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1704发布日期:2019-02-12 21:33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从病因学的角度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症状性三叉神经痛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率1.8‰,70-80%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上,高峰年龄为50岁组,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右侧多于左侧,5%以下为双侧。疼痛多由一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逐渐扩散到两支,甚至三支均受累。

目前,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代表性的药物是卡马西平,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甚至有副反应时考虑多手段的外科手术。其中,卵圆孔穿刺对于多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至关重要,包括无水乙醇或甘油注射,球囊压迫,电凝以及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临床上多采用Harte l前路徒手穿刺,但是卵圆孔位置较深、个体差异较大,常常需要反复穿刺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针尖是否到位导致很难穿刺成功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卵圆孔穿刺在定位方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定位精确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定位装置、定向装置和重复定向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颌板、枕板和顶板,所述颌板和枕板铰接在基板上,所述顶板通过立杆固定在基板上,所述定向装置包括设置在基板上的扫描定向装置以及设置在颌板上的弧状的定向脊,所述定向脊上设置有弧形凹槽Ⅰ以及方向角刻度,所述弧形凹槽Ⅰ内设置有滑块Ⅰ,所述滑块Ⅰ上连接有转向机构Ⅰ,所述转向机构Ⅰ内设置有穿刺针,所述扫描定向装置包括扫描板和定向框,所述扫描板设置有钡线刻度,所述定向框的上设置有条形凹槽并标有长度刻度,所述条形凹槽内设置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上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上和移动柱内都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重复定向装置包括弧状的重复定向脊,所述重复定向脊上设置有弧形凹槽Ⅱ以及方向角刻度,所述弧形凹槽Ⅱ内设置有滑块Ⅱ,所述滑块Ⅱ上连接有转向机构Ⅱ,所述转向机构Ⅱ内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上连接有长杆,所述立杆上设置有可调节长杆的调节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定向脊和重复定向脊关于扫描板的中心线镜面对称。

作为优选,所述横杆为伸缩横杆。

作为优选,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可供定向框移动的滑道,所述滑道两侧设置有长度刻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利用定位装置可以调节并固定人体头颅的位置,同时颌板、枕板和顶板各对应人体头颅的下颌骨、枕骨和顶骨,不仅使病人在穿刺过程处于自然舒服的状态还有利于定向装置实现精准定向并实施精准穿刺。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向装置,利用扫描定向装置在CT机辅助下可以得到精准的卵圆孔的坐标,再利用红外线发射装置可以将卵圆孔的位置外显,同时通过调整重复定向装置上的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红外线与定向装置上的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相交得到相应的发射角度,此角度同时也是定向脊上的转向机构的调整角度,进而得到的最佳穿刺角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定位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重复定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基板;2、定位装置;21、颌板;22、枕板;23、顶板;24、立杆;25、长杆;3、定向装置;31、扫描定向装置;311、扫描板;312、定向框;313、条形凹槽;314、移动柱;315、横杆;32、定向脊;321、弧形凹槽Ⅰ;322、滑块Ⅰ;323、转向机构Ⅰ;324、穿刺针;4、重复定向装置;41、重复定向脊;42、弧形凹槽Ⅱ;43、滑块Ⅱ;44、转向机构Ⅱ;5、红外线发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CT引导的三叉神经定向仪,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定位装置2、定向装置3和重复定向装置4,所述定位装置2用来固定人体头颅的位置,所述定向装置2和重复定向装置3用来得到人体头颅内卵圆孔的坐标并将卵圆孔的位置在红外线发射装置5的作用下外显,进而得到相应的穿刺角度。下面将对定位装置、定向装置和重复定向装置的具体结构展开阐述。

具体地,所述定位装置2包括颌板21、枕板22和顶板23,所述颌板21和枕板22铰接在基板1上,所述顶板23通过立杆24固定在基板1上,顶板23上连接有长杆25,所述立杆24上设置有可调节长杆25的调节螺栓。其中颌板21和枕板22的作用原理相当于人们颈部损伤后使用的颈托,同时通过调整长杆25的长度可以使顶板抵到人体头颅顶骨,所述顶板23具有一定的弧面,增大与头颅的接触面积以减小定位过程所产生的压力;利用定位装置2可以调节并固定人体头颅的位置,同时颌板21、枕板22和顶板23的基本形状和位置分别对应人体头颅的下颌骨、枕骨和顶骨,不仅使病人在穿刺过程处于自然舒服的状态还有利于定向装置实现精准定向并实施精准穿刺。

所述定向装置3包括设置在基板1上的扫描定向装置31以及设置在颌板21上的弧状的定向脊3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定向脊32设置在颌板21上,但是本实用新型按照功能来分将其包括在定向装置3。具体地,所述扫描定向装置31包括扫描板311和定向框312,所述基板1上设置有可供定向框312移动的滑道,所述滑道两侧设置有长度刻度。其中,扫描板311是有四个侧面构成的框体结构,并且扫描板311的每个侧面都设置有钡线刻度;所述定向框312为三边结构,包括上边框和左右边框,所述上边框和左右两个边框上都设置有条形凹槽313并标有长度刻度,所述条形凹槽313内设置有移动柱314,所述移动柱314上连接有横杆315,所述横杆315为伸缩横杆,所述横杆315上和移动柱314内都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5;所述定向脊32上设置有弧形凹槽Ⅰ321以及方向角刻度,所述弧形凹槽Ⅰ321内设置有滑块Ⅰ322,所述滑块Ⅰ322上连接有转向机构Ⅰ323,所述转向机构Ⅰ323内设置有穿刺针324。

所述定向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整个装置和病人推入CT机扫描,利用钡元素吸收CT机发射的X射线的能力与人体组织吸收X射线的能力的不同来得到相应的卵圆孔在人体头颅内的坐标值,即X、Y、Z值,通过移动定向框和移动柱来调整定向框上的红外线发射装置的位置使其对应卵圆孔的坐标值,这样的话,卵圆孔虽然在人体头颅内,但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线装置将其外显,卵圆孔的精准位置也就一目了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杆是伸缩横杆,调整红外线发射装置的过程中同时调节横杆的长度,使横杆上的红外线装置与重复定向脊的距离和移动柱内的红外线发射装置与定向脊的距离相同。

所述重复定向装置4包括弧状的重复定向脊41,所述重复定向脊51和定向脊32关于扫描板的中心线镜面对称,正如定向装,3的定向脊32上设置有弧形凹槽Ⅰ321以及方向角刻度、弧形凹槽Ⅰ321内设置有滑块Ⅰ322、滑块Ⅰ322上连接有转向机构Ⅰ323一样,在所述重复定向脊41上设置有弧形凹槽Ⅱ42以及方向角刻度,所述弧形凹槽Ⅱ内设置有滑块Ⅱ43,所述滑块Ⅱ上连接有转向机构Ⅱ44,所述转向机构Ⅰ323和转向机构Ⅱ44与相应滑块的连接处刻有转动角度,转向机构Ⅱ设置有红外线发射装置。

所述重复定向装置的工作原理是,调整转向机构Ⅱ44的角度以及滑块Ⅱ在弧形凹槽Ⅱ42的方向角使转向机构Ⅱ44内的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与定向装置发射两条红外线相交,即三线交于一点;由于重复定向脊41和定向脊32关于扫描板311的中心线镜面对称,再加上横杆315上的红外线装置与重复定向脊41的距离和移动柱314内的红外线发射装置与定向脊32的距离相同,进而转向机构Ⅱ44内的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射的红外线的路径通过镜面投影后即穿刺针的理论上的最佳穿刺路线,这样的话根据转向机构Ⅱ44的角度和滑块Ⅱ在弧形凹槽Ⅱ42的方向角刻度调整转向机构Ⅰ323的转动角度以及弧形凹槽Ⅰ321内的滑块Ⅰ322的方向角,完成精准穿刺。需要说明的是,转向机构Ⅱ44的角度和滑块Ⅱ在弧形凹槽Ⅱ42的方向角的调整的同时应该使转向机构Ⅰ323的转动角度以及弧形凹槽Ⅰ321内的滑块Ⅰ322的方向角刻度根据病人的面部特征做大致把位,然后再调节重复定向脊上的部件,这样得到的卵圆孔的穿刺路线更精确、更合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