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170发布日期:2019-03-08 17:58阅读:15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



背景技术:

胃造瘘是不能经口进食但需要长期供给营养的患者首选方法,已被美国胃肠病协会所推荐。目前置入方法有:手术、腹腔镜下、透视下和内镜下等,前两者创伤大,透视下接触X线多,所以首选内镜下胃造瘘术。国内一些三甲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由于并未普及,需要长途跋涉(当地医院未开展该项技术)就诊外地医院的换管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包括那些外力牵扯造成造瘘管脱出体外的病例,由于不能在短时间就诊可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导致造瘘口闭合。

现有技术首次置管和换管均需借助胃镜,且对胃镜操作技术有一定要求,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普及;传统的造瘘管在胃内的“蘑菇头端”贴合胃壁,防止造瘘管脱出体外,目前使用的“蘑菇头端”使得造瘘管只能单向进入,即从口腔至胃内;在首次置管后,行动困难甚至无法行动的患者在超出使用期或意外脱管情况下需重返置管医院换管,这无疑困难重重,而且易导致造瘘口闭合(意外脱管后)。

因此,如何调节造瘘管的“蘑菇头端”从腹壁方向通过已形成的窦道然后固定于胃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可以在初次置管时简化步骤,节省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无需使用胃镜完成换管,便于普通医护人员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包括管体,该管体的末端设置有气囊;所述管体的内部穿设有胃导管和气囊导管,所述胃导管和气囊导管的前端伸出管体前端,所述气囊导管的末端与所述气囊连通,所述胃导管的末端与所述管体末端齐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胃造瘘管采用气囊替代了传统造瘘管的蘑菇头装置,实现了在初次置管时,先在胃镜引导下定位、局部麻醉、切小口,然后将胃造瘘管从切口处直接置入胃内,后使用注射器与气囊导管连接,向其中注入气体,气囊膨胀后以适当力量外拉造瘘管,使气囊贴合胃壁,最后固定造瘘管即可,相比于传统的置管操作,省去了很多步骤(带套管的穿刺针穿刺,导丝利用套管腔进入胃腔,内镜下用异物钳钳住导丝,退出口腔,在进行“8”连接后,从腹壁穿刺点收紧导线,将造瘘管经口腔、食管引至胃内,并从穿刺部位拖出体外),为成功置管、减少并发症发生赢取了时间;在造瘘管因外力不慎脱出胃壁后,使用注射器与气囊导管连接,抽吸气体,气囊萎缩后贴于管体,此时从窦道置入造瘘管,再次使用注射器与气囊导管连接,注入气体,气囊膨胀后适当力量外拉造瘘管,使气囊贴合胃壁,后固定造瘘管,即使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可顺利完成上述操作,而无需患者长途跋涉去就诊可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可有效防止造瘘口因意外脱管而闭合,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优选地,所述气囊导管的前端设置有密封盖,以在无需注气或抽气时,保证气囊导管的卫生及密封。

优选地,所述气囊导管的前端设置有检测气囊,该检测气囊与所述气囊导管连通。在置管后,检测气囊可以通过气囊导管和胃内的气囊连通,即胃内的气囊和检测气囊二者的内部压力相同,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体外的检测气囊了解到胃内的气囊的压力情况,在检测气囊因泄气而变瘪时,患者可以去较近医院为气囊充气,可有效防止因气囊泄气而导致的脱管情况发生。

优选地,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刻度线,以辅助医护人员为患者精确置管。

优选地,所述密封盖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气囊导管连接在一起,以防止密封盖意外遗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的胃造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的胃造瘘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管体;2-气囊;3-胃导管;4-气囊导管;5-密封盖;6-连接件;7-检测气囊;8-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的胃造瘘管,包括管体1,该管体1的末端设置有气囊2,管体1的内部穿设有胃导管3和气囊导管4,所述胃导管3和气囊导管4的前端伸出管体1的前端,气囊导管4的末端与气囊2连通,胃导管3的末端与管体1末端齐平,其中,气囊导管4用于与注射器连接以为气囊2充气,而胃导管3用于向胃内注入营养液,以为患者供给营养。本实施例提供的胃造瘘管,实质上相当于双腔单囊管,其管体1、气囊2、胃导管3和气囊导管4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参考公告号为CN20437995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三腔二囊管》中的主管道、胃气囊、胃管和胃气囊管的连接关系。

在初次置管时,在胃镜下引导定位、局部麻醉并在腹部切小口,然后将胃造瘘管从切口处直接置入胃内,后使用注射器与气囊导管4连接,向其中注入气体,气囊2膨胀后以适当力量外拉造瘘管,使气囊2贴合胃壁,最后固定造瘘管即可。

气囊2在充气膨胀状态时,抵靠在胃壁上,可防止造瘘管脱落,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谨防气囊2泄气,故在气囊导管4的前端设置有密封盖5,该密封盖5通过连接件6与气囊导管4连接在一起,以防止气囊2气体外泄,同时有利于维持气囊导管4的卫生及密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气囊导管4的前端设置有检测气囊7,该检测气囊7通过气囊导管4与气囊2连通,当胃内的气囊2因泄气而变瘪时,患者或患者家属可以通过检测气囊7的膨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去较近医院为气囊2充气,可有效防止因气囊2泄气而导致的脱管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上述管体1上设置有刻度线8,以辅助医护人员为患者精确置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