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半自动引流精密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7647发布日期:2019-05-28 17:3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医用半自动引流精密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半自动引流精密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前述的医用半自动引流计量装置用于医疗临床对导尿患者的尿液计量并且还可对胸腹腔手术后的患者的引流液计量,以便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病理状况并根据病理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早先,医疗临床引流普遍采用引流袋,其结构由塑料管(又称引流管)与带大容量计量标志的塑料储液袋组成,这种引流袋由于不能正确计量而只能初略估计病人的尿量或引流液液量,致误差大,对临床监护质量带来影响,因此渐遭淘汰。

于是,便有了类似于由以下文献所公开的结构形式的液体计量储存器。例如:中国专利ZL02123886.3介绍的“医用半自动尿液计量储存器”、ZL91225245.6公开的“一次性可计量塑料尿袋”、ZL93224818.7涉及的“电子体液计量仪”、ZL94242826.9揭示的“一次性精确计量双腔尿引流器”、ZL97211613.3给出的“一种计量积尿瓶”、ZL99209573.5推荐的“排尿计量瓶”、ZL00221285.4披露的“病人尿液排放监护计量装置”和ZL01225226.3以及ZL01268645.X分别推荐的“一种计量准确的尿袋和尿液计量器”,等等。

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方案存在的共同欠缺由发明授权公告号CN1282451C(医用半自动尿液计量储存器)弥补,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1页第6行至第3页倒数第5行。而该CN1282451C存在的缺陷由授权公告号CN200994924Y(医用半自动引流液计量储存器)的技术方案所消除,具体可参见该CN200994924Y的说明书第4页最后一段至第6页第4行。此外,CN202207340U(医用半自动引流计量装置)也针对前述CN1282451C存在的其它缺憾提出了改进。

上述CN1282451C、CN200994924Y和CN202207340U以及包括上面未提及的CN2778276Y(一种尿液贮存计量装置)均存在以下欠缺:其一,由于均采用了唯一的一个硬质盒体,因此尿液储存量有限,然而,如果为了增大盒体容积,那么易造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增大,并且原料耗费大,最终导致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增加;其二,由于计量方式表现为结果计量,因而难以体现过程与结果相济的精密计量效果,其三,由于盒体放液阀的结构有失合理,因此在成品包装、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容易损坏,并且一旦放液阀致损会导致整个装置报废;其四,由于不具有对引流液的随机采样功能,因而造成医务人员采样时的困惑。

上述四个方面的欠缺由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3203044B公告的“子母式医用半自动引流计量装置”所消除,并且该CN103203044B客观上兑现了其说明书的技术效果栏中记载的五个方面的技术效果。

通过对上述CN1282451C、CN200994924Y、CN202207340U、CN2778276Y以及CN103203044B等的阅读可知:只有在开启放液阀的状态下才能将盒体内的液体放出至与盒体连接的并且与放液阀相通的集液袋内。对此,从表面上看似乎能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值班护士因忙碌而一时无暇顾及将盒体内的处于满液状态的液体放出至集液袋的情形时常客观存在,尤其对于导尿患者或胸腹腔术后引流患者的引流量是无法用时间来正确预估的,因而一旦盒体满液而未能及时开启放液阀放除,那么毫无疑问会影响对患者的继续导尿或引流,甚至还会引发不希望出现的感染或医疗事故。鉴此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当盒体处于满液状态时能自动地将冗余液体引至与盒体连接的集液袋内而得以保障导尿或引流的连续性并且避免引发患者感染的医用半自动引流精密计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医用半自动引流精密计量装置,包括一盒体,在该盒体的盒体腔内由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隔设有一级计量腔、二级计量腔和三级计量腔,一级计量腔位于盒体腔的左腔壁与第一隔板之间,二级计量腔位于第一、第二隔板之间,三级计量腔位于第二隔板的右侧,并且在第一隔板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一级计量腔内的液体溢入二级计量腔内的第一溢流口,而在第二隔板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二级计量腔内的液体溢入三级计量腔内的第二溢流口,在盒体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一级计量腔的位置设置有一引流管配接机构,该引流管配接机构与一级计量腔相通,在盒体的底部延伸有一排液接口;一盒体盖板,该盒体盖板与所述盒体的前侧面密封固定,在该盒体盖板上设有第一、第二刻度标记以及第三刻度标记,第一刻度标记与所述的一级计量腔相对应,第二刻度标记与所述的二级计量腔相对应,第三刻度标记与所述的三级计量腔相对应;一放液阀,该放液阀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底部并且与所述一级、二级计量腔以及三级计量腔相通,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的盒体腔内通过第三隔板隔设有一冗余液自引出腔,该冗余液自引出腔位于第三隔板与盒体腔的右腔壁之间并且该冗余液自引出腔的下部朝着所述放液阀的方向延伸,所述三级计量腔位于所述第二、第三隔板之间,并且在第三隔板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三级计量腔内的液体溢入所述冗余液自引出腔的第三溢流口,所述的放液阀与冗余液自引出腔相通,而该冗余液自引出腔与所述的排液接口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三级计量腔的位置构成有一透气不透液膜座,该透气不透液膜座构成有一与三级计量腔相通的透气不透液膜容纳腔,在该透气不透液膜容纳腔内设置有一透气不透液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背对所述盒体腔的一侧的居中位置的上部构成有一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在该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上通过盒体挂钩枢转轴枢转设置有一盒体挂钩,在盒体背对盒体腔的一侧还构成有一盒体挂钩收纳凹腔,该体挂钩收纳凹腔位于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的一侧并且该盒体挂钩收纳凹腔的形状以及大小是与盒体挂钩相适应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的盒体左侧壁背对所述盒体腔的一侧上部以及盒体的盒体右侧壁背对盒体腔的一侧上部各构成有一系挂绳固定脚和一对吊带连接凸缘,在系挂绳固定脚上连接有一系挂绳,一对吊带连接凸缘位于系挂绳固定脚的下方并且各连接有一吊带,在吊带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吊带调节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排液接口的位置延伸有一对凸块嵌脚,该对凸块嵌脚中的其中一个凸块嵌脚对应于排液接口的一侧,而一对凸块嵌脚中的另一个凸块嵌脚对应于排液接口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引流管配接机构包括引流管配接座、配接座密封盖和通气不通液膜,引流管配接座在对应于所述一级计量腔的位置直接构成于所述盒体的上部,配接座密封盖与引流管配接座密封固定,在该配接座密封盖的中央位置向上延伸有一引流管配接头,而在配接座密封盖围绕引流管配接头的基部四周间隔开设有密封盖镂空腔,通气不通液膜在对应于密封盖镂空腔的位置设置在配接座密封盖的配接座密封盖腔内,其中,在所述引流管配接头上密封连接有一引流管,该引流管的引流管出液口与所述的一级计量腔相通并且在引流管出液口上设置有一防回流阀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的底部延伸有一对集液袋挂脚,该对集液袋挂脚中的其中一个集液袋挂脚位于盒体的底部左端,而一对集液袋挂脚中的另一个集液袋挂脚位于盒体的底部右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体朝向所述盒体盖板的一侧的四周构成有一连通的盒体密封嵌槽,在所述第一隔板正对盒体盖板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隔板密封嵌槽,在所述第二隔板正对盒体盖板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隔板密封嵌槽,在所述第三隔板正对盒体盖板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三隔板密封嵌槽,所述的盒体盖板在对应于所述盒体密封嵌槽、第一、第二隔板密封嵌槽以及第三隔板密封嵌槽的位置与所述盒体的前侧面密封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引流管上并且朝向所述引流管配接头的一端套置有一用于防止引流管弯曲的防弯曲螺旋护套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放液阀包括一阀体、一阀芯和一阀芯操纵手柄钮,阀体直接构成于所述盒体的底部,在该阀体的长度方向上部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与阀体的阀体腔相通的一级计量腔引液孔、二级计量腔引液孔和三级计量腔引液孔,一级计量腔引液孔与所述的一级计量腔相通,二级计量腔引液孔与所述的二级计量腔相通,三级计量腔引液孔与所述的三级计量腔相通,在阀体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同样与阀体腔相通的第一阀体出液孔、第二阀体出液孔和第三阀体出液孔,第一阀体出液孔与一级计量腔引液孔相对应并且与所述的冗余液自引出腔相通,第二阀体出液孔与二级计量腔引液孔相对应并且与冗余液自引出腔相通,第三阀体出液孔与三级计量腔引液孔相对应并且同样与冗余液自引出腔相通,阀芯包括一阀芯轴和一阀芯套,阀芯套套置在阀芯轴上并且由阀芯轴连同阀芯套转动地插置在所述阀体腔内,在阀芯套的左端构成有一阀芯套左密封锥形端头,在阀芯套的右端构成有一阀芯套右密封锥形端头,在阀芯套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构成有一泄液凹腔并且在阀芯套的中部还构成有一第一密封隔圈和一第二密封隔圈,该第一密封隔圈在对应于所述泄液凹腔的区域是缺失的,第二密封隔圈在对应于泄液凹腔的区域同样是缺失的,第一密封隔圈与阀芯套左密封锥形端头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与所述一级计量腔的下部相对应,第一、第二密封隔圈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与所述二级计量腔的下部相对应,第二密封隔圈与阀芯套右密封锥形端头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与所述三级计量腔的下部相对应,阀芯操纵手柄钮直接构成于所述阀芯轴的左端并且位于所述阀体腔外,当拨动阀芯操纵手柄钮带动阀芯轴连同阀芯套转动到所述泄液凹腔同时与所述一级计量腔引液孔以及第一阀体出液孔相通的程度时,所述一级计量腔内的液体依次经一级计量腔引液孔、泄液凹腔以及第一阀体出液孔引入所述冗余液自引出腔的下部并由所述排液接口引出,与此同时,所述二级计量腔内的液体依次经所述二级计量腔引液孔、泄液凹腔以及第二阀体出液孔引入冗余液自引出腔的下部并且由所述排液接口引出,而所述三级计量腔内的液体依次经所述三级计量腔引液孔、泄液凹腔以及第三阀体出液孔引入冗余液自引出腔的下部并且由所述排液接口引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盒体的盒体腔内通过第三隔板隔设了一冗余液自引出腔,因而当三级计量腔满液后产生的冗余液可由第三隔板上的第三溢流口溢入冗余液自引出腔并由排液接口排出至集液袋内,得以保障导尿或引流的连续性并且避免引发患者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放液阀处于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引流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集液袋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优选使用医用塑料(医用无毒级PVC)经模具模制成型的一盒体1,在该盒体1的盒体腔内由第一隔板11以及第二隔板12隔设有一个一级计量腔13a、一个二级计量腔13b和一个三级计量腔13c,一级计量腔13a位于盒体腔的左腔壁与第一隔板11之间,二级计量腔13b位于第一、第二隔板11、12之间,三级计量腔13c位于第二隔板12的右侧,并且在第一隔板11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一级计量腔13a内的液体溢入二级计量腔13b内的第一溢流口111,而在第二隔板12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二级计量腔13b内的液体溢入三级计量腔13c内的第二溢流口121,在盒体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一级计量腔13a的位置设置有一引流管配接机构14,该引流管配接机构14与一级计量腔13a相通,在盒体1的底部延伸有一排液接口15;示出了优选使用医用塑料(医用无毒级PVC)经模具模制成型的一盒体盖板2,该盒体盖板2与前述盒体1的前侧面密封固定,在该盒体盖板2上设有第一、第二刻度标记21、22以及第三刻度标记23,第一刻度标记21与前述的一级计量腔13a相对应,第二刻度标记22与前述的二级计量腔13b相对应,第三刻度标记23与前述的三级计量腔13c相对应;示出了一放液阀3,该放液阀3设置在前述盒体1的底部并且与前述一级、二级计量腔13a、13b以及三级计量腔13c相通。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前述第一隔板11的上部开设用于贯通一级、二级计量腔13a、13b的第一隔板通孔并取消第一溢流口111以及在前述第二隔板12的上部开设用于贯通二级、三级计量腔13b、13c的第二隔板通孔并取消第二溢流口121,那么应当视为等效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盒体1的盒体腔内通过第三隔板16隔设有一冗余液自引出腔13d,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位于第三隔板16与盒体腔的右腔壁之间并且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朝着前述放液阀3的方向延伸,即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延伸到放液阀3,前述三级计量腔13c位于前述第二、第三隔板12、16之间,并且在第三隔板16的上部开设有一用于供三级计量腔13c内的液体溢入前述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第三溢流口161,前述的放液阀3与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相通,而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与前述的排液接口15相通。

继续见图1,在前述盒体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三级计量腔13c的位置构成有一透气不透液膜座17,该透气不透液膜座17构成有一与三级计量腔13c相通的透气不透液膜容纳腔171,在该透气不透液膜容纳腔171内设置有一透气不透液膜1711。

请参见图2,作为优选的方案,可在前述盒体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透气不透液膜座17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防尘板19g,由于该防尘板19g以腾空状态对应于前述透气不透液膜1711的上方,因而能避免尘杂堵塞或异物覆盖透气不透液膜1711。此外,如同上面对第一、第二隔板11、12的描述,如果在第三隔板16的上部开设用于贯通三级计量腔13c与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第三隔板通孔并取消第三溢流口161,那么应当视为等同。

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2,在前述盒体1背对前述盒体腔的一侧的居中位置的上部构成有一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18,在该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18上通过盒体挂钩枢转轴1811枢转设置有一盒体挂钩181,在盒体1背对盒体腔的一侧还构成有一盒体挂钩收纳凹腔19a(也可称盒体挂钩隐藏凹腔),该体挂钩收纳凹腔19a位于盒体挂钩枢转支承座18的一侧(右侧)并且该盒体挂钩收纳凹腔19a的形状以及大小是与盒体挂钩181相适应的。

依据专业常识,在不使用盒体挂钩181时,那么半盒体挂钩181远离盒体挂钩枢转轴1811的一端即盒体挂钩181的自由端(也可称“挂着端”)转入盒体挂钩收纳凹腔19a内,以避免在不使用时产生干涉。

由图1所示,在前述盒体1的盒体左侧壁背对前述盒体腔的一侧上部以及盒体1的盒体右侧壁背对盒体腔的一侧上部各构成有一系挂绳固定脚19b和一对吊带连接凸缘19c,在系挂绳固定脚19b上连接有一系挂绳4,一对吊带连接凸缘19c位于系挂带固定脚19b的下方并且各连接有一吊带5,在吊带5上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吊带调节孔51。

在前述盒体1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排液接口15的位置延伸有一对凸块嵌脚19d,该对凸块嵌脚19d中的其中一个凸块嵌脚对应于排液接口15的一侧,而一对凸块嵌脚19d中的另一个凸块嵌脚对应于排液接口15的另一侧。

请参见图5并且继续结合图1和图2,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一集液袋7,在该集液袋7的上部居中位置具有一集液袋接管71,而在对应于集液袋接管71的上部两侧(左侧和右侧)的位置各具有即各构成有一集液袋接管定位凸缘711,当集液袋接管71与前述的排液接口15对接后(插配合),集液袋接管定位凸缘711处于搁置于即挂着于前述凸块嵌脚19d上。在图1和图5中还示出了开设于集液袋7的上部即对应于集液接管71的两侧的各一个集液袋挂孔72,该集液袋挂孔72与下面即将提及的集液袋挂脚19e挂着配合。在集液袋7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设有集液袋计量标记73。在图5中还示出了设置于集液袋7的下部的集液袋放液阀74,由于该集液袋放液阀74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可参见CN103203044B,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继续见图1,前述的引流管配接机构14包括引流管配接座141、配接座密封盖142和通气不通液膜143,引流管配接座141在对应于前述一级计量腔13a的位置直接构成于前述盒体1的上部,配接座密封盖142通过热熔融焊接方式与引流管配接座141密封固定,在该配接座密封盖142的中央位置向上延伸有一引流管配接头1421,而在配接座密封盖142围绕引流管配接头1421的基部四周间隔开设有密封盖镂空腔1422,通气不通液膜143在对应于密封盖镂空腔1422的位置设置在配接座密封盖142的配接座密封盖腔内。其中,在前述引流管配接头1421上密封连接有一引流管6,该引流管6的引流管出液口与前述的一级计量腔13a相通并且在引流管出液口上设置有一防回流阀片(图中未示出),即使因不慎而使盒体1出现偏倾乃至卧置,由于防回流阀片的作用而可对引流管6的引流管出液口封闭,阻止一级计量腔13a内的液体从引流管6回出,以保障使用中的卫生与安全。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引流管6上并且朝向前述引流管配接头1421的一端套置有一用于防止引流管6弯曲的防弯曲螺旋护套管61,引流管6远离引流管配接头1421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固定有一引入管接头62,该引入管接头62在使用状态下与引入管配接并且在该引入管接头62上设置有一取样装置621和一透气不透液装置622。

由前述的取样装置621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特别是CN103203044B,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前述的透气不透液装置622包括一通气膜座6221、一通气膜6222和一通气膜定位压盖6223,通气膜座6221直接构成于引入管接头62上,该通气膜座6221的通气膜座腔与引入管接头62的引入管接头腔623相通,并且在该通气膜座腔内围绕通气膜座腔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压盖定位凸台62211,通气膜6222设置在通气膜定位压盖6223与压盖定位凸台62211之间,通气膜定位压盖6223与通气膜座腔嵌配并且由压盖定位凸台62211支承,在通气膜定位压盖6223上间隔开设有压盖镂空腔62231。

由图4所示,在引入管接头62的末端构成有一缩节式接口924,在使用状态下由该缩节式接口624与上面已提及的引入管的一端配接,而引入管的另一端与患者连接如与插入于导尿患者膀胱内的导尿管连接或者与插入患者胸腔内的胸腔引流管连接。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前述引流管6上配设有一引流管控制卡板63和一床头夹64(属于现有技术),

由图1所示,在前述盒体1的底部延伸有一对在上面已提及的集液袋挂脚19e,该对集液袋挂脚19e中的其中一个集液袋挂脚位于盒体1的底部左端,而一对集液袋挂脚19e中的另一个集液袋挂脚位于盒体1的底部右端。前述的集液袋挂孔72(一对)挂在一对集液袋挂脚19e的下部的挂钩上。

继续见图1,在前述盒体1朝向前述盒体盖板2的一侧的四周构成有一连通的盒体密封嵌槽19f,在前述第一隔板11正对盒体盖板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隔板密封嵌槽112,在前述第二隔板12正对盒体盖板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隔板密封嵌槽122,在前述第三隔板16正对盒体盖板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三隔板密封嵌槽162,前述的盒体盖板2在对应于前述盒体密封嵌槽19f、第一、第二隔板密封嵌槽112、122以及第三隔板密封嵌槽162的位置通过高频热熔融焊接方式与前述盒体1的前侧面密封固定。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放液阀3包括一阀体31、一阀芯32和一阀芯操纵手柄钮33,阀体31直接构成于前述盒体1的底部,在该阀体31的长度方向上部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与阀体31的阀体腔311相通的一级计量腔引液孔312、二级计量腔引液孔313和三级计量腔引液孔314,一级计量腔引液孔312与前述的一级计量腔13a相通,二级计量腔引液孔313与前述的二级计量腔13b相通,三级计量腔引液孔314与前述的三级计量腔13c相通,在阀体31的长度方向的前侧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同样与阀体腔311相通的第一阀体出液孔315、第二阀体出液孔316和第三阀体出液孔317,第一阀体出液孔315与一级计量腔引液孔312相对应并且与前述的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相通,第二阀体出液孔316与二级计量腔引液孔313相对应并且与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相通,第三阀体出液孔317与三级计量腔引液孔314相对应并且同样与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相通,阀芯32包括一阀芯轴321和一阀芯套322,阀芯套322由橡胶制作并且套置在由塑料制作的阀芯轴321上并且由阀芯轴321连同阀芯套322转动地插置在前述阀体腔311内,在阀芯套322的左端构成有一阀芯套左密封锥形端头3221,在阀芯套322的右端构成有一阀芯套右密封锥形端头3222,在阀芯套32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侧)构成有一泄液凹腔3223并且在阀芯套322的中部还构成有一第一密封隔圈3224和一第二密封隔圈3225,由于该第一密封隔圈3224在对应于前述泄液凹腔3223的区域是缺失的,因而该第一密封隔圈3224呈C字形,C字形的开口对应于泄液凹腔3223,由于第二密封隔圈3225在对应于泄液凹腔3223的区域同样是缺失的,因而该第二密封隔圈3225呈C字形,C字形的开口对应于泄液凹腔3223,前述第一密封隔圈3224与阀芯套左密封锥形端头3221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31与前述一级计量腔13a的下部相对应,第一、第二密封隔圈3224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31与前述二级计量腔13b的下部相对应,第二密封隔圈3225与阀芯套右密封锥形端头3222之间的区域隔着阀体与前述三级计量腔13c的下部相对应,阀芯操纵手柄钮33直接构成于前述阀芯轴321的左端并且位于前述阀体腔311外。

当拨动阀芯操纵手柄钮33带动阀芯轴321连同阀芯套322转动到前述泄液凹腔3223同时与前述一级计量腔引液孔312以及第一阀体出液孔315相通的程度时,前述一级计量腔13a内的液体依次经一级计量腔引液孔312、泄液凹腔3223以及第一阀体出液孔315引入前述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并由前述排液接口15引出至前述的集液袋7内,与此同时,前述二级计量腔13b内的液体依次经前述二级计量腔引液孔313、泄液凹腔3223以及第二阀体出液孔316引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并且由前述排液接口15引出至前述的集液袋7内,而前述三级计量腔13c内的液体依次经前述三级计量腔引液孔314、泄液凹腔3223以及第三阀体出液孔317引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并且由前述排液接口15引出至前述的集液袋7内。前述过程即为放液阀3开启时的放液过程,具体由图3上标注的箭头示意。当中止放液时,那么依据专业常识只需将阀芯操作手柄钮33朝着相反的方向拨动180°,由阀芯32使一级计量腔引流孔312与第一液体出液孔315之间的通道阻断,并且同时使二级计量腔引流孔313与第二阀体出液孔316之间的通道阻断以及使三级计量腔引流孔314与第三阀体出液孔317之间的通道阻断。

从图1的示意可知:二级计量腔13b的容积大于一级计量腔13a的容积,而三级计量腔13c的容积大于二级计量腔13b的容积。在本实施例中,一、二、三级计量腔13a、13b、13c的容积分别为50mL、160mL和500mL,但并不受到图示的限制即不受本实施例的制约。在一、二、三级计量腔13a、13b、13c满液特别是在一级计量腔满液时可由医务人员或者由患者的陪护人员作好记录,该记录又称护理记录。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由于存在一、二、三级计量腔13a、13b、13c,尤其,一级计量腔13a的容积显著小于二级计量腔13b,而二级计量腔13b的容积显著小于三级计量腔13c,因而能达到精密计量的目的。鉴此,一级计量腔13a可称为精密计量腔。

当一级计量腔13a满液时,既可通过开启放液阀3排除,也可由前述的第一溢流口111溢入二级计量腔13b;当两级计量腔13b满液时,既可开启放液阀3将一、二级计量腔13a、13b内的液体排除,也可由前述的第二溢流口121溢入三级计量腔13c;当三级计量腔13c满液时,可开启放液阀3将一、二、三级计量腔13a、13b、13c内的液体排除。一旦一、二、三级计量腔13a、13b、13c满液并且因医务人员一时无暇顾及时,那么三级计量腔13c内的液体经第三溢流口161溢入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由冗余液自引出腔13d的下部的腔体13e经排液接口15的排液孔151排至集液袋7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