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便携式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2511发布日期:2019-10-29 20:5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便携式轮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便携式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适用于下肢功能严重障碍以及身体虚弱的人士,其主要功能是运载使用者在户外进出或行走,是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目前大多的轮椅都比较笨重,所以在搬运的时候非常不灵活,由于轮椅的空间比较大,移动时需要将轮椅的各个部件拆卸,搬运完成需要在进行组装,这样的操作的繁琐,降低了其实用性能,在维修时也很不方便,长久这样的拆装也影响轮椅的使用寿命,同样会让使用者感到非常的疲乏,感观性能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受到局限,给使用者带来了烦恼,即移动时需要将轮椅的各个部件拆卸和组装,操作繁琐,不便于携带,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能管系统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便携式轮椅。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椅在移动时需要将轮椅的各个部件拆卸和组装,操作繁琐,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折叠便携式轮椅,包括左立杆、右立杆、左横杆、右横杆、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

左立杆与左横杆相互铰接,右立杆与右横杆相互铰接,第一折杆两端分别与左立杆、右立杆铰接,第二折杆两端分别与左立杆、右立杆铰接,并且,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相互铰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管套、第一刹车线、固定件和第一卡扣件,左立杆一端与左横杆相互铰接,使得左立杆可绕着左横杆进行转动;

固定件设在左立杆另一端,固定件上设有第一通孔,管套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固定设在固定件上,第一卡扣件一端铰接在左横杆上,第一卡扣件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管套另一端抵住第一卡扣件另一端并位于第二通孔一侧,第一刹车线一端依次穿过管套内部和第二通孔并与左横杆连接,并且管套为弯曲状;

左立杆一端设有第一锁柱,第一卡扣件上还设有第一卡勾,第一卡勾扣合在第一锁柱上,第一刹车线另一端被拉动时,第一刹车线与管套相对移动,使得管套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另一端并使得第一卡扣件绕着在左横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弹簧和扳手,第一刹车线一端设有止位件,左横杆上设有止位柱,第一刹车线另一端被拉动时,止位柱挡住止位件,以防止止位件往前移动,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刹车线上,并且,第一弹簧位于止位柱和第二通孔之间;

扳手铰接设置在固定件上,并且,扳手上设有第一线槽孔,第一刹车线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线槽孔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折叠杆和第二卡扣件;

第一折杆一端与右立杆上部相互铰接,第一折杆另一端与左立杆下部相互铰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右立杆下部相互铰接,折叠杆一端、第二卡扣件一端由右至左依次与第二折杆另一端相互铰接,折叠杆另一端与左立杆上部相互铰接;

折叠杆上设有第二锁柱,第二卡扣件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勾,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第二卡扣件被拉动并绕着第二折杆进行转动时,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设置在第二折杆上,第二弹簧另一端与第二卡扣件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拉绳,拉绳一端与第二卡扣件另一侧连接;

使用外力拉动拉绳时,使得第二卡扣件绕着第二折杆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撤去外力时,第二卡扣件在第二弹簧作用力下绕着第二折杆进行逆时针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管套件、锁栓、第三弹簧和固定板件,管套件上设有第三通孔,左立杆或右立杆贯穿第三通孔;

左立杆或右立杆上设有多个定位孔,管套件还设有第四通孔,锁栓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并插合在定位孔中,固定板件设在管套件上并位于第四通孔外侧;

第三弹簧套设在锁栓上,并且,第三弹簧一端与锁栓一端固定,第三弹簧另一端与固定板件固定,外力拉动锁栓另一端时,使得锁栓一端从定位孔中脱离;撤去外力时,锁栓一端在第三弹簧的作用力下插合在定位孔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调节件,调节件中部位置设有第五通孔,锁栓另一端贯穿第五通孔并与调节件转动设置在一起;

调节件呈弧状结构,并且,调节件两端均设有抵触部,外力拉动并转动调节件,调节件两端的抵触部与管套件相互抵触,此时,锁栓一端从定位孔中脱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刹车线、固定夹壳、手握把、插销件和第四弹簧,固定夹壳设置在左立杆或右立杆上;

手握把铰接设置在固定夹壳内,固定夹壳上设有第六通孔,手握把上设有线槽孔,第二刹车线一端依次穿过第六通孔和第二线槽孔并卡接在第二线槽孔内;

固定夹壳内设有第一凸起,插销件一端铰接设置在手握把上,第四弹簧一端设在手握把上,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插销件接触并位于插销件下方,手握把被转动时,手握把拉动第二刹车线,并且,插销件一端绕着手握把进行转动,插销件另一端在第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往上移动并抵住第一凸起。

进一步地,手握把上设有上突出和下突出;

手握把被上压并使得手握把以上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拉动第二刹车线,从而实现刹车动作;

手握把被下压并使得手握把以下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拉动第二刹车线,并且,插销件一端绕着手握把进行转动,插销件另一端在第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往上移动并抵住第一凸起,从而实现驻车动作;

手握把被上压并使得下突出脱离固定夹壳内壁时,插销件一端绕着手握把进行转动,插销件另一端往下移动并从第一凸起上脱离,从而实现解除驻车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由于包括左立杆、右立杆、左横杆、右横杆、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左立杆与左横杆相互铰接,右立杆与右横杆相互铰接,第一折杆两端分别与左立杆、右立杆铰接,第二折杆两端分别与左立杆、右立杆铰接,并且,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相互铰接,其中,还包括管套、第一刹车线、固定件和第一卡扣件,左立杆一端与左横杆相互铰接,使得左立杆可绕着左横杆进行转动;固定件设在左立杆另一端,固定件上设有第一通孔,管套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固定设在固定件上,第一卡扣件一端铰接在左横杆上,第一卡扣件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管套另一端抵住第一卡扣件另一端并位于第二通孔一侧,第一刹车线一端依次穿过管套内部和第二通孔并与左横杆连接,并且管套为弯曲状;左立杆一端设有第一锁柱,第一卡扣件上还设有第一卡勾,第一卡勾扣合在第一锁柱上,第一刹车线另一端被拉动时,第一刹车线与管套相对移动,使得管套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另一端并使得第一卡扣件绕着在左横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而且,还包括折叠杆和第二卡扣件;第一折杆一端与右立杆上部相互铰接,第一折杆另一端与左立杆下部相互铰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右立杆下部相互铰接,折叠杆一端、第二卡扣件一端由右至左依次与第二折杆另一端相互铰接,折叠杆另一端与左立杆上部相互铰接;折叠杆上设有第二锁柱,第二卡扣件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勾,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第二卡扣件被拉动并绕着第二折杆进行转动时,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在使用该可折叠便携式轮椅时,外力拉动第一刹车线另一端,此时第一刹车线与管套产生相对移动,使得管套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另一端,并且,使得第一卡扣件绕着在横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之后,立杆绕着横杆进行转动(即左立杆绕着左横杆进行转动,同时,右立杆绕着右横杆进行转动),可以将轮椅上下折叠起来;另外,外力拉动拉绳,使得第二卡扣件绕着第二折杆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就可以将轮椅左右折叠起来,折叠的动作少,操作简单,非常方便。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椅在移动时需要将轮椅的各个部件拆卸和组装,操作繁琐,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便携式轮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C部中隐藏折叠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中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第四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7所示E部中隐藏固定夹壳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中手握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所示可折叠便携式轮椅中中固定夹壳、插销件和手握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左立杆;12、右立杆;13、左横杆;14、右横杆;15、第一折杆;16、第二折杆;17、管套;18、第一刹车线;19、固定件;20、第一卡扣件;22、扳手;23、折叠杆;24、第二卡扣件;25、第二弹簧;26、拉绳;27、管套件;30、固定板件;31、调节件;32、第二刹车线;33、固定夹壳;331、第一凸起;34、手握把;35、插销件;36、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1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可折叠便携式轮椅,包括左立杆11、右立杆12、左横杆13、右横杆14、第一折杆15、第二折杆16、管套17、第一刹车线18、固定件19、第一卡扣件20、第一弹簧、扳手22、折叠杆23、第二卡扣件24、第二弹簧25、拉绳26、管套件27、锁栓、第三弹簧、固定板件30、调节件31、第二刹车线32、固定夹壳33、手握把34、插销件35和第四弹簧36。

左立杆11与左横杆13相互铰接,右立杆12与右横杆14相互铰接,第一折杆15两端分别与左立杆11、右立杆12铰接,第二折杆16两端分别与左立杆11、右立杆12铰接,并且,第一折杆15和第二折杆16相互铰接,进而可以将轮椅折叠起来。

可以具体为:左立杆11一端与左横杆13相互铰接,使得左立杆11可绕着左横杆13进行转动;固定件19设在左立杆11另一端,固定件19上设有第一通孔,管套17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固定设在固定件19上,第一卡扣件20一端铰接在左横杆13上,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管套17另一端抵住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位于第二通孔一侧,第一刹车线18一端依次穿过管套17内部和第二通孔并与左横杆13连接,并且管套17为弯曲状;左立杆11一端设有第一锁柱,第一卡扣件20上还设有第一卡勾,第一卡勾扣合在第一锁柱上,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被拉动时,第一刹车线18与管套17相对移动,使得管套17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使得第一卡扣件20绕着在左横杆13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

第一刹车线18一端设有止位件,左横杆13上设有止位柱,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被拉动时,止位柱挡住止位件,以防止止位件往前移动,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刹车线18上,并且,第一弹簧位于止位柱和第二通孔之间;扳手22铰接设置在固定件19上,并且,扳手22上设有第一线槽孔,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线槽孔内;在使用该可折叠便携式轮椅时,外力拉动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此时第一刹车线18与管套17产生相对移动,使得管套17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且,使得第一卡扣件20绕着在横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之后,立杆绕着横杆进行转动(即左立杆11绕着左横杆13进行转动,同时,右立杆12绕着右横杆14进行转动),可以将轮椅上下折叠起来。

另外,第一折杆15一端与右立杆12上部相互铰接,第一折杆15另一端与左立杆11下部相互铰接,第二折杆16一端与右立杆12下部相互铰接,折叠杆23一端、第二卡扣件24一端由右至左依次与第二折杆16另一端相互铰接,折叠杆23另一端与左立杆11上部相互铰接;折叠杆23上设有第二锁柱,第二卡扣件24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勾,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第二卡扣件24被拉动并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转动时,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

第二弹簧25一端设置在第二折杆16上,第二弹簧25另一端与第二卡扣件24一侧连接,拉绳26一端与第二卡扣件24另一侧连接;使用外力拉动拉绳26时,使得第二卡扣件24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撤去外力时,第二卡扣件24在第二弹簧25作用力下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逆时针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外力拉动拉绳26,使得第二卡扣件24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就可以将轮椅左右折叠起来,折叠的动作少,操作简单,非常方便。

管套件27上设有第三通孔,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贯穿第三通孔;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上设有多个定位孔,管套件27还设有第四通孔,锁栓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并插合在定位孔中,固定板件30设在管套件27上并位于第四通孔外侧;第三弹簧套设在锁栓上,并且,第三弹簧一端与锁栓一端固定,第三弹簧另一端与固定板件30固定,外力拉动锁栓另一端时,使得锁栓一端从定位孔中脱离;撤去外力时,锁栓一端在第三弹簧的作用力下插合在定位孔中。

在调节件31中部位置设有第五通孔,锁栓另一端贯穿第五通孔并与调节件31转动设置在一起;调节件31呈弧状结构,并且,调节件31两端均设有抵触部,外力拉动并转动调节件31,调节件31两端的抵触部与管套件27相互抵触,此时,锁栓一端从定位孔中脱离。外力拉动锁栓另一端,使得锁栓一端从定位孔中脱离,便可以使得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在管套件27的第一通孔中上下移动,进而调节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的高度,撤去外力时,锁栓一端在第三弹簧的作用力下插合在定位孔中,可以锁定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的高度,非常方便,而且结构简单。

固定夹壳33设置在所述左立杆11或右立杆12上;手握把34铰接设置在固定夹壳33内,固定夹壳33上设有第六通孔,手握把34上设有线槽孔,第二刹车线32一端依次穿过第六通孔和第二线槽孔并卡接在第二线槽孔内;固定夹壳33内设有第一凸起331,插销件35一端铰接设置在手握把34上,第四弹簧36一端设在手握把34上,第四弹簧36另一端与插销件35接触并位于插销件35下方,手握把34被转动时,手握把34拉动第二刹车线32,并且,插销件35一端绕着手握把34进行转动,插销件35另一端在第四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往上移动并抵住第一凸起331。

手握把34上设有上突出和下突出;手握把34被上压并使得手握把34以上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33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34拉动第二刹车线32,从而实现刹车动作;手握把34被下压并使得手握把34以下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33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34拉动第二刹车线32,并且,插销件35一端绕着手握把34进行转动,插销件35另一端在第四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往上移动并抵住第一凸起331,从而实现驻车动作;手握把34被上压并使得下突出脱离固定夹壳33内壁时,插销件35一端绕着手握把34进行转动,插销件35另一端往下移动并从第一凸起331上脱离,从而实现解除驻车动作。

由于手握把34上设有上突出和下突出,外力握住手握把34,使得手握把34被上压,进而使得手握把34以上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33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34拉动第二刹车线32,从而实现刹车动作;力握住手握把34,使得手握把34被下压,并且使得手握把34以下突出为支点绕着固定夹壳33内壁进行转动时,手握把34拉动第二刹车线32,并且,插销件35一端绕着手握把34进行转动,插销件35另一端在第四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往上移动并抵住第一凸起331,从而实现驻车动作,可以使得轮椅实现刹车、驻车,而且刹车、驻车的动作少,操作简单。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由于包括左立杆11、右立杆12、左横杆13、右横杆14、第一折杆15和第二折杆16;左立杆11与左横杆13相互铰接,右立杆12与右横杆14相互铰接,第一折杆15两端分别与左立杆11、右立杆12铰接,第二折杆16两端分别与左立杆11、右立杆12铰接,并且,第一折杆15和第二折杆16相互铰接,其中,还包括管套17、第一刹车线18、固定件19和第一卡扣件20,左立杆11一端与左横杆13相互铰接,使得左立杆11可绕着左横杆13进行转动;固定件19设在左立杆11另一端,固定件19上设有第一通孔,管套17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固定设在固定件19上,第一卡扣件20一端铰接在左横杆13上,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管套17另一端抵住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位于第二通孔一侧,第一刹车线18一端依次穿过管套17内部和第二通孔并与左横杆13连接,并且管套17为弯曲状;左立杆11一端设有第一锁柱,第一卡扣件20上还设有第一卡勾,第一卡勾扣合在第一锁柱上,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被拉动时,第一刹车线18与管套17相对移动,使得管套17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使得第一卡扣件20绕着在左横杆13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而且,还包括折叠杆23和第二卡扣件24;第一折杆15一端与右立杆12上部相互铰接,第一折杆15另一端与左立杆11下部相互铰接,第二折杆16一端与右立杆12下部相互铰接,折叠杆23一端、第二卡扣件24一端由右至左依次与第二折杆16另一端相互铰接,折叠杆23另一端与左立杆11上部相互铰接;折叠杆23上设有第二锁柱,第二卡扣件24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勾,第二卡勾扣合在第二锁柱上,第二卡扣件24被拉动并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转动时,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在使用该可折叠便携式轮椅时,外力拉动第一刹车线18另一端,此时第一刹车线18与管套17产生相对移动,使得管套17另一端抵压着第一卡扣件20另一端,并且,使得第一卡扣件20绕着在横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卡勾从第一锁柱上脱离,之后,立杆绕着横杆进行转动(即左立杆11绕着左横杆13进行转动,同时,右立杆12绕着右横杆14进行转动),可以将轮椅上下折叠起来;另外,外力拉动拉绳26,使得第二卡扣件24绕着第二折杆16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二卡勾从第二锁柱上脱离,就可以将轮椅左右折叠起来,折叠的动作少,操作简单,非常方便。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椅在移动时需要将轮椅的各个部件拆卸和组装,操作繁琐,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