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4811发布日期:2019-04-16 23:04阅读:2472来源:国知局
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用品,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假肢接受腔。



背景技术:

现有的假肢接受腔是不可调整大小的,如果接受腔过大过小,只能更换。一般残肢萎缩的话,医生会建议患者先用残肢袜来进行调节,但是一旦增加到三个以上就有很大可能会磨破,就必须换腔;如果是残肢变粗,那就只能换腔。导致患者频繁更换假肢接受腔的情况,造成同一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肢接受腔,解决现有技术中同一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假肢接受腔,包括外筒和套设在外筒中的内筒,所述外筒配合有多个内筒,所述内筒包括内腔,所述内腔的大小不同,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患者的残肢的粗细发生变化时,可以更换与外筒配合的内筒,使内筒的内腔适应患者残肢粗细的变化;经一次加工出的多个内筒,可以解决患者每次更换假肢接受腔时都需要对残肢部位进行测量的问题,减少了同一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筒的一侧包括安装门,所述安装门的一侧与外筒铰接,另一侧与安装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内筒时,可打开外筒上的安装门将原来的内筒从外筒中拆下,然后将合适的内筒放入外筒中,再将安装门与外筒连接即可;一端与外筒铰接,另一端与外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安装门可以方便的开启与关闭,从而可以方便内筒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门远离与外筒的铰接侧的一侧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外筒上对应于安装门的连接孔的位置也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外筒和安装门相互对应的连接孔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连接在外筒上的安装门,既可以实现安装门与外筒之间的快速拆卸,又可以实现安装门与外筒之间的可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孔为半圆形孔,所述安装门和外筒上相互对应的连接孔组成一个圆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安装门与外筒通过螺栓与螺母连接的一侧的厚度相同,使安装门与外筒通过螺栓与螺母连接的一侧光滑平整,从而使内筒可以稳定在安装在外筒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栓在外筒的内外两侧分别套设有内垫片和外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可以增大螺栓和螺母与外筒和安装门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分散外筒与安装门上的受力,从而避免了外筒和安装门的连接孔处受到的局部应力过大造成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外筒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减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患者的残肢进入到内筒中后,内筒可通过外筒上的减压槽进行减压,从而使位于内筒中的患者的残肢受到的压力减小,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筒及外筒的下侧均开设有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气孔可使患者的残肢部位保持干燥清爽,提高患者残肢部位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同一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成本;2.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患者残肢部位的舒适性;3.本实用新型的内筒可方便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的轴侧图;

图2为实施例的内筒的轴侧图;

图3为实施例的多个内筒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的外筒的轴侧图;

图5为实施例的外筒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的固定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外筒;11、安装门;12、固定组件;121、内垫片;1211、螺杆;122、外垫片;1221、通孔;123、螺母;13、减压槽;14、连接组件;15、连接孔;16、合页;2、内筒;3、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假肢接受腔,如附图1所示,包括外筒1和套设在外筒1中的内筒2;外筒1由浇铸树酯制成,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寿命长且穿戴时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的特点;内筒2由具有柔性的热塑板材制成,具有行走时与残肢肌力张力相适合的特点,且穿着舒适,易于清洁。

如附图2所示,内筒2为上端开口的筒状。

如附图3所示,多个外廓相同的内筒2的壁厚依次增大,形成的内腔依次减小;内筒2的底端开设有通气孔3。

如附图4所示,外筒1为上端开口的筒状,外筒1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相对的减压槽13;外筒1的底端固定有连接组件14(此处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外筒1包括安装门11,安装门11的上端与外筒1的上端光滑连接,安装门11的底端和一条侧边与外筒1之间通过固定组件12连接。

如附图5所示,固定组件12包括内垫片121、外垫片122和螺母123;外筒1的底端对应于内筒2的通气孔3的位置也开设有通气孔3。

如附图6所示,内垫片121在靠近外垫片122的一侧固定有与内垫片121垂直的多个螺杆1211,外垫片122在对应于螺杆1211的位置开设有与螺杆1211的外径相等的通孔1221。

如附图7所示,外筒1上与安装门11通过固定组件12相连的两条棱边上开设有半圆形的连接孔(参见附图5)。

如附图8所示,安装门11对应于外筒1的连接孔的位置也开设有半圆形的连接孔,安装门11上的连接孔与外筒1上的连接孔组成一个圆形孔(参见附图5)。当使用固定组件12将安装门11固定在外筒1上时,首先将安装门11的两条棱边上的连接孔与外筒1上的连接孔对齐组成圆形孔,然后将内垫片121放入外筒1的内部,使内垫片121上的螺杆1211穿过安装门11和外筒1组成的圆形孔,然后将外垫片122贴合在安装门11和外筒1的连接处,并使螺杆1211穿过外垫片122上的通孔1221,最后将螺母123拧紧在螺杆1211上即可实现安装门11与外筒1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附图9所示,外筒1与安装门11连接的最后一侧连接有多个合页16,合页16的一侧固定在外筒1上,另一侧固定在安装门11上(参见附图5)。安装门11通过合页16实现与外筒1之间的转动连接。

该假肢接受腔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患者的残肢的粗细发生变化时,可以更换与外筒1配合的内筒2,使内筒2的内腔适应患者残肢粗细的变化;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拧松安装门11与外筒1连接处的螺母123,然后将外垫片122从螺杆1211上取下,再将内垫片121上的螺杆1211从外筒1与安装门11连接处的连接孔中取出;最后绕着安装门11与外筒1转动连接的一侧将安装门11向外旋转,这时取出外筒1中的内筒2,更换合适的内筒2,并使内筒2与外筒1的通气孔3对其,然后转动安装门11,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即将安装门11的两条棱边上的连接孔与外筒1上的连接孔对齐组成圆形孔,然后将内垫片121放入外筒1的内部,使内垫片121上的螺杆1211穿过安装门11和外筒1组成的圆形孔,然后将外垫片122贴合在安装门11和外筒1的连接处,并使螺杆1211穿过外垫片122上的通孔1221,最后将螺母123拧紧在螺杆1211上即可实现安装门11与外筒1之间的固定连接。

经一次加工出的多个内筒2,可以解决患者每次更换假肢接受腔时都需要对残肢部位进行测量的问题,减少了同一患者的假肢接受腔的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