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103发布日期:2019-06-26 01:2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



背景技术:

腹腔穿刺术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腹腔穿刺相关器械比较尖锐,如果腹腔积液量少,穿刺成功率会明显降低,即使在B超定位了的情况下,患者体位改变后穿刺成功的机率大大降低,而且在抽取腹腔积液时,腹穿针的尖端损伤周围脏器的风险加大;如果腹腔积液量大,需要操作者反复抽取积液,难以控制均匀的流速,易出现因腹腔压力骤减带来的重要脏器循环衰竭,而且反复抽取积液时,需要2名操作者,一方面耗时耗力,另一方面由于医生反复抽取后的疲乏难以控制均匀流速,增加了因腹腔压力骤变带来的循环衰竭。

对比,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987639U提供一种腹穿针,其在针头外套有软过滤套,软过滤套外套有固定垫,该腹穿针具有不易损伤腹膜及脏器,易于固定和不易堵塞的特点。但该穿刺针前端平坦的形状增加了穿刺的困难。

中国发明专利CN107174315A公开一种腹穿针固定装置,其包括气囊和固定套,当气囊充气时,开口缩小,可将穿刺针固定在气囊上,固定套上开设有气槽,当固定套放置到人体皮肤上后,人体皮肤封闭气槽,在固定套和人体皮肤问构成密闭的气腔,手术时,固定套放置到人体皮肤上,与人体皮肤构成气腔,而后从第二通气口抽气,使气腔内形成低压,将固定套固定到人体皮肤上。而后向气囊内充气,使开口缩小,将穿刺针夹在开口内,从而将穿刺针在手术中加以固定。该发明专利虽然固定了穿刺针,减少了操作人员,但设备繁重,而且就穿刺本身的成功率及穿刺风险并无获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以降低了腹腔穿刺的并发症,同时增加了腹腔积液较少时穿刺抽液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包括穿刺针和负压引流瓶,所述穿刺针包括针芯和与所述针芯可拆卸连接的针体;还包括穿刺套管和T型三通阀;所述穿刺套管的尾端伸入所述T型三通阀的进液端并与该进液端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针芯的头端穿过所述T型三通阀的进针端、进液端并伸出所述穿刺套管的头端,其中,所述进针端与进液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针芯与所述穿刺套管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所述T型三通阀的排液端通过引流管与所述负压引流瓶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地,首先,选择穿刺位置,并按照规范要求铺设无菌巾,注射麻药;之后,将穿刺针的针芯穿过T型三通阀的进针端、进液端后伸出穿刺套管的头端,再垂直于皮肤穿刺,待穿刺套管进入腹腔后,停止挺进针芯,并缓慢抽离针芯至T型三通阀的进针端,此时再旋转T型三通阀,改变穿刺套管深入腹腔的长度及改变负压引流瓶负压大小,以促使腹腔内的积液通过T型三通阀排液端输至负压引流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既减少了抽液过程中针芯头部对患者器官的损伤,降低了腹腔穿刺的并发症,又提高了积液较少时穿刺抽取积液的成功率,还避免了针芯抽离过程中积液泄露造成医疗感染,同时在积液抽取过程中,只需要一位医生独立操作即可,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针芯伸出所述穿刺套管头端面的最大长度为4mm-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针芯与所述针体连接处的外径与所述T型三通阀的穿刺端的内径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负压引流瓶上设置有压力控制装置,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流量控制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穿刺套管采用医用刮胶管制成,其头端为圆锥台结构,所述穿刺套管的头端部周向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T型三通阀进针端内壁的周向上设置有卡位环,所述卡位环的内径与针芯外径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穿刺套管上可滑动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穿刺套管并吸收穿刺点渗液的固定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吸盘及设置于所述吸盘内侧的医用棉,所述吸盘中央具有与所述穿刺套管滑动配合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穿刺针的针芯上设置有刻度标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抽液前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抽液时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抽液前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中:

10、穿刺针;11、针芯;12、针体;

20、负压引流瓶;21、压力控制装置;

30、穿刺套管;31、进液孔;

40、T型三通阀;41、卡位环;

50、引流管;51、流量控制器;

60、固定装置;61、吸盘;62、医用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央”、“上”、“下”、“前”、“后”、“头”、“尾”、“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其包括穿刺针10、负压引流瓶20、穿刺套管30及T型三通阀40,所述穿刺针10包括针芯11和与针芯11可拆卸连接的针体12;所述穿刺套管30的尾端伸入T型三通阀40的进液端并与该进液端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针芯11的头端穿过T型三通阀40的进针端、进液端并伸出穿刺套管30的头端,其中,所述进针端与进液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针芯11与穿刺套管30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所述T型三通阀40的排液端通过引流管50与负压引流瓶2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芯11的头端为倾斜穿刺面,所述穿刺套管30采用医用刮胶管制成,其头端为圆锥台结构,所述穿刺套管30的头端部周向上开设有多个进液孔31,设置多个进液孔31可使腹腔内的积液通过多个通道流至穿刺套管30内,以保证穿刺套管30内的积液全管流动。而对于腹腔积液量少时,可促使不同深度的积液通过不同的进液孔31流至穿刺套管30内,进而使积液快速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芯11伸出穿刺套管30头端面的最大长度为4mm-6mm,优选地,所述针芯11伸出穿刺套管30头端面的最大长度位5mm,以保证在穿刺套管30顺利进入腹腔的条件下,降低针芯11进入腹腔的深度,从而降低针芯11刺伤器官的概率,进而降低腹腔穿刺的并发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芯11与针体12连接处的外径与T型三通阀40的穿刺端的内径相匹配,这样可进一步提高针芯11的稳定性,避免其向四周晃动。所述T型三通阀40进针端内壁的周向上设置有卡位环41,所述卡位环41的内径与针芯11外径相配合,设置卡位环41可使针芯11按照预设的轨迹挺进,避免针芯11偏离刺向穿刺套管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瓶20上设置有压力控制装置21,所述引流管50上设置有流量控制器51,设置压力控制装置21便于加快引流管50的流速,设置流量控制器51便于控制引流管50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刺针10的针芯11上设置有刻度标记(图中未标记),设置刻度标记便于控制针芯11深入腹腔的深度。

本实施例操作原理:首先,选择穿刺位置,并按照规范要求铺设无菌巾,注射麻药;之后,将穿刺针10的针芯11穿过T型三通阀40的进针端、进液端后伸出穿刺套管30的头端,再垂直于皮肤穿刺,待穿刺套管30进入腹腔后,停止挺进针芯11,并缓慢抽离针芯11至T型三通阀40的进针端,此时再旋转T型三通阀40,改变穿刺套管30深入腹腔的长度及改变负压引流瓶20负压大小,以促使腹腔内的积液通过T型三通阀40排液端输至负压引流瓶20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腹腔穿刺抽液装置,既减少了抽液过程中针芯11头部对患者器官的损伤,降低了腹腔穿刺的并发症,又提高了积液较少时穿刺抽取积液的成功率,还避免了针芯11抽离过程中积液泄露造成医疗感染;该腹腔穿刺抽液装置同时对针芯11挺进过程中的轨迹进行了限制,进而避免了针芯11刺入穿刺套管30或T型三通阀40,保证了针芯11的安全。

实施例2:

参照图3,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作进一步优化,其优化之处在于:

所述穿刺套管30上可滑动设置有用于固定穿刺套管30并吸收穿刺点渗液的固定装置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60包括吸盘61及设置于吸盘61内侧的医用棉62,所述吸盘61中央具有与穿刺套管30滑动配合的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吸盘61可将穿刺套管30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避免穿刺套管30意外抽出,设置医用棉62有助于吸收从穿刺套管30周围渗出的积液,避免积液外泄造成医疗感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