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7881发布日期:2019-09-03 20:00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封闭肛门并为结肠充气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病人在进行CT结肠造影检查时通常采用结肠充气法,现有的充气方法是将充气导管插入患者肛管内,让患者收紧肛门夹紧导管,然后通过充气装置注入气体。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充气过程中,可能因病人肛门功能失调未夹住充气导管,导致充气导管在压力作用下脱出,不但影响了检查,而且常常有肠道内容物冲出,污染医务人员及检查环境;2,检查完成后取出导管及结肠放气过程中,也容易发生肠道内污秽物流出污染工作场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密合性好、充放气安全的结肠充气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肛管、气囊、防漏罩和注气球囊,肛管内部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单腔管套结构,分别为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第一导管头端长出于第二导管,第一导管的头端具有开孔,第一导管的尾端与注气球囊联通,肛管前端的外壁上套有气囊,第二导管的管壁上设有出口,连通气囊,

第二导管后端设置有注气口。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注气球囊的容积至少为300毫升。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注气球囊的输出口设有带开关的单向阀。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注气口设有自封接头。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肛管长度为40cm。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肛管在中部的外管壁上设有防漏罩。

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肛管头端设有气囊,充气后气囊膨胀固定在直肠内,可以将肛门封闭,避免了充气后因患者肛门夹持不紧,导管脱出及肠道内容物冲出的现象;

2.由于在肛管中部外壁设有防漏罩,在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完毕时,可以避免肠道内容物流出污染医务人员及工作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肛管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体化结肠充气装置,包括肛管4、气囊9、防漏罩8和注气球囊1。

肛管4为橡胶制成的软管,如图2所示,肛管4内部分为两个相互并列的单腔管套结构,分为第一导管6和第二导管7。肛管4的外管壁上设有橡胶制成的防漏罩8。肛管4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40cm,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根据适用的患者为成人或者儿童,可以设置为其它适宜长度。

第一导管6的前端长出第二导管7。图2显示了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后段二者相互并列后的截面。第一导管6的头端有开孔10,第一导管6的尾端与注气球囊1联通。从而可以通过注气球囊1通过第一导管6将气体从开孔10压出注入肠道。

注气球囊1的输出口3上设有单向阀2,只允许气体从注气球囊1向开孔10的方向流动。

肛管4的头端的外管壁设有气囊9,气囊9是环形包绕在肛管4的的外围,气囊9与肛管4之间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粘接。第二导管的管壁上设有出口11,连通气囊9。

第二导管7的尾端连接注气口5,注气口5设有自封接头。注气口5通过第二导管7和注气口5向气囊9中注入或者排出气体。

使用时,将肛管4的头端从患者肛门插入,防漏罩8覆盖于臀部皮肤之上,然后使用注射器通过注气口5向气囊9中充气,使气囊9膨胀密闭肛门,旋紧单向阀2,使得单向阀与注气球囊1相通,反复压缩注气球囊1向结肠充气即可。

放气时,通过注射器吸出气囊9的气体,同时将单向阀2旋出放气,待结肠中剩余的气体缓慢放出气压平衡后,取出肛管4,完成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