扁豆加强其脱水效果及其增强散寒排湿,杏仁既有润肺又有润肠作用,配以提高大肠蠕动排泄功效。

使用时将上述药材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密封袋口,既成成品,使用时将药袋由胶布固定。使药袋贴紧肚脐部(神厥穴)。一个药袋使用3到4天,一天24小时使用。

以上药物性味,药理作用:

人参:甘;微温;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三七:甘;温;活血化淤,消肿定痛。

茯苓:甘;谈、平;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巴戟天:辛、甘;微温;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

黑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散寒除湿。

炮姜:苦、辛;热;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小茴香:辛、温;中焦有寒;恶心呕吐、腹部冷痛。

肉桂:大热;辛、甘;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杏仁:苦;温;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降低胆固醇。

蒲公英:性寒;苦、甘;清热解毒、脱水利尿。

白扁豆:性平和;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该外敷药使用和制造方便,无副作用,采用外敷便能够起到调理效果,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于治脾胃受寒凉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舌谈苔白等;其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柱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浊而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适应症:本药袋可作为祛除湿寒所引起病症的辅助治疗,从中医角度来说:既《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之意”,湿寒在此大概做一罗列,大便糖稀不成型或便秘,舌苔肥厚,头发油腻,满脸油光,起痘。睡眠质量欠佳者,下肢浮肿、胸闷、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者,男性阴囊潮湿,前列腺肥大增生,女性痛经,月经不调,肠胃不好或者受凉就拉肚子,口干、口苦,大肠湿热所致便血及湿气引起脚气,腹部以下及下肢冰凉者,甘油三脂偏高者。

该外敷中药以因湿寒导致肥胖为例:这是一种调理身体机体各种代谢功能、顺利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是通过脏腑的调整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用自身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平衡的过程。在使用过程中使人体过氧化脂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过多,达到不乏力、不饥饿的目的,胃的排空减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饱的感觉,可以不太想吃东西,降了胃火过剩。其次可以有效调节内分泌紊乱,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湿寒过重,肥胖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为什么生了小孩的妇女会发胖,并不是营养过剩,是生小孩后打破了她的内分泌平衡,引起发胖,月经不调的也容易发胖,也是内分泌失调的问题。在西医来说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系统使内分泌紊乱以纠正,并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因此达到减肥的目的。以上湿寒患者结束用药以后,建议配以其他疗法,如:科学饮食,适当运动,以确保不反弹。

中医认为以脾胃入手,脾胃虚寒的人中焦不通,势必造成上焦心火和下焦肾水不能相济。以肝肾入手,肾阳虚会导致虚阳浮起,上热下寒,以疏肝理气,慢性病人普遍都是上热下寒症状,用引火归元法效果明显,不能用清热解毒药,久之则更严重。

临床试验总结:使用该药方外敷调理80例,8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年龄30-66岁,病程3-35年,女性33例,年龄22-70岁,病程2-45年。

诊断标准为:男性阴囊潮湿异味,受寒凉拉肚子,或者大便糖稀不成型,便秘,夜尿频多,舌苔肥厚,头晕,胸闷,起痘,头发油腻,前列腺肥大增生,甘油三脂偏高者,大肠湿热所致便血,湿气所致脚气,下肢冰凉者。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阴部异味,受寒凉拉肚子,或者大便糖稀不成型,便秘,舌苔肥厚,头晕,胸闷,头发油腻,甘油三脂偏高者,起痘,大肠湿热所致便血,湿气所致脚气,下肢冰凉者。患者中大部分用过各种驱湿药物,均为无效或效果欠佳,有些患者用药后虽见效果,停药后病症继续存在。病症有继续发展迹象。有些患者合并多种症状且有新添病症。

调理方法:采用本药方的外敷药袋,根据湿寒引起患者症状,使用时将药袋用胶布进行固定使药袋贴压肚脐部的“神厥穴”,一袋可用3至4天,全天24小时可使用

疗效判断标准:

1无效:不能改善湿寒所引起机体的各种或单种症状,不能减轻湿寒引起的机体症状,或外敷用药时排便恢复正常,停药后又开始便秘。

2有效:能部分改善湿寒所引起机体的各种或单种症状,或减轻湿寒引起的机体症状,只能祛除部分症状。

3显效:能有效改善湿寒所引起的机体的各种或单种症状,直至恢复健康状态。

4结果调理1月全部患者即有明显变化,湿寒引起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连续使用80天,所有患者90天时统计结果。

所有80例患者中,无效者5例,无效率0.06%,有效者为75例,有效率为93.7%,显著改善,并使湿寒引起病症恢复正常者47例,显效率58.7%,湿寒所致系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由于湿寒导致的病症较多(如:手脚冰冷,冬季尤甚;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畏寒胃胀、胃功能弱、吸收消化不良;过胖或过瘦,易出现腰腹以下水肿型肥胖;宫寒,女性有经痛、月经量越来越少、色深、有血块、妇科炎症反复难愈;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腰酸背痛等症状;容易疲倦困倦,头晕头重,易感冒,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变差;面色发白、发青、发暗;易长斑、长痘、舌苔发白有齿印,易口腔溃疡。),其他症状不再一一列举总结报告,以上临床总结报告针对较为普遍的病症做一总结性报告。

以下结合具体病例说明该外敷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1

苏某某,男45岁,患湿寒引起的舌苔肥厚、白腻、大便不成型,饭后立即入厕(每天多次),双脚心发热<冬天要裸露在外>,浑身乏困无力,在当地多方名医诊断湿寒过重,经过三年中药治疗未见效果,转而使用本药袋辅助调理,使用20天以后,大便成型,一天一次,脚心发热消失,舌苔肥厚白腻,在一月后逐渐恢复正常色,随访半年一切正常,精神体力大为改善,现每下午工作之余打篮球。

例2

崔某某,女,33岁,生完小孩以后由于发胖,月经量少,时间长在当地求医问药半年未果,使用本药袋辅助调理一月后月经量正常时间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例3

侯某某,65岁,由于本人早年经商生活饮食不规律甘油三脂较高,加之年龄偏大前列腺肥大增生也随之而来,服用西药、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转而使用本药袋调理2月,于当地医院化验前列腺恢复正常水平,甘油三脂降到正常数值,体重减7斤,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4

田某某,女,42岁,于十年前开始早起下肢正常,到下午双下肢浮肿,于当地及西安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使用本药袋15天以后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5

贾某某,女,58岁,于30岁时开始便秘,一周或10天解手一次,曾一度要别人帮忙排便,期间用过开赛露,内服番泻叶等,只是当时管用,过后还是排便困难,经人介绍使用本药袋45天以后大便一天一次,连续使用65天停40天,随访答曰,一天一次或两天一次,遵嘱继续调理三月。

例6

王某某,女35岁,从20岁开始脸部起痘,吃药打针,一直绵延不断,加之便秘,使用本药袋一月后脸上不在起痘,脸部光洁,便秘恢复,体重减5斤,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7

周某某,女,45岁,肠胃寒凉,夏季不注意就拉肚子,冬季由于工作太忙不慎吃碗温饭,晚上开始腹痛,当时其同事刚好有本药袋,使用以后当晚腹痛消失,随后来我处坚持使用调理半年,夏季再未拉肚子现象,本人现在精神佳,气色涣然。

例8

麻某某,女,38岁,生完二胎(刨腹产)以后经常感觉下腹冰冷,做过暖宫,吃过内服中药,未见明显好转,使用本药袋一月后小腹冰冷消失体重减轻10斤,后又连续使用1月随访1年未复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