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固定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26310发布日期:2019-12-27 14:5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头部固定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头部固定枕。



背景技术:

临床上,颅脑手术后为将残留的血液、血性脑脊液等引流出来,需要在切口处留置引流管,此时患者的头部需要尽可能的避免移动,并维持一定的卧位,以利于伤口引流,减少伤口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目前,普通枕头不仅会压迫到伤口,使患者感觉疼痛不适,还会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出现弯折,这些状况都会造成引流管的堵塞,不利于颅内积血的引流,还易引发水肿或逆流性颅内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固定枕,以解决现有枕头不利于颅脑手术后引流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部固定枕,包括并列设置的枕部和支撑部,所述枕部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枕部,其中,所述枕部上开设有放置头部的容置孔,所述容置孔远离所述支撑部一侧连通有固定槽,患者将患处置于容置孔中,引流管限位于所述固定槽内。

优选地,所述枕部远离所述支撑部一侧为斜面,且所述斜面向远离所述支撑部一侧延伸。

优选地,所述固定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容置孔连通,且开设于所述枕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固定槽开设于所述斜面上,且所述第二固定槽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亲肤层、充气层和支撑层,且三者自上而下固定连接,充气后的所述支撑部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边与所述枕部相接;排气后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枕部的上表面相平。

优选地,所述斜边为弯向所述支撑部一侧的弧形边。

优选地,所述斜边与所述支撑层的夹角为0°~90°。

优选地,所述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颈托,所述颈托与所述枕部和所述支撑部的交线垂直设置,且所述颈托与所述枕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颈托上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置孔的直径在一条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槽的横截面为圆形或u形,为u形时所述固定槽靠近开口处设置有凸部,使所述固定槽在开口处的距离变小,以对引流管限位。

优选地,所述容置孔设置于所述枕部中心或靠近所述支撑部,所述容置孔的直径为13cm~17cm。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部固定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头部固定枕,包括并列设置的枕部和支撑部,支撑部的高度高于枕部,枕部上开设有容置孔,容置孔远离支撑部一侧连通有固定槽,引流管顺沿限位在固定槽内,此种结构可以对头部进行支撑,防止患者头部的移动,患处朝下置于所述容置孔中,可以避免压迫到伤口,不会因为触碰而使患者感到疼痛,引流管没有露在外面,不易拉扯到,也不会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出现弯折,避免了引流管的堵塞问题,有利于颅内积血的引流,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气层充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充气层未充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枕部;2、支撑部;21、亲肤层;22、充气层;23、支撑层;3、容置孔;4、固定槽;41、第一固定槽;42、第二固定槽;5、颈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部固定枕,包括并列设置的枕部1和支撑部2,枕部1与支撑部2固定连接,且支撑部2的高度高于枕部1,其中,枕部1上开设有放置头部的容置孔3,容置孔3远离支撑部2一侧连通有固定槽4,容置孔3与固定槽4连通,患者将患处置于容置孔3中,引流管顺沿放置在固定槽4内。

其中,枕部1为长方体,沿长度方向和支撑部2并列,且和支撑部2组合为头部固定枕本体,组合后的头部固定枕也为长方体;容置孔3为圆形通孔,优选地,容置孔3设置于枕部1中心或靠近支撑部2,可以方便患者对支撑部2的倚靠,容置孔3的直径为13cm~17cm,可以保证头部可以沉于其中,又不至于完全陷入;支撑部2的高度以大于人侧卧在枕部上后脑的宽度的基准,这样可以保证患者侧卧时的舒适度。

此种结构可以对头部进行支撑,防止患者头部的移动,患处朝下置于容置孔3中,可以避免压迫到伤口,不会因为触碰而使患者感到疼痛,引流管没有露在外面,不易拉扯到,也不会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出现弯折,避免了引流管的堵塞问题,有利于颅内积血的引流,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枕部1远离支撑部2一侧为斜面,且斜面向远离支撑部2一侧延伸。斜面的设置可以使引流管在两面交界处过渡的平缓,不会出现90°弯折,或更小角度的锐角弯折,利于引流。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槽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固定槽41和第二固定槽42,其中,第一固定槽41与容置孔3连通,且开设于枕部1的上表面;第二固定槽42开设于斜面上,且第二固定槽42的轴线与第一固定槽41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固定槽4从容置孔3延伸至斜面,可以保证从头部到病床之间的引流管都包覆在固定槽4内,不易拉扯到,保证了患者术后本身的安全,以及护理的方便。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部2包括亲肤层21、充气层22和支撑层23,且三者自上而下固定连接,充气后的支撑部2为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斜边与枕部1相接;排气后的支撑部2与枕部1的上表面相平。

支撑层23可以保证支撑部2的稳定,其可与枕部1为一体式结构,可采用硬质材料,可为硬质海绵,保证对患者头部的有力支撑,不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塌陷;充气层22可以调节支撑部2的高度,以及角度,实用性更强;亲肤层21为与患者接触的面,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材料,可为慢回弹海绵,在对患者头部进行支撑时增强舒适度,同时也对充气层进行保护;直角梯形的设置可以使患者在倚靠支撑部时更稳固,同时也保证在排气后头部固定枕的平整。其中,充气层设置有充气口,需要时可对其充气,不用时,可排净空气;充气时以直角梯形斜边的底边与枕部1的交线为轴线缓慢充气,排气后直角梯形的顶边与斜边的长度等于支撑部2底边的长度,如图2所示。

优选地,斜边为弯向支撑部2一侧的弧形边,弧形设置更符合脑部的形状,可以缓解患者长时间卧位的疲劳感。

优选地,斜边与支撑层的夹角为0°~90°,使支撑部2可调节角度,0°时为平枕,随着充气量的增多,斜边最大角度可为90°,可以适应不同患者及不同手术部位的需求,按需调整,更方便实用,使用更灵活。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颈托5,颈托5与枕部1和支撑部2的交线垂直设置,且颈托5与枕部1可拆卸连接。

其中,枕部1可为长方形,颈托5与枕部1的长边对齐,颈托5可与枕部1长边的长度相等,也可不相等,但要保证颈托5的一边与长边平齐,使患者枕在枕头上时颈部刚好可以落在颈托5上,可以缓解长时间躺卧引起的颈部不适;可拆卸连接可使使用更灵活,具体可采用魔术贴连接,方便耐用。

优选地,颈托5上设置有凹部,凹部的中心线与容置孔3的直径在一条直线上;可以保证头部与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颈部扭曲产生的不适,凹部的设置可以使颈托5更为舒适,同时,凹部与颈托5连接处的高度差还可以对颈部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防止患者颈部活动带动头部的移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槽4的横截面为圆形或u形,为u形时固定槽4靠近开口处设置有凸部,使固定槽4在开口处的距离变小,以对引流管限位,保证引流管不会从固定槽内滑移出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头部固定枕,包括并列设置的枕部1和支撑部2,支撑部2的高度高于枕部1,枕部1上开设有容置孔3,容置孔3远离支撑部2一侧连通有固定槽4,引流管顺沿限位在固定槽4内,可以对头部进行支撑,防止患者头部的移动,患处朝下置于所述容置孔3中,可以避免压迫到伤口,不会因为触碰而使患者感到疼痛,引流管没有露在外面,不易拉扯到,也不会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出现弯折,避免了引流管的堵塞问题,有利于颅内积血的引流,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同时支撑部2设置有充气层22,可调节角度,适应不同患者及不同手术部位的需求;枕部1上还设置有颈托5缓解了患者长时间卧位导致的颈部不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