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垫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812发布日期:2019-06-14 23:01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气垫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垫床。



背景技术: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组织溃烂坏死,常见于昏迷、瘫痪、极度消瘦、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水肿患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和医院卧床人数增加,压疮发生率不断升高。

通常的治疗方法为增加翻身次数、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潮湿摩擦、适当的应用减压设备等,现在常使用气垫床,并在患者的腰背部、臀部、足部垫软枕、海绵垫,利用物体产生的弹力来缓冲重力,使软组织交替受压。为了避免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引起压疮,需要家属或者护工经常帮助换患者翻身,但是翻身过程需要多人进行配合,以免翻身过程对病人造成伤害,特别是由平躺转为侧躺时,会消耗家属或者护工大量的体力。同时由于气垫床内的气体会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因此,在室内温度较低时,使用传统的气垫床无法保证良好的保暖效果,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垫床,能够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对病人进行翻身,不需要多人进行配合,同时还可以对病人的身下进行加热,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垫床,包括顶层布料、底层布料和边缘布料,所述顶层布料、所述底层布料和所述边缘布料形成充气腔,还包括设于所述充气腔内部的横向隔离垫和多个竖向隔离垫,其中:

所述横向隔离垫与所述底层布料和所述边缘布料形成第一充气腔;

多个所述竖向隔离垫设于所述顶层布料和所述横向隔离垫之间,且与所述顶层布料、所述边缘布料以及所述横向隔离垫形成多个第二充气腔;

所述边缘布料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充气腔连通的第一充放气组件以及与多个所述第二充气腔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第二充放气组件;

所述顶层布料上设有加热组件。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二充气腔充满空气时,沿着垂直于所述横向隔离垫的方向,所述第二充气腔的高度为25cm-35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气腔的宽度为10cm-15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放气组件包括第一充放气管和与所述第一充放气管连接的第一充放气塞;

所述第二充放气组件包括第二充放气管和与所述第二充放气管连接的第二充放气塞。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顶层布料上的电热毯和第一隔离毯,所述第一隔离毯设于所述电热毯与所述顶层布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电热毯上方的第二隔离毯,所述第二隔离毯与所述第一隔离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隔离毯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电热毯的电热毯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离毯与所述第二隔离毯之间设有用于所述电热毯从所述电热毯容纳腔中取出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处设有连接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为拉链、子母扣、或者魔术贴。

进一步地,所述顶层布料的材料为聚氯乙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垫床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在使用上述气垫床时,首先通过第一充放气组件向第一充气腔中冲入气体,直至第一充气腔中冲入足够的气体,以使横向隔离垫能够对病人进行支撑。当需要将病人向左侧翻身时,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对病人后背右侧下方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以抬高病人右侧的身体,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帮助病人向左侧翻身;当需要将病人向右侧翻身时,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对病人后背左侧下方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以抬高病人左侧的身体,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帮助病人向右侧翻身。当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加热组件对病人的身下进行加热。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垫床第一充气腔的上方具有多个第二充气腔,且每一个第二充气腔配有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家属或者护工可以根据患者所需要翻身的方向,来控制向哪个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第二充气腔能够抬起病人身体的一侧,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对病人进行翻身,不需要多人进行配合,不会消耗家属或者护工大量的体力。同时加热组件还可以对病人的身下进行加热,减少病人体内热量的流失,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垫床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垫床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标:1-顶层布料;2-底层布料;3-边缘布料;31-第一充放气组件;311-第一充放气管;312-第一充放气塞;32-第二充放气组件;321-第二充放气管;322-第二充放气塞;4-横向隔离垫;5-竖向隔离垫;6-第一充气腔;7-第二充气腔;8-加热组件;81-电热毯;82-第一隔离毯;83-第二隔离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垫床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垫床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垫床,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顶层布料1、底层布料2和边缘布料3,顶层布料1、底层布料2和边缘布料3形成充气腔,还包括设于充气腔内部的横向隔离垫4和多个竖向隔离垫5,其中:

横向隔离垫4与底层布料2和边缘布料3形成第一充气腔6;

多个竖向隔离垫5设于顶层布料1和横向隔离垫4之间,且与顶层布料1、边缘布料3以及横向隔离垫4形成多个第二充气腔7;

边缘布料3上设有与第一充气腔6连通的第一充放气组件31以及与多个第二充气腔7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第二充放气组件32;

顶层布料1上设有加热组件8。

在使用上述气垫床时,首先通过第一充放气组件向第一充气腔中冲入气体,直至第一充气腔中冲入足够的气体,以使横向隔离垫能够对病人进行支撑。当需要将病人向左侧翻身时,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对病人后背右侧下方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以抬高病人右侧的身体,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帮助病人向左侧翻身;当需要将病人向右侧翻身时,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对病人后背左侧下方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以抬高病人左侧的身体,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帮助病人向右侧翻身。当患者翻身完毕后,可以通过第二充放气组件将第二充气腔中的气体放出来,使得上述气垫床保持平整。当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加热组件对病人的身下进行加热。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垫床第一充气腔的上方具有多个第二充气腔,且每一个第二充气腔配有一个第二充放气组件,家属或者护工可以根据患者所需要翻身的方向,来控制向哪个第二充气腔进行充气,第二充气腔能够抬起病人身体的一侧,协助家属或者护工对病人进行翻身,不需要多人进行配合,不会消耗家属或者护工大量的体力。同时加热组件还可以对病人的身下进行加热,减少病人体内热量的流失,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充气腔7充满气体后呈长条形,第二充气腔7的延伸方向为当病人躺在上述气垫床上时,头部指向脚部的方向,即第二充气腔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人体的长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充气腔7充满空气后能够有效的抬起病人身体的一侧,当所述第二充气腔7充满空气时,沿着垂直于横向隔离垫4的方向,第二充气腔7的高度为25cm-35c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所述第二充气腔7充满空气时,第二充气腔7的高度可以为25cm、28cm、30cm、32cm、35cm。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充气腔7的高度为30cm。第二充气腔7能够有效的抬起病人的一侧,给与病人一个向一侧翻转的力,节省了家属或者护工的体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充气腔7具有更好的针对性,第二充气腔7的宽度为10cm-15cm,即相邻的两个竖向隔离垫5之间的距离为10cm-15cm。第二充气腔7的宽度过宽会使得病人身下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7的个数较少,使得任何一个第二充气腔7均无法准确的对准病人身下的一侧;第二充气腔7的宽度过窄会使得病人身下所对应的第二充气腔7的个数较多,仅仅对一个第二充气腔7进行充气无法有效的抬起病人的身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充气腔7的宽度可以为10cm、11cm、12cm、13cm、14cm、15cm。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充气腔7的宽度为12cm,保证第二充气腔7具有较好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抬起病人的身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使得第一充放气组件31和第二充放气组件32的结构更加的简单,第一充放气组件31包括第一充放气管311和与第一充放气管311连接的第一充放气塞312;第二充放气组件32包括第二充放气管321和与第二充放气管321连接的第二充放气塞322。

当需要向第一充气腔6内冲入空气时,将第一充放气塞312从第一充放气管311中拔出,并使用充气装置通过第一充放气管311向第一充气腔6内冲入空气;当需要将第一充气腔6内的空气排出时,按压第一充气腔6即可将空气从第一充气腔6排出。

当需要向一个第二充气腔7内冲入空气时,将第二充放气塞322从第二充放气管321中拔出,并使用充气装置通过第二充放气管321向第二充气腔7内冲入空气;当需要将第二充气腔7内的空气排出时,按压第二充气腔7即可将空气从第二充气腔7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加热组件8能够有效的为病人提供热量,加热组件8包括设于顶层布料1上的电热毯81和第一隔离毯82,第一隔离毯82设于电热毯81与所述顶层布料1之间。当需要为病人提供热量时,将电热毯81上的插头与外界电源连接,使得外界电源为电热毯81提供电力,随后电热毯81发热为病人提供热量。第一隔离毯82能够将电热毯81的部分热量与顶层布料1进行隔离,避免电热毯81直接与顶层布料1接触,使得加热组件8的使用过程中更加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上述气垫床使用时更加的舒适,加热组件8还包括设于电热毯81上方的第二隔离毯83,第二隔离毯83与第一隔离毯82连接,且与第一隔离毯82形成用于容纳电热毯81的电热毯容纳腔。第二隔离毯83能够避免病人与电热毯81直接接触,使得病人躺在上述气垫床上时更加的舒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隔离毯83的边缘可以缝制于第一隔离毯82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电热毯81的拆卸,第一隔离毯82与第二隔离毯83之间设有用于电热毯81从电热毯容纳腔中取出的开口。当不需要上述电热毯81,或者需要对电热毯81进行更换、维修时,可以通过开口将电热毯81从电热毯容纳腔中取出;当需要使用上述电热毯81时,可以通过开口将电热毯81放入电热毯容纳腔中。上述开口的设置能够方便电热毯81的拆装,使得上述气垫床的实用性更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杂物通过开口进入上述电热毯容纳腔中,开口处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用于调节上述开口的打开和关闭,能够保证上述气垫床使用时更加的稳定。

根据连接组件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为了便于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的连接,连接组件可以为拉链,第一隔离毯82上设有第一拉链和拉锁,第二隔离毯83上设有第二拉链,当需要将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进行连接时,只需要通过拉锁将第一拉链和第二拉链进行连接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实施例二:

为了便于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的连接,连接组件可以为子母扣,第一隔离毯82上设有母扣,第二隔离毯83上设有子扣。母扣的中间有一个孔位凹点,边上有两根平行的弹簧,子扣中间突出一个可以卡入孔位凹点的凸起,宽边上可刻花纹,或其他配合造型。当需要将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进行连接时,只需要将第二隔离毯83上的子扣扣合于第一隔离毯82上的母扣内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实施例三:

为了便于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的连接,连接组件可以为魔术贴,第一隔离毯82上设有母魔术贴,第二隔离毯83上设有子魔术贴。母魔术贴为带有纤维的魔术贴,子魔术贴为带有刺毛的魔术贴。当需要将第一隔离毯82和第二隔离毯83进行连接时,只需要将第二隔离毯83上的子魔术贴与第一隔离毯82上的母魔术贴进行粘结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层布料1的材料为聚氯乙烯,聚氯乙烯能够耐高温,能够更好的配合加热组件8进行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底层布料2、边缘布料3、横向隔离垫4以及多个竖向隔离垫5的材料都可以为聚氯乙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