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9641发布日期:2019-06-22 00:01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气管切开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管切开手术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切开针。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是急症、重症ICU、耳鼻喉头颈科的常见手术之一。气管切开有直接手术切开和经皮气管切开两种,其中,经皮气管切开因具有微创、并发症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经皮气切时,根据病情紧急程度,需要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或不用。之后,需持戴有气管切开针的注射器向病人喉部垂直进针,当气管切开针穿刺至病人气管管腔时会产生落空感,之后即可保持注射器当前位置且回抽注射器针柄。由于注射器内事先存有液体,当回抽针柄时针腔内液体出现气泡,则确定气管切开针针尖位于气管内,反之则继续穿刺。当确定气管切开针穿刺到位后,拔除注射器,沿气管切开针管腔而插入导丝即可继续后续操作。上述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所谓“当气管切开针穿刺至病人气管管腔时会产生落空感”这一描述,现场操作时完全凭借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感,熟练工与新手间差异巨大。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或者病人因缺氧极度烦躁不配合的情况下,更有可能会导致气管切开针穿刺过深,直至穿透气管后壁,甚至会刺破气管后方的食管壁,进而导致气管食管瘘,并引起并发症。其二,当导丝穿入病人气管后,需先沿导丝退出气管切开针,再沿导丝套入扩张管以便扩开气管处穿刺孔。然而,在手动向上捋动气管切开针的过程中,极易同步带出导丝,或者引起导丝移位,从而给实际手术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气管切开针,其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针的操作门槛,并能实现气管切开针穿刺是否到位的快速可靠判断,从而极大的提升现场穿刺操作的可靠性、便捷性及准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管切开针,包括针管以及固接于针管尾端处的针尾,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的针尖所在管端面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感应端所朝方向与针管的穿刺方向同向;所述针管还包括用于盖覆上述压力传感器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与针管的针尖所在管端面间共同围合形成供压力传感器容纳的容纳腔;针尾外壁处布置指示灯且指示灯与压力传感器间电连接,以使得压力传感器受压时得以熄灭指示灯。

优选的,所述保护层为各边均固接于针管的针尖所在管端面处的拱形筛网状弹力片;保护层处于未受压状态时,保护层与压力传感器的感应端间存有间隙。

优选的,以针尾上的用于插接针管尾端的一段管腔为下管腔而用于插接注射器注射端的一段管腔为上管腔,本气管切开针还包括轮轴轴线垂直针管轴线的滚轮,滚轮的两轮轴端处均可回转的套设有回转环;针尾处径向贯穿开设有供滚轮纳入且使滚轮可沿针尾径向作往复直线动作的安装孔,安装孔的两相对侧壁处凹设有腰形孔且腰形孔的孔型长度方向平行安装孔开设方向;拉伸弹簧的一端固接于腰形孔上,拉伸弹簧的另一端沿腰形孔孔型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并固接于回转环处;滚轮轮缘突出下管腔腔壁以便依靠拉伸弹簧弹性的夹紧注射器注射端或导丝;由滚轮轮轴的其中一轴端处同轴向外延伸有转杆,所述转杆贯穿针尾从而延伸至针尾外部处,针尾处设置腰形导向孔且腰形导向孔的孔型长度方向平行腰形孔孔型长度方向。

优选的,所述上管腔与下管腔交界处与针尾间同轴布置有增加注射器注射端与针尾管腔间封闭性的密封环,密封环内径大于导丝直径而小于注射器注射端外径。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位于针尾外部的一端处设置用于增加与手指摩擦力的防滑纹路。

优选的,所述滚轮为槽轮,且滚轮的轮槽直径与导丝直径相吻合。

优选的,滚轮的轮槽槽面处覆设有一层用于加强与导丝摩擦力的橡胶层。

优选的,以布置于针尾一侧处的滚轮、安装孔、回转环、拉伸弹簧为一组辊轮单元,所述辊轮单元为两组且沿针尾轴线而轴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传统气管切开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压力感应部件,通过布置于针管尖部端面处的压力传感器是否承压来实现位于针尾处指示灯的亮灭功能,从而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针的操作门槛,并能实现气管切开针穿刺是否到位的快速可靠判断,最终极大的提升现场穿刺操作的可靠性、便捷性及准确性。通过上述结构,实际操作时只需将气管切开针套设于注射器注射端处,此时指示灯处于常亮状态。当将气管切开针刺入病人气管时,针管尖端受到气管壁挤压而使得保护层受压,进而压迫压力传感器的感应端,压力传感器受到信号而发送至指示灯使之熄灭。持续控制气管切开针下行直至刺破气管壁。由于气管壁存有空腔,一旦气管切开针的针尖刺入孔腔,也即压力传感器不再受压,此时指示灯重新点亮,操作者即可根据指示灯亮灭状况而直接判断是否穿刺到位,进而避免刺入过深状况。

2)、进一步的,实际制作时,保护层可采用不同材质甚至结构来实现,如采用软布来直接盖覆压力传感器,从而在确保压力传感器感应能力的同时,起到保护病人脆弱气管壁的功能,避免压力传感器的棱角影响到气管切开针的穿刺进程。保护层的大小可以覆盖整个管端面,也可仅仅为一小块拱形状的弹性片而实现对压力传感器的小范围精确性的覆盖。而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筛网状的拱形片来保护压力传感器,一方面利用保护层的流线型外表,以最大化的减少对上述穿刺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层采用网状弹力片,使得自身具备弹性回复力,从而在保护层不受压时能自行复位而不会持续接触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面,进而有利于确保压力传感器的存放可靠性。网状弹力片的使用,也使得保护层受压时能够通过弹力片处筛孔的排气性而迅速回缩,并在卸除外力后再依靠筛孔吸气而快速复位,以确保其响应的灵敏性。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在针尾处设置便于使本实用新型快速可靠脱离导丝的快卸机构。快卸机构包括可沿本实用新型的径向作往复直线动作的滚轮,滚轮依靠回转环而固定于针尾处贯穿孔内并可自行作回转动作。实际操作时,利用拉伸弹簧的弹性力而使得滚轮始终有部分轮缘突出上管腔,这使得正常的注射器注射端插入操作以及导丝穿入操作均不会受到阻碍。而当需要进行本实用新型的退出操作时,直接通过拧动转杆,进而使得抱合于导丝侧壁处的滚轮产生回转动作,此时由于滚轮回转的力与导丝相对病人切口处插入方向同向,因此不会导致导丝被拔出,只会因反作用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整体沿导丝上行,从而既可以轻松拔出气管切开针,也不容易使导线移位,一举多得。

4)、由于针尾处管腔被分为上管腔与下管腔,而用于容纳滚轮的贯穿孔开设于上管腔处,一旦注射器的注射端插入上管腔处,其注射端能刚好堵住贯穿孔,从而使得液体不会进入贯穿孔内,进而实现注射操作上的密封性。同时,滚轮的槽腔结构也有利于实现导丝及注射器注射端插入时的可靠导向。为进一步的提升上述注射操作的密封性,通过设置密封环,使得注射器注射端与上管腔间的密封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密封环的口径上有所选择,以使得在确保与注射器注射端间密封可靠性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导丝的正常穿入及本实用新型后期相对导丝的退出操作,以确保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便捷性。

5)、实际上,整个辊轮单元应当布置为两组,以便使得两组槽轮状的滚轮能够可靠的抱合导丝,进而一旦滚轮转动,即可带动本实用新型沿导丝作上行动作。辊轮单元为两组且沿针尾轴线轴对称设置,而不能为面对称布置,其原因在于轴对称布置辊轮单元后,两处辊轮单元的转杆能够分别位于针管轴线的两侧,以方便操作者随手选择任一转杆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相对导丝的退出操作,其操作极为简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滚轮、回转环及拉伸弹簧的配合状态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10-针管

20-针尾 21-腰形导向孔

31-压力传感器 32-保护层 33-指示灯

41-滚轮 41a-转杆 41b-橡胶层 42-回转环 43-拉伸弹簧

50-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3所示,其仍以针管10及针尾20构成主体,从而形成穿刺针构造。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针管10处加以改进,从而增加增设了压力感应部件,通过布置于针管10尖部端面处的压力传感器31是否承压来实现位于针尾20处指示灯33的亮灭功能。实际操作时只需将气管切开针套设于注射器注射端处,此时指示灯33处于常亮状态。当将气管切开针刺入病人气管时,针管10尖端受到气管壁挤压而使得保护层32受压回缩,进而压迫压力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1受到信号而发送至指示灯33使之熄灭。持续控制气管切开针下行直至刺破气管壁。由于气管壁存有空腔,一旦气管切开针的针尖刺入孔腔,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保护层32回复原位,使得压力传感器31不再受压,进而指示灯33重新点亮,此时操作者即可根据指示灯33亮灭状况而直接判断是否穿刺到位,进而避免刺入过深状况。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在针尾20处设置便于使气管切开针可靠脱离导丝的快卸机构。快卸机构包括可沿本实用新型的径向作往复直线动作的滚轮41,滚轮41依靠回转环42而固定于针尾20处贯穿孔内并可自行作回转动作。实际操作时,利用拉伸弹簧43的弹性力而使得滚轮41始终有部分轮缘突出下管腔,这使得正常的注射器注射端插入操作以及导丝穿入操作均不会受到阻碍。而当需要进行本实用新型的退出操作时,如图2-3所示的直接通过拧动转杆41a,进而使得抱合于导丝侧壁处的滚轮41产生回转动作,此时由于滚轮41回转的力与导丝相对病人切口处插入方向同向,因此不会导致导丝被拔出,只会因反作用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整体沿导丝上行,从而既可以轻松拔出气管切开针。

就保护层32而言,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全封闭式的鼓片结构来实现。具体参照图1所示,保护层32本身为弹力筛片状且向一侧鼓出。使用时,通过将保护层32的槽腔朝向针管10的针尖所在管端面,从而使得保护层32的槽腔与针管10的针尖所在管端面之间形成密封的如图1所示的容纳腔。当保护层32受到气管壁压力时,保护层32会向内塌陷,从而压迫压力传感器31,进而使得指示灯33亮灯,即可进行后续判断。

腰形孔与腰形导向孔21的布置,腰形孔的目的为用于导向和定位回转环42,以方便整个滚轮41作对应径向动作;腰形导向孔21的目的则是用于导向和定位转杆41a,同时不妨碍转杆41a自身作回转动作,具体参照图1-3所示。对于压力传感器31与指示灯33的电连接方式,可直接通过导线由针管10内单独开辟通道,或由针管10外壁处附着而延伸连接两者等现有电连接方式,只需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均可。指示灯33的布置位置与转杆41a及腰形导向孔间应当彼此空间避让,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