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6249发布日期:2019-07-27 10:5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



背景技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于细胞组织取样时,都是拿普通的注射器抽取,抽取完之后还要注射进试管里面,不方便操作,且普通的注射器针头前端有较大的空隙,抽取细胞组织时先要注满注射器针头前端的空隙,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传统注射器主要为吸管式,其由于在负压大小难以控制,无法精确吸取某一区域的细胞。另外使用传统注射器操作前培训时间较长,难以掌握,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因此传统注射器无法满足内科细胞组织取样过程中精确吸取细胞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改进内科细胞组织取样器的提取方式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头、储存管和本体;其中,所述本体内套设有滤套管,所述滤套管的前端装设有滤网;所述滤套管内设有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由活塞杆、与所述活塞杆前端连接的活塞以及与所述活塞杆尾端连接的旋柄组成,所述活塞与所述滤套管内壁密闭接触。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外螺纹,相邻所述外螺纹之间形成凹槽。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本体和所述滤套管尾部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定位孔,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凹槽上下对应布置,销栓穿过所述定位孔嵌设在所述凹槽内,当所述销栓插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销栓与活塞杆的外螺纹咬合,使得所述活塞杆不能够拉动,而通过旋转所述旋柄,可以使得所述活塞杆前后缓慢移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活塞杆上的所述外螺纹的长度为4-7cm。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针头、储存管和本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针头、储存管和本体之间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上,所述储存管上设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抽取细胞组织时,直接就可将抽取的细胞组织储存在储存管内,不需要额外再准备试管;同时,采用滤套管的结构设计,可有效过滤细胞组织中的肿胀液,不会损伤细胞组织;此外,通过销栓的控制,使得采集器的负压便于控制,既能够需要吸取大区域的细胞,又能够精确吸取小区域的细胞、甚至十几个细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针头,2-储存管,3-本体,4-滤套管,5-滤网,6-活塞杆,7-活塞杆,8-外螺纹,9-凹槽,10-销栓,11-定位孔,12-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科细胞组织采集器,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头1、储存管2和本体3,所述针头1、储存管2和本体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优选为螺纹连接,在抽取细胞组织时,直接就可将抽取的细胞组织储存在储存管2内,抽取完之后,分别将针头1和本体3从储存管2两端旋下,拿塞子堵在储存管2的两端即可,细胞组织直接储存在储存管2内,不需要额外的试管,方便医护人员使用;以及,所述本体3内套设有滤套管4,所述滤套管4的前端装设有滤网5;所述滤套管4内设有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由活塞杆7、与所述活塞杆7前端连接的活塞6以及与所述活塞杆7尾端连接的旋柄12组成,所述活塞6与所述滤套管4内壁密闭接触,采用滤套管4的结构设计,可有效过滤细胞组织中的肿胀液,避免损伤细胞组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活塞杆7上设置有外螺纹8,相邻所述外螺纹8之间形成凹槽9。且在本体3和所述滤套管4尾部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定位孔11,且所述定位孔11与所述凹槽9上下对应布置,销栓10穿过所述定位孔11嵌设在所述凹槽9内,当所述销栓10插入所述凹槽9内时,所述销栓10与活塞杆7的外螺纹8咬合,使得所述活塞杆7不能够拉动,而通过旋转所述旋柄12,可以使得所述活塞杆7前后缓慢移动。通过销栓10使得采集器的负压便于控制,既能够需要吸取大区域的细胞,又能够精确吸取小区域的细胞、甚至十几个细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杆7上的所述外螺纹8的长度为4-7c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存管2上设有刻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