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9745发布日期:2019-07-27 11:1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灭菌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实验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灭菌盒。



背景技术:

在生物研究中,细胞和组织的体外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而细胞核组织的体外培养都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用于培养的培养器材需要先进行灭菌处理。而对于一部分需要表面贴壁的哺乳动物的细胞而言,则一般需要采用培养瓶作为培养器材。

培养瓶一般是先装入灭菌盒中,然后再对放入灭菌盒内的培养瓶一起进行高温灭菌处理,灭菌结束后再将培养瓶拿出即可。但是传统的灭菌盒内的培养瓶在取出时需要逐一取出再整齐摆放在工作台上,耗费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灭菌盒内的培养瓶需要逐一取出再摆放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灭菌盒内的培养瓶快速被取出且摆放整齐的灭菌盒。

一种灭菌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内腔及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

隔板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及多个第二隔板,每一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以将所述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每一所述第二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置腔体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每一所述前置腔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通过设置上述的灭菌盒,配合使用多个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壳体内的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放置培养瓶的容置腔,且每一容置腔放置一培养瓶,避免培养瓶在第一内腔内随意摆放。同时,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分别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布设,如此,可使得容置腔在第一内腔内的排布更加的整齐,从而使得培养瓶的摆放更加的整体,进而可直接通过将灭菌盒翻转,且第一开口朝下使得所有容置腔内的培养瓶同时整体的释放出来,大量减少了培养瓶取出摆放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与每一所述前置腔体内的所述第二隔板的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为六个,每一所述前置腔体的内的所述第二隔板的数量为六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前置腔体内的每两个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菌盒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一内腔进行遮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具有一开口的第二内腔,且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之间,以隔断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隔板及第四隔板,每一所述第三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所述第三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内腔,以将所述第二内腔分隔成多个后置腔体;每一所述第四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相对内壁,且每一后置腔体内均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灭菌盒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二内腔进行遮蔽。

一种灭菌盒,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内腔、与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内腔及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

隔板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多个第二隔板、多个第三隔板及多个第四隔板,每一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内腔,以将所述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每一所述第二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置腔体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每一所述前置腔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每一所述第三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所述第三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内腔,以将所述第二内腔分隔成多个后置腔体;每一所述第四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相对内壁,且每一后置腔体内均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

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一内腔进行遮蔽;所述第二盖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二内腔进行遮蔽;

提手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相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灭菌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灭菌盒第一盖板处于关闭是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灭菌盒10,包括壳体12及隔板组件14。

壳体12具有第一内腔(图未标)及与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22,且第一开口开设于壳体12的一端。隔板组件14包括多个第一隔板142及第二隔板144,每一第一隔板14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多个第一隔板142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第一内腔,以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每一第二隔板14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前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每一前置腔体内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144,以将前置腔体分隔成多个放置培养瓶的容置腔124。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

通过设置上述的灭菌盒10,配合使用多个第一隔板142与第二隔板144将壳体12内的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放置培养瓶的容置腔124,且每一容置腔124放置一培养瓶,避免培养瓶在第一内腔内随意摆放。同时,第一隔板142与第二隔板144分别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布设,如此,可使得容置腔124在第一内腔内的排布更加的整齐,从而使得培养瓶的摆放更加的整体,进而可直接通过将灭菌盒10翻转,且第一开口朝下使得所有容置腔124内的培养瓶同时整齐的释放出来,大量减少了培养瓶取出摆放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板142与第二隔板144之间是固定连接,所以第一隔板142与第二隔板14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如粘接、卡接,连接方式不作限定。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42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隔板144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此外,由于培养瓶是通过重力从容置腔124中滑落,且培养瓶通常为玻璃瓶,因此,不可将灭菌盒10放在过高的位置来释放培养瓶。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整体为一长方体,且横截面为呈正方向,第一开口开设于壳体12的纵长方向的一端。进一步地,壳体12还包括第二内腔(图未示)及与第二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图未示),且第二开口位于壳体12的相对第一开口的另一端,且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不相互连通。对于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不互相连通,可通过两种方式实施,其中一种方式为先将壳体12的内部沿纵长方向开通形成一通道,然后设置一挡板放置于通道的中间位置,以将通道分隔成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此方式也可以理解成壳体12还包括挡板,挡板设置于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以隔断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之间的连通;其中另一种方式为分别在壳体12的严总长方向的两端挖出两个腔体,且两个腔体不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42的数量与每一前置腔体内的第二隔板144的数量相同,使得容置腔124沿第一方向排布的数量与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数量相同。进一步地,每两个第一隔板142之间的距离与前置腔体内的每两个第二隔板144之间的距离相同,以保证单独由第一隔板142与第二隔板144围设形成的容置腔124截面呈正方形。具体地,第一内腔内壁的截面为正方形,第一隔板142的数量为六个,且沿第二方向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同样大小的七个前置腔体,每一前置腔体内的第二隔板144的数量为六个,且沿第一方向将每一前置腔体分隔成七个同样大小的容置腔124,如此,可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四十九个同样大小的截面呈正方形的容置腔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组件14还包括多个第三隔板与多个第四隔板,每一第三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多个第三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第二内腔,以将第二内腔分隔成多个后置腔体。每一第四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后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每一后置腔体内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四隔板,以将后置腔体分隔成多个放置培养瓶的容置腔124。如此,可有效的增加灭菌盒10可容纳的培养瓶的数量,增加利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内腔内的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的具体设置方式与第一隔板142及第二隔板144在第一内腔内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第二内腔内的培养瓶取出方式和第一内腔内的培养瓶的取出方式相同,也是通过将灭菌盒10翻转,第二开口朝下,以使培养瓶因重力从容置腔124处滑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菌盒10还包括盖板组件16,盖板组件16包括第一盖板162与第二盖板164,第一盖板162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2的第一开口处,以对第一内腔进行遮蔽,从而方便灭菌盒10的灭菌处理;第二盖板164连接于壳体12的第二开口处,以对第二内腔进行遮蔽。由于第一盖板162与第二盖板164的设置方式是相同的,以下只对第一盖板162的设置方式进行描述,第二盖板164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6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开口处,如此,在需要将培养瓶取出时,可先将带有第一盖板162的灭菌盒10放置在预设位置,且第一盖板162朝下,然后通过将第一盖板162缓慢抽出即可使得培养瓶因重力整体的滑落到预设位置。其中,预设位置为培养瓶摆放整体后进行下一步处理的位置。具体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2的第一开口处沿第二方向开设有滑槽,第一盖板162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内。

请参阅他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灭菌盒10还包括提手件18,提手件18固定连接于壳体12的相邻第一开口的一侧,以方便拿起灭菌盒10进行位置转移。进一步地,提手件18设置于壳体12的纵长方向的中间位置,以使得灭菌盒10在拿起时保持平衡。具体地,提手件18为柔性带。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灭菌盒10,包括壳体12、隔板组件14、盖板组件16及提手件18。

壳体12包括第一内腔、与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122、第二内腔及与第二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122开设于壳体12的轴向方向的一端,第二开口开设于壳体12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

隔板组件14包括多个第一隔板142、多个第二隔板144、多个第三隔板及多个第四隔板,每一第一隔板14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多个第一隔板142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第一内腔,以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前置腔体;每一第二隔板144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前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两个相对的内壁,且每一前置腔体内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144;每一第三隔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内腔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且第三隔板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第二内腔,以将第二内腔分隔成多个后置腔体;每一第四隔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后置腔体的沿第二方向的两个相对内壁,且每一后置腔体内均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设有多个第二隔板144;

盖板组件16包括第一盖板162及第二盖板164,第一盖板162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2的第一开口122处,以对第一内腔进行遮蔽;第二盖板164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2的第二开口处,以对第二内腔进行遮蔽;提手件18固定连接于壳体12的相邻第一开口122的一侧;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菌盒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在第一内腔内设置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第一内腔分隔成多个整齐排布的容置腔,且每一容置腔放置一培养瓶,培养瓶需要取出时直接将灭菌盒翻转,第一开口朝下,培养瓶便可因重力滑落,整齐的落到预设位置;

2)在壳体内分别设置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可大大的增加灭菌盒可容纳的培养瓶的数量,增加利用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