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747发布日期:2019-06-26 01:3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



背景技术:

经典的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在显微镜下手术,开放乳突,开放面隐窝,从后鼓室放置人工耳蜗电极,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植入过程中,术者单手持夹夹住电极后方硅胶凸起,在术野清洗的情况下,另一手方可协助托扶电极硅胶凸起前方植入电极,且显微镜下手术难度较大(视野摆动较大),对术者操作要求高;而对于术野出血较多或不清晰的患者,电极植入是依靠传统镊子,稳定性较差,影响植入过程以及植入后效果。自2014年以来国外学者逐渐尝试在耳内镜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所探索的手术方式中,此方法损伤面神经的风险明显下降,且对患者正常组织损伤相对较小,但由于术中操作者左手必须持镜,单手持器械,电极植入过程技术要求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结合以上现有的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其可在单手操作的情况下,更为简单地、稳定地将电极植入耳蜗,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其包括呈左右设置的内套管、外套管,所述的内套管套装在外套管内,所述的内套管可在外套管内左右移动/转动,所述的外套管的侧壁设有呈左右延伸的第一缺口,所述的第一缺口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外套管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的内套管的侧壁设有夹持槽、呈左右延伸的第二缺口,所述的第二缺口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内套管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的夹持槽沿内套管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的夹持槽与第二缺口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套管的侧壁设有呈左右设置的移动槽,所述的移动槽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沿外套管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的转动槽,所述的转动槽的一端与移动槽连接,所述的内套管的外侧壁固接有卡件,所述的卡件与移动槽、转动槽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的内套管可沿移动槽左右移动、绕转动槽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套管的左端连接有手柄,所述的外套管的右端设有观察孔,所述的观察孔设置在第一缺口对侧的侧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转动槽的自由端设有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槽呈左右设置,所述的定位槽的右端与转动槽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的定位槽与卡件匹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卡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的卡件呈左右排列设置,所述的移动槽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两个转动槽,所述的两个转动槽呈左右排列设置,两个转动槽与两个卡件一一对应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的卡件的自由端之间设有连接件,两个所述的卡件的自由端通过连接件相互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医生可通过第二缺口把电极放置在夹持槽内,使得夹持槽夹紧电极,再转动内套管使夹持槽置于第一缺口上,把外套管伸进耳道内,然后推动内套管,使电极推进到相应的植入部位,最后转动内套管使第二缺口与第一缺口对合后取出装置,从而完成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手术,内套管与外套管的相互配合四壁环抱,防止电极过软,插入过程电极的中段容易弯曲而导致的插入过程难度增加,医生可单手操作将电极推送至耳蜗内,因为内套管与外套管的相互作用,使得电极的插入有力学受力点,稳定性大大地增强,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用于: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手术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锁定前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锁定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套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其包括呈左右设置的内套管1、外套管2,所述的内套管1套装在外套管2内,所述的内套管1可在外套管2内左右移动/转动,所述的外套管2的侧壁设有呈左右延伸的第一缺口21,所述的第一缺口2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外套管2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的内套管1的侧壁设有夹持槽11、呈左右延伸的第二缺口13,所述的第二缺口1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内套管1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的夹持槽11沿内套管1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的夹持槽11与第二缺口13连接。医生可通过第二缺口13把电极放置在夹持槽11内,使得夹持槽11夹紧电极,再转动内套管1使夹持槽11置于第一缺口21上,把外套管2伸进耳道内,然后推动内套管1,使电极推进到相应的植入部位,最后转动内套管1使第二缺口13与第一缺口21对合后取出装置,从而完成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手术,内套管1与外套管2的相互配合四壁环抱,防止电极过软,插入过程电极的中段容易弯曲而导致的插入过程难度增加,医生可单手操作将电极推送至耳蜗内,因为内套管1与外套管2的相互作用,使得电极的插入有力学受力点,稳定性大大地增强,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外套管2的侧壁设有呈左右设置的移动槽22,所述的移动槽2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沿外套管2侧壁的圆周方向设置的转动槽23,所述的转动槽23的一端与移动槽22连接,所述的内套管1的外侧壁固接有卡件12,所述的卡件12与移动槽22、转动槽23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的内套管1可沿移动槽22左右移动、绕转动槽23转动。通过移动槽22的导向作用,使得内套管1在推进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离现象,提高电极植入的精准性;同时内套管1沿转动槽23转动,使得电极与第一缺口21更加弥合,防止电极偏离第一缺口21,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外套管2的左端连接有手柄24,所述的外套管2的右端设有观察孔25,所述的观察孔25设置在第一缺口21对侧的侧壁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孔25观察电极植入的情况,有效预防电极植入过程中出现差错。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转动槽23的自由端设有定位槽26,所述的定位槽26呈左右设置,所述的定位槽26的右端与转动槽23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的定位槽26与卡件12匹配。通过定位槽26固定卡件12,防止内套管1在取出的时转动而碰到植入的电极,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同时也便于把电极放入夹持槽11内。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卡件1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的卡件12呈左右排列设置,所述的移动槽2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两个转动槽23,所述的两个转动槽23呈左右排列设置,两个转动槽23与两个卡件12一一对应连接。通过设置两个卡件12与两个转动槽23的配合,提高内套管1转动的稳定性以及内套管1固定的牢固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的卡件12的自由端之间设有连接件14,两个所述的卡件12的自由端通过连接件14相互固定连接。在移动或者转动内套管1时,只需操作连接件14即可,便于医生的操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