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09619发布日期:2019-02-10 13:2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草药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大健康战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中医药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安全、绿色、无毒、防治一体、疗效可靠的健康产品需求旺盛;中药外用完美地继承了中医的精华,避开了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副作用以及长期服药带来的潜在药物损害;据壮医专著《壮医药线点灸学》理论记载,壮医灸法促进脏腑骨肉气血、三道两路功能正常,鼓舞人体正气,通瘀滯,逐邪毒,理气血;因此,根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统理论,采用广西原生道地药材,结合现代工艺升级的新式绿色护理灸疗产品,通过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灸疗,集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于一身的外治中药,毒副作用小,不伤肠胃,减少肝肾的损伤,也无需良药苦口;其能直接将药物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管,有效增大药物浓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可以清热祛风,促进血液循环,温热暖身,达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抵抗力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壮医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配方、开药是专业人士才具备的能力,虽然是贴敷的外用药,专业技术含量也决定了其疗效的高低,中药材的质量良莠不齐,质量欠佳的药物影响疗效,使得保健灸参差不齐,有些保健灸中加入了较多有副作用的中药,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有些则原料选用不得当,造成用药量大,或使用过于麻烦,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采用广西原生地道药材,结合现代工艺升级的新式绿色护理灸疗产品,通过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灸疗,可以清热祛风,促进血液循环,温热暖身,达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2-7份、荆芥2-7份、防风1-6份、金银花2-7份、连翘2-7份、薄荷2-7份、牛蒡子1-6份、桑叶1-4份、杏仁1-4份、桔梗1-4份、麦冬1-6份、柴胡1-6份、黄芩1-4份。

所述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5份、荆芥5份、防风4份、金银花5份、连翘5份、薄荷5份、牛蒡子4份、桑叶3份、杏仁3份、桔梗3份、麦冬4份、柴胡4份、黄芩3份。

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包括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和副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原料:将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备用,其余药材分别粉碎成100目细粉状,进行灭菌,然后将药材粉末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粉;

(2)预处理基质配料:对凡士林、羊毛脂、月桂氮酮、甘油、蜂蜡按重量比8:6:1:1:2~4进行加热混匀,至溶解完全为止;

(3)混合:将步骤(1)得到的所述挥发油及混合粉加入到步骤(2)熬好的基质配料中,混合均匀成膏状;

(4)成型:将步骤(3)得到的膏状混合物进行涂膏,分切,横切得药蕊;

(5)制作发热贴:将碳粉蛭石粉、食盐纯净水、铁粉混合均匀制成发热料,再将发热料灌包制成发热包,把腰形固定贴打开平放,把发热包从密封袋取出,平放在固定贴中间,再在中间放上磁石,将泡棉均匀粘贴固定贴盖好发热包和磁石,中间放入温控贴,再把药蕊放在温控贴上,盖上铜板纸,折叠好马上放入铝袋中封口、包装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主保健灸;

所述副保健灸的制备方法步骤是将步骤(3)得到的膏状混合物进行涂膏、切断、盖衬、切成小块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副保健灸。

所述原料与基质配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3:47。

所述涂膏是将膏状物涂填到无纺布上,厚度为11.3克/平方厘米。

所述盖衬是将涂出来的药蕊,切成小块后用固定贴和铜板纸复合。

所述制作发热贴具体步骤如下:

s1、干料混合:把碳粉和蛭石粉按重量比1:0.5—0.8倒进三维搅拌机的不锈钢桶,密封后装入搅拌机后,启动机器搅拌10—15分钟,待原料充分混合倒出胶桶密封好待用;

s2、湿料混合:按食盐和纯净水1—5:100的比例,在胶桶里搅拌均匀溶解,配好成盐水,再将s1混合好的干料倒入盐水胶桶中密封好待用,湿度以手捏成团即可;

s3、发热料混合:湿料和铁粉的重量比是1:1,分两次投料,先放入铁粉,再放入湿料,接着放入铁粉,再放入湿料;密封好桶盖装入搅拌机,启动机器搅拌20—25分钟,将搅拌好的发热料从不锈钢桶倒出,用密封箱或是密封袋

装好;

s4、灌包:将灌包机调试好,再将用密封箱或是密封袋装好的发热料倒入灌包机,启动机器开始灌包,灌包后用密封袋密封好待用;

s5、把腰形固定贴打开平放,把发热包从密封袋取出,平放在腰形固定贴中间,再在中间放上磁石,将泡棉均匀粘贴腰形固定贴盖好发热包和磁石,中间放入温控贴,再把药蕊放在温控贴上,盖上铜板纸,折叠好马上放入铝袋中待封口密封包装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主保健灸。

所述用于热感的壮医副保健灸是由固定贴、药蕊、铜板纸组成,所述固定贴、铜板纸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药蕊是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药蕊粘贴与固定贴、铜板纸之间的中心处。

所述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的应用,采用一主二副的粘贴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热感的壮医主保健灸贴在大椎穴上,所述用于热感的壮医副保健灸分别贴在身柱穴和外关穴上。

艾叶: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作用;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防风:有发汗、祛痰、驱风、发表、镇痛的功效,用于治感冒、头痛、周身关节痛、神经痛等症;

金银花:有宣散风热,清解血毒之功效,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

连翘: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桑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作用;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症;

柴胡: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凡士林:是液体烃类与固体烃类的混合物,无嗅味,溶程38-60℃,无刺激性,有适宜的黏稠性和涂布性,可单位用作基质,性质稳定,能与多数药物配伍,特别适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但吸收水份差,仅能吸收其重量5份的水份,但加入15份的羊毛脂可吸上水份达50份;

羊毛脂:是淡棕黄色黏稠半固体,熔程为36-42℃,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类棕榈酸酯及游离胆固醇类,吸水性强,可吸收约2倍的水形成w/o乳剂基质,其性质接近皮脂,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蜂蜡:可在o/w型乳剂基质中起增加稳定性的作用,常用于取代乳剂型基质中的部分脂肪性物质以调节稠度或增加稳定性;

月桂氮酮:药用辅料,本品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的油状液体,无臭,几乎无味,用作渗透剂,用作外用药物涂抹、按摩的促渗剂;

甘油:具有保湿、保润功能外,还具有高活性、抗氧化、促醇化等特殊功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经著名中医医师多年研究,反复验证而得出的药方,经过数百人使用、验证,适应3月龄以上的群体使用,可以清热祛风,促进血液循环,温热暖身,达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2-7份、荆芥2-7份、防风1-6份、金银花2-7份、连翘2-7份、薄荷2-7份、牛蒡子1-6份、桑叶1-4份、杏仁1-4份、桔梗1-4份、麦冬1-6份、柴胡1-6份、黄芩1-4份。

一种用于热感的壮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包括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和副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保健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原料:将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备用,其余药材分别粉碎成100目细粉状,进行灭菌,然后将药材粉末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粉;

(2)预处理基质配料:对凡士林、羊毛脂、月桂氮酮、甘油、蜂蜡按重量比8:6:1:1:2~4进行加热混匀,至溶解完全为止;

(3)混合:将步骤(1)得到的所述挥发油及混合粉加入到步骤(2)熬好的基质配料中,混合均匀成膏状;

(4)成型:将步骤(3)得到的膏状混合物进行涂膏,分切,横切得药蕊;

(5)制作发热贴:将碳粉蛭石粉、食盐纯净水、铁粉混合均匀制成发热料,再将发热料灌包制成发热包,把腰形固定贴打开平放,把发热包从密封袋取出,平放在固定贴中间,再在中间放上磁石,将泡棉均匀粘贴固定贴盖好发热包和磁石,中间放入温控贴,再把药蕊放在温控贴上,盖上铜板纸,折叠好马上放入铝袋中封口、包装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主保健灸;

所述副保健灸的制备方法步骤是将步骤(3)得到的膏状混合物进行涂膏、切断、盖衬、切成小块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副保健灸。

所述原料与基质配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3:47。

所述涂膏是将膏状物涂填到无纺布上,厚度为11.3克/平方厘米。

所述盖衬是将涂出来的药蕊,切成小块后用固定贴和铜板纸复合。

所述制作发热贴具体步骤如下:

s1、干料混合:把碳粉和蛭石粉按重量比1:0.5—0.8倒进三维搅拌机的不锈钢桶,密封后装入搅拌机后,启动机器搅拌10—15分钟,待原料充分混合倒出胶桶密封好待用;

s2、湿料混合:按食盐和纯净水1—5:100的比例,在胶桶里搅拌均匀溶解,配好成盐水,再将s1混合好的干料倒入盐水胶桶中密封好待用,湿度以手捏成团即可;

s3、发热料混合:湿料和铁粉的重量比是1:1,分两次投料,先放入铁粉,再放入湿料,接着放入铁粉,再放入湿料;密封好桶盖装入搅拌机,启动机器搅拌20—25分钟,将搅拌好的发热料从不锈钢桶倒出,用密封箱或是密封袋

装好;

s4、灌包:将灌包机调试好,再将用密封箱或是密封袋装好的发热料倒入灌包机,启动机器开始灌包,灌包后用密封袋密封好待用;

s5、把腰形固定贴打开平放,把发热包从密封袋取出,平放在腰形固定贴中间,再在中间放上磁石,将泡棉均匀粘贴腰形固定贴盖好发热包和磁石,中间放入温控贴,再把药蕊放在温控贴上,盖上铜板纸,折叠好马上放入铝袋中待封口密封包装即得用于热感的壮医主保健灸。

所述用于热感的壮医副保健灸是由固定贴、药蕊、铜板纸组成,所述固定贴、铜板纸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药蕊是直径为3厘米的圆形,药蕊粘贴与固定贴、铜板纸之间的中心处。

使用用法:

撕开包装袋,将贴片的隔离纸揭开,贴敷在相应穴位上(建议穴位:大椎穴、身柱穴、外关穴),建议同时贴敷于多个穴位,可加快缓解症状;贴敷30分钟时,请将温控贴贴于灸贴背面中心,以降低温度,防止灼伤(可根据自身温度需要酌情使用),对于婴幼儿及部分皮肤娇嫩者,同时在开始使用时贴上温控贴;小儿(3月龄以上—14周岁)贴敷时间为4—8小时,每日一贴,根据症状轻重可连续使用3—5天。

主穴位大椎穴位于人体的肩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副穴位身柱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副穴位外关穴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三指宽处;

3月龄以上—2周岁建议贴敷4—6小时,直接贴敷在穴位上,贴敷30分钟后请将温控贴贴于灸贴背面中心;

2周岁以上—6周岁建议贴敷5—7小时,直接贴敷在穴位上,贴敷30分钟后请将温控贴贴于灸贴背面中心;

6周岁以上14周岁建议贴敷6—8小时,直接贴敷在穴位上,贴敷30分钟后请将温控贴贴于灸贴背面中心。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3份、荆芥3份、防风2份、金银花3份、连翘3份、薄荷3份、牛蒡子2份、桑叶2份、杏仁2份、桔梗2份、麦冬2份、柴胡2份、黄芩2份。

实施例2

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4份、荆芥4份、防风3份、金银花4份、连翘4份、薄荷4份、牛蒡子3份、桑叶3份、杏仁3份、桔梗3份、麦冬3份、柴胡3份、黄芩3份。

实施例3

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6份、荆芥6份、防风5份、金银花6份、连翘6份、薄荷6份、牛蒡子5份、桑叶3份、杏仁3份、桔梗3份、麦冬5份、柴胡5份、黄芩3份。

实施例4

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艾叶7份、荆芥7份、防风6份、金银花7份、连翘7份、薄荷7份、牛蒡子6份、桑叶4份、杏仁4份、桔梗4份、麦冬6份、柴胡6份、黄芩4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